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持用念珠的方法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4页
文档ID:39851293
持用念珠的方法_第1页
1/4

持用念珠的方法持用念珠的方法“念珠“,有人叫:“数珠“也有人叫“佛珠“,因为它是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有两三种外道,他们也仿效佛教在使用念珠 )念珠,梵名叫做“钵塞莫“经云:“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灭烦恼报障者,当惯(串)木株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掐)一株子(今日“念珠“也) ,如果渐次度(掐)木株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诌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满一百万遍者,常得断百八结业,而得无上之胜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槃 (念佛或持咒为什么要数念珠)? (1) 可以收摄心意,使不驰 (2) 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某一最高数目,因而以之为计数工具 (二)(二) 念珠长短的意义念珠长短的意义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极少数高僧大德或潜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者外,极少人使用) ,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为一百一十粒) ;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净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种。

它的粒数各有其含义: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而成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与修证(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 (一百零八数所代表的含义很多,不赘)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五十四粒四十二粒的,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声闻之二十七贤圣二十一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 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数的,有的是为携带方便,使一百零八数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通变化,别无其他深义 (三)(三) 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铁 者:五倍 赤 铜 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株子者:(又名“无患子“,可能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邪之功用故也)千倍 莲子者:万倍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 (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 香木者:一分 鍮石(黄铜) 、铜铁者:三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莲子,金刚子者:二分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 、 《守护国界经》 、 《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法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同道们,如要使用念珠(因念珠还有避邪、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 )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 (四)执持念珠的方法(四)执持念珠的方法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Y〉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 佛 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馀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馀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这里则为“念诵印“ )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 〉佛部和〈〈苏悉地经〉 〉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正确的念佛方法谈正确的念佛方法谈 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用之不当,容易生病,故应慎用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

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 《(正)与陈锡周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 《(续)复刘惠民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 《(正)复高邵麟书四》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 《(三)答幻修学人》 显然,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用之不当,容易生病,故应慎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