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福特纳(Forever. R. S.)著;刘利群译,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 书名原文: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第1章 国际传播简介国际传播的特点目的性国际传播既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即传播既可以有意地跨越国界,也可无意地超越国界进行频道国际传播既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有的,公共传播是指大众可以接收到的传播传输技术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信息的传播渠道可以是无线电菠、电线电缆,或者是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内容形式国际传播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娱乐、公共事务和由国际广播机构传播的新闻节目;由国际电讯机构如美联社或路透社传送的新闻原始稿;由国际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公司提供的计算机数据和软件;由美国电报公司传送的声讯和电报业务;通过军事频率为诸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样的组织传送的加密信息;以及使馆之间交换的外交信息等文化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强国可以通过国际传播系统将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新闻价值、社会道德和政治经济理念)强加给比较落后的国家国家间的争议在于有些国家试图保护其自以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或博大精深的)习俗及交流方式,有些国家则认为这些习惯不利于跨文化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交流的权利。
政治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际传播都带有政治色彩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也可以隐含有政治色彩,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传播与政治历史1835-1932年:国际会议期该时期是国际传播技术发展的初期:电报(1837年)、海底电缆(1866年)、( 1876年)、无线电(1897年)和广播(1907年)纷纷出现1933一1969年:政治化和宣传时期国际传播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以一些国家公开成立国际宣传机关为开端1970年至今:多元复杂期政治化与宣传时期实际上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在第三阶段,新的传播科技的应用和许多脱离欧洲殖民地而独立的新兴国家的出现,使得国际传播的环境更趋复杂此期间,经济成为与政治并驾齐驱的对国际传播内容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际协定的作用有的国际传播活动都是以各主权国家所签署的协议为基础而展开的第2章 以理论的角度看地球都市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国际传播和社会控制国内架构和全球架构的比较:要了解社会控制的实践活动首无要了解两种基本架构:国内架构和国际(或全球)架构在一些国家中,政治和经济的精英分子或政府也许试图用下列方法控制社会大众:他们为社会确定目标,建并强力推行行为准则,决定人们生活中该做些什么、可以买些什么等等。
而在国际方面,一些国家或许试图通过影响他国的外交政策、进出口贸易活动、电信和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标准等等来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信息出自由流通和社会控制:控制传播一直是有效控制社会的方法社会控制的策略:把持传播工具控制社会,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策略如前面所说,运用假信息和宣传会给人们造成混淆,使人们难以认清事实的真相有些国家也否认敌对国家所做的报道,或者拒绝证实或否认这些报道,让人们自己去思考除了上述使人们迷惑的策略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拒绝所有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避免社会控制:殷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建立在传播媒介之上的所谓的“知识垄断”然而,他也指出,距离社会权力中心越远,政府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的能力就越弱其结果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入创造出替代性的垄断知识,并最终向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者挑战传播理论的中心热点播理论的中心热点是所传播的讯息(或内涵)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即通过这些讯息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性质国际传播理论的象征和意义国际传播的“效果”人们并不能凭借以上的观察资料就妄言国际传播的功用甚微精英们并不一定只通过直接而有效的宣传对非精英群体实行社会控制,他们甚至根本用不着使用这种宣传工具。
通过对传播技术的垄断、对国际管理规则的主宰或对节日内容的审查,他们对传播体系的控制可能比公然使用宣传手段更加有效效果评估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要了解国际传播的效果,必须认识到国际传播巾存在着两个中心方面一首先是人的作用:人使用传播设备,人构成国际传播内容的受众人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是参与、解释和运用信息(讯息)的“终极屏障”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人是主动的,尽管许多人由于欠缺经济能力而被排除在国际传播系统之外国际传播的系统化分析系统化分析着重探讨国际传播流通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包括:技术部分(电缆、录音材料、无线电波等),经济部分(贸易问题、关税、税款、投资策略等),政冶和聋理规财部分(国家主权、国际协定的制定、联盟、地理政治平衡),文化部分(国家和民族的描述、文化产品的依赖和支配等),以及赴会控制(宣传、信息流通、传播权等)这些部分将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和各国政府、立法和代表机构、公司和受众连接在一起单一传播系统与独立传播系统的比较统研究既要注意到单一系统的每一部分,也要兼顾到独立系统(独立系统有理由被看作是一个子系统)单一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用于国际传播的科技为控制系统,各国在创造、维护和使用系统过程中所依赖的哲学思想(如政治或意识形态)各国通过开发和使用系统,以及通过介入系统运作所寻求的目标系统的内容(以及创造的理由)开发和使用系统所产生的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后果单一系统与它的各个子系统和各个部分的关系系统组成部分所针对的受欢以及系统组成部分的用户一一他们对系统其内容的关注和感知系统的某些特征也是任何系统分析都必须加以考虑的,这些特征包括:系统是过程的结果一一既然这样,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系统是动态的变化中的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社会控制和人权政治主权与传播权的比较国家操作系统对人民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系统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主宰信息流通的两个基本原则频繁发生冲突国家不同,社会控制的重点也不同许多国家重点强调决定传播的政治主权的重要性,而另一些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原因要求国际社会承认人民拥有“传播权(right to communicate)寻求信息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社会控制下的政治的经济政策较大范围的研究还有两个部分必须考虑首先,许多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与经济政策,表面上并没有控制信息,实际上对跨国界的信息流通却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政策包括对进口传播产品的限制,对跨国界技术的课税及设置高额关税等较大范围的研究所涉及的第二部分是秘密传播,特别是秘密广播问题理论透视的文化问题知识产权简而言之,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许多大公司可以更有效地支配市场,并获取更多的利润由此出现了两种意见的争论:一方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协定视为仅仅是大国和富国长期、持续控制小国和穷国的手段,另一方则以信息“自由流通”为由反驳这种说法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像政治主权一样,文化主权牵涉到抵抗外来影响,发展及保护本国文化的权利和能力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关联原则是文化帝国主义争论的基本理论主张第3章 国际传播中的科技范畴在考虑传播的技术因素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项传播技术术语:频带宽度: 它决定了某段时间之内可传送的信息量一一也就是指传输速度。
流动方向:流动的方向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利用度:指人们使用技术的容易程度传播特性:短波通讯是国际无线电通讯中最主要的手段,但是,短波信号的质量常常受到以下几项重要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发射机的位置与电力大小,天线的种类,包括其传送增益,以及电离层的情况频率卫星通信组织国际卫星的未来:宽频光纤电缆的出现给国际卫星的未来罩上了一层阴影.结论应用于国际传播系统的科技仅仅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系统该部分的开发和利用,加剧了系统的复杂化和争议各国都认为有必要参与到这个系统之中,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将国内的基本传播设施与国际系统相整合由于主要的工业大国基本上控制了技术标准的决策权,同时这些国家也是系统技术的拥有国和制造母国,许多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只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加人国际系统,因为实际上,这个系统并非为了这些穷国的利益而开发,所设计的技术成分也不能满足它们的真正需要于是,整合如同一把双刃剑有时,它可以引导人们建立其他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有时,它又为外部信息和娱乐经由国内系统进入内部提供了途径整合也使国内的信息不平等迸一步加剧(使得信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或向那些无法参与国内传播系统的人提供了访问外部系统的条件,从威胁了中央集中控制基础设施的“知识垄断”。
整合、信息不平等的加剧、其他的获取信息渠道的出现,这一切不仅导致了国内的冲突,还如同催化剂,引发了技术、管理、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国际性分歧整合使国内信息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在许多国家,使用基本通讯业务的机会仅限于城市,因为政府并没有进行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扩充所必需的开支技术上的争论也常常导致其他问题上的冲突,如宣传、人权或文化主权.了解国际传播技术有助于我们认清许多相关问题. 它们显示了传播系统中所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并显示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对人们试图将该系统用于促进国际合作, 建设和平,解决人类其他严重问题时所设置的障碍第4章 现代国际传播的诞生(1835一1913年) 结论尽管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展了多种合作,以便促进国际传播的发展,但国际传播系统的扩大也引发了各国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激烈竞争各国想方设法垄断国际传播系统的企图十分明显,即使在各国试图解决系统互连、频率协调以及运用新科技解决旧问题时,也处处可见各国的野心有些问题的产生在于战争爆发时欧洲各国之间原有的敌意,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有些则是19世纪后半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所造成的各帝国千方百计地控制殖民统治权,它们视国际传播为帮助它们实现的的手段,从而反对其用于商业用途的可能性(特别是不在本国之内的商业用途),因为商业用途可能会造成对新传播手段的垄断。
在这段时间里,真正的冲突抗是不应忽略的,国际传播系统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实质性进步也是不应忽略的第5章 在战后环境中开发新的潜能(19 l4-- 1932年) 结论早期的控制新闻的斗争,部分地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国际传播系统的扩展,特别是无线电应用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参战国认识到了传播系统的可控制性虽然传播步伐加快了,系统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但各个国家的大部分活动仍被限制在具体的范围内,电缆必须相互连接,无线电报必须编码,殖民或帝国系统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各国都认为,应将传播限制在本国影响的范围之内这种想法甚至影响了通讯社的跨国界的活动,导致世界被划分为各个影响范围,并导致追逐民族利益的新闻表达方式.然而,无线打开了国际系统的渠道尽管存在着技术上的限制,无线还是使个人的跨国、跨洋谈话交流成为可能这就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和神话,并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短波广播电台……正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有些电台处干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其目标是:(1 )保持与边远地区的联系;(2)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本国的民族文化虽然上述目标是合法的,但是第一个目标的原则巳经在欧洲国家之间引起了磨擦,而第二个目标,即如何区分文化和有目的的宣传。
实际上也很难界定第6章 国际宣传的辉煌期(1933一1945年)结论30年代,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强化了国际传播系统,但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瓦解了国际传播系统把传播当作一种意识形态的武器,这要求各国既要保护这一系统的物质材料,如电缆、转播站及广播设备,又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传播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