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

文**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84KB
约11页
文档ID:269008994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_第1页
1/11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 能积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根据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这一心理,我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 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 时间 作者见到了什么 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 “卧”?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1课时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编写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