文档详情

传热学试题库含答案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7.74KB
约28页
文档ID:466797775
传热学试题库含答案_第1页
1/28

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传热学》试题库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3.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 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 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 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 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 简称传热过程7. 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 %) 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8. 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 (m2 %)。

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9. 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 (m2 %) 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10. 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 时间内的传热量四、简答题1. 试述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差别,并各举1〜2个实际例子说明提示:从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定义及特点来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2. 请说明在传热设备中,水垢、灰垢的存在对传热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提示:从传热过程各个环节的热阻的角度,分析水垢、灰垢对换热设备传热能力与壁面的影响情况)3. 试比较导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差别,它们各自的单位是什么?(提示:写出三个系数的定义并比较,单位分别为W/(m ・K), W/(m2 ・K), W/血・K))4. 在分析传热过程时引入热阻的概念有何好处?引入热路欧姆定律有何意义?(提示:分析热阻与温压的关系,热路图在传热过程分析中的作用5. 结合你的工作实践,举一个传热过程的实例,分析它是由哪些基本热量传递方式组成的 (提示:学会分析实际传热问题,如水冷式内燃机等)6•在空调房间内,夏季与冬季室内温度都保持在22°C左右,夏季人们可以穿短袖衬衣,而冬季则要穿毛线 衣。

试用传热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提示:从分析不同季节时墙体的传热过程和壁温,以及人体与墙表面的热交换过程来解释这一现象(主要是人体与墙面的辐射传热的不同))第二章 热传导一、名词解释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4. 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l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 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 率9. 保温(隔热)材料:入<0.12 W/(m ・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C时)的材料10. 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四、简答题1. 试解释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提示:从两者的概念、物理意义、表达式方面加以阐述,如从表达式看,导温系数与导热系数成正比关 系(a=入/cp),但导温系数不但与材料的导热系数有关,还与材料的热容量(或储热能力)也有关;从物理意 义看,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强弱,导温系数表征材料传播温度变化的能力的大小,两者都是物性参 数2. 试用所学的传热学知识说明用温度计套管测量流体温度时如何提高测温精度提示:温度计套管可以看作是一根吸热的管状肋(等截面直肋),利用等截面直肋计算肋端温度t的结ht -t TT ;hP “ i1 h TT果,可得采用温度计套管后造成的测量误差At为At=t-th= / »,其中mH = ^— H = ^— H,欲f h ch(mH) \ 入A V Ao使测量误差At下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1) 降低壁面与流体的温差(tf-t °),也就是想办法使肋基温度to接近tf,可以通过对流体 通道的外表面采取保温措施来实现2) 增大(mH)值,使分母ch(mH)增大。

具体可以用以下手段实现:①增加H,延长温度计套管的长度;②减小入,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做温度计套管,如采用不锈钢管,不要用铜管因为不锈钢的导热系数比 铜和碳钢小②降低5,减小温度计套管的壁厚,采用薄壁管④提高h增强温度计套管与流体之间的热交 换3. 试写出直角坐标系中,一维非稳态无内热源常导热系数导热问题的导热微分方程表达式;并请说明导 热问题常见的三类边界条件dt d 21(提示:直角坐标系下一维非稳态无内热源导热问题的导热微分方程式亍=a-OT C 2 x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T〉0,t 二f(X, Tww』Ct、T〉0, [onJw二 f (X,T )w](Ct)T〉0,-九 I —On丿w=hC -t )wf4. 在一根蒸汽管道上需要加装一根测温套管,有三种材料可选:铜、铝、不锈钢问选用哪种材料所引起的测温误差最小,为什么?为减小测量误差,在套管尺寸的选择上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与简答题2的第(2)点类似,套管材料应选用不锈钢,因给出的三种材料中,不锈钢的导热系数最 小)5. 什么是接触热阻?减少固体壁面之间的接触热阻有哪些方法?(提示: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称为接 触热阻,接触热阻的存在使相邻的两个表面产生温降(温度不连续)。

接触热阻主要与表面粗糙度、表面所受 压力、材料硬度、温度及周围介质的物性等有关,因此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减少接触热阻的方法,此外,也可在固体接触面之间衬以导热系数大第铜箔三或铝章箔等以对减少流接触热传阻热)一、名词解释1. 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 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3. 定性温度:确定换热过程中流体物性的温度4. 特征尺度:对于对流传热起决定作用的几何尺寸5. 相似准则(如Nu,Re,Pr,Gr,Ra):由几个变量组成的无量纲的组合量6. 强迫对流传热:由于机械(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7. 自然对流传热: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密度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8.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传热面上边界层的形成和发展不受周围物体的干扰时的自然对流传热9. 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不能润湿壁面(9>90 °)时,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许多液滴,而不形成连续的液膜10. 膜状凝结:当液体能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和壁面的润湿角(液体与壁面交界处的切面经液体到壁面的交 角)9〈90°,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一层完整的液膜11. 核态沸腾:在加热面上产生汽泡,换热温差小,且产生汽泡的速度小于汽泡脱离加热表面的速度,汽 泡的剧烈扰动使表面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加。

12. 膜态沸腾:在加热表面上形成稳定的汽膜层,相变过程不是发生在壁面上,而是汽液界面上,但由于 蒸汽的导热系数远小于液体的导热系数,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大大下降四、简答题1. 影响强迫对流传热的流体物性有哪些?它们分别对对流传热系数有什么影响?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提示:影响强迫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及其影响情况可以通过分析强迫对流传热实验关联式,将各无量纲 量展开整理后加以表述2. 试举几个强化管内强迫对流传热的方法(至少五个)提示:通过分析强迫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增强扰动、采用人口效应和弯管效应等措施来提出一些 强化手段,如增大流速、采用机械搅拌等3. 试比较强迫对流横掠管束传热中管束叉排与顺排的优缺点提示:强迫对流横掠管束换热中,管束叉排与顺排的优缺点主要可以从换热强度和流 动阻力两方面加以阐述:(1)管束叉排使流体在弯曲的通道中流动,流体扰动剧烈,对流换热系数较大,同 时流动阻力也较大;(2)顺排管束中流体在较为平直的通道中流动,扰动较弱,对流换热系数小于叉排管束, 其流阻也较小;(3)顺排管束由于通道平直比叉排管束容易清洗4. 为什么横向冲刷管束与流体在管外纵向冲刷相比,横向冲刷的传热系数大?(提示:从边界层理论的角度加以阐述:纵向冲刷容易形成较厚的边界层,其层流层较厚且不易破坏。

有三个因素造成横向冲刷比纵向冲刷的换热系数大:①弯曲的表面引起复杂的流动,边界层较 薄且不易稳定;②管径小,流体到第二个管子时易造成强烈扰动;②流体直接冲击换热表面 5. 为什么电厂凝汽器中,水蒸气与管壁之间的传热可以不考虑辐射传热?(提示:可以从以下 3 个方面加以阐述:(1)在电厂凝汽器中,水蒸气在管壁上凝结,凝结换热系数约为 4500—18000W/(m2. K),对流换热量很大;(2)水蒸气与壁面之间的温差较小,因而辐射换热量较小;(3) 与对流换热相比,辐射换热所占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6. 用准则方程式计算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系数时,对短管为什么要进行修正?(提示:从热边界层厚度方面加以阐述:(1)在入口段,边界层的形成过程一般由薄变厚;(2)边界层的变 化引起换热系数由大到小变化,考虑到流型的变化,局部长度上可有波动,但总体上在入口段的换热较强(管 长修正系数大于1); (3)当1 /d>50(或60)时,短管的上述影响可忽略不计,当l/dV50(或60)时,则必 须考虑入口段的影响7. 层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是否总是小于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为什么?(提示:该问题同样可以从入口效应角度加以阐述。

在入口段边界层厚度从零开始增厚, 若采用短管,尽管处于层流工况,由于边界层较薄,对流换热系数可以大于紊流状况8. 什么叫临界热流密度?为什么当加热热流大于临界热流密度时会出现沸腾危机?(提示:用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解释之以大容器饱和沸腾为例,(1)沸腾过程中,随着壁面过热度At 的增大,存在自然对流、核态沸腾、不稳定膜态沸腾和膜态沸腾四个阶段,临界热流密度是从核态沸腾向膜 态沸腾转变过程中所对应的最大热流密度;(2)当加热热流大于临界热流密度时,沸腾工况向膜态沸腾过渡, 加热面上有汽泡汇集形成汽膜,将壁面与液体隔开,由于汽膜的热阻比液体大得多,使换热系数迅速下降 传热恶化;(3)汽膜的存在使壁温急剧升高,若为控制热流加热设备,如电加热设备,则一旦加热热量大于 临界热流密度,沸腾工况从核态沸腾飞跃到稳定膜态沸腾,壁温飞升到1000°C以上(水),使设备烧毁9. 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