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脊柱活动功能障碍的发生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27KB
约5页
文档ID:406414802
脊柱活动功能障碍的发生_第1页
1/5

脊柱活动功能障碍的发生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柱,是靠其椎骨和周围软组织来维持其稳定的 它是由椎体、关节突、椎间盘、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共同组成 的一个力学平衡系统,这个平衡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保持了人 体正常的姿态和生命活动其中,脊椎骨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内在因 素一一内力,椎周软组织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外在因素一一外力,椎周 肌肉是脊柱活动的原动力脊柱在正常生理活动中以椎骨为支撑(扛 杆或支点);以椎间关节为枢纽,以肌肉舒缩为动力,以椎间盘、韧 带、小关节的稳定为保障以上各种组织成分或结构状态发生异常, 都可使脊柱的力平衡系统失调如果是椎骨的变性或增生等原因,我 们则称之为脊柱内力平衡失调;如果是椎周软组织的损伤变性或肌紧 张等原因,我们则称之为脊柱外力平衡失调因此脊柱力平衡失调既 可发生在脊柱内在的骨和关节,也可发生在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 关节囊和筋膜等上面脊柱的这种内力或外力平衡失调,我们一般统 称为脊柱失稳脊柱失稳时,在一定诱因或活动不当的情况下,最常见的变化是 关节的微小移位如果存在椎间盘退变,加之异常外力的作用,便可 导致椎间盘突出(可看作关节微小移位的特例)关节微小移位(或 称骨错逢)是指脊柱关节的不完全脱位,此时关节面的关系改变,关 节本身有轻微的排列异常,但关节面仍保持接触。

脊柱关节微小移位 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力学和生理功能系统的微细改变,是脊柱失稳,异 常外力作用的结果脊柱椎体可以沿横轴、纵轴和矢状轴旋转或平移 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节段、多个方向的联合动作,所以脊柱失稳后 发生的关节微小移位也可以是在水平轴上平移,或冠状轴上的前倾、 后仰和矢状轴上的左右旋转同时,椎周软组织也可发生位置关系的 紊乱(如筋出槽)无论是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微小移位或软组织 排列位置紊乱;还是椎骨骨质增生等都将不同程度造成对神经根或血 管的压迫或(和)刺激,或使脊椎管内容积减少同时,椎间盘突出、骨刺或关节微小移位和软组织排列异常还将对周围肌肉、肌腱、韧带、 筋膜和硬膜等软组织产生异常张力,从而出现疼痛及压痛,并且通反 射性的肌肉舒缩改变,造成肌痉挛或肌挛缩,并继发恶性循环由于 疼痛或肌痉挛的保护性制动以及脊柱周圍韧带、关节囊的适应性调节 最终将导致脊柱活动的异常有关关节微小移位和骨质增生的发生机 制,我们在本系列丛书的《中国针刀学》一书中已有详述,这里不再 赘述脊柱的强直、弯曲(驼背)等功能障碍大多由类风湿病引起病 理因子首先侵入椎间关节的滑膜等软组织,使滑膜增厚,并产生绒毛 和肉芽。

同时肉芽组织中释放出来的某些水解酶对关节软骨,软骨下 骨质、韧带和肌肉中的胶原基质有侵蚀作用,从而使关节腔破坏,上、 下关节面融合,并发生纤维化性的关节强直,甚至骨化,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脊柱强直另一种情况就是受罹患的前纵韧带、横突间韧带和 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硬化、骨化这些变化有时并不同步,前二者 较慢,后二者较快前二者一般到静止期才硬化,当然,也有例外, 在部分病例中,前纵韧带和横突间韧带根本没有硬化、骨化征象,其 主要病理变化是挛缩由于前边逐渐挛缩,后边逐渐硬化,在这样漫 长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人体各种支持脊柱前后平衡的组织都无力阻止 脊柱前屈的趋势,于是脊柱逐渐屈曲,腹部肌肉也随之发生废用性萎 缩,背部的肌肉则被强制性拉长人体为了缓和这种难以抗拒的趋势, 被迫将下肢处于半屈曲状态,这样人就显得弯曲成一团这种情况就 是临床上所说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驼背强直性脊柱炎还有一种可能是 引起脊柱侧弯HLA-B27 抗原也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从骶髂关节逐渐发展 到椎骨关节突关节炎及肋椎关节炎,脊柱的其它关节由下而上相继受 累AS周围关节的滑膜改变是以肉芽肿为特征的滑膜炎滑膜小血 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厚。

经数月或数 年后,受累滑膜肉芽组织形成关节面软骨糜烂,肉芽组织纤维化或 骨化造成关节骨性强直,此时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关节周围软组织 有明显的钙化和骨化,韧带附着处均可形成韧带骨赘,这些骨赘不断纵向延伸,最后成为两个直接相邻的骨桥椎旁韧带连同椎前韧带钙 化可使脊柱呈竹节状胸椎受累后,临床可表现为背痛、侧胸痛等, 最后可呈驼背畸形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和关节附近有显著的骨化 倾向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血管性和纤维性组 织等逐步被侵犯,最后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 质硬化;通过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椎骨骨 质疏松,肌肉萎缩和胸椎后凸畸形椎管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边缘炎症 最终将引起局部骨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