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之新批评解读 王晗(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Reference:莱辛的新作《裂缝》,是一部标新立异的创世神话,描述的是人类祖先走出远古洪荒后所发生的事情本文从新批评的角度对小说的叙事视角、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中的张力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作品中体现的男女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主题Keys:叙事视角;象征;张力I106 :A:1673-2111(2012)07-0121-02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文坛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以其作品的风格多变,视角各异饿闻名其著作包括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戏剧、诗集、散文、回忆录她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二十世纪所有的重要思想:种族主义、女性主义、共产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并且 她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欧洲所有重大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裂缝》这部小说,国外的评论界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两性关系、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方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批评进行分析作品的意义,而本文从新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1 叙事视角 这部作品由多个片段拼凑而成,各个片段之间由两只翱翔的鹰的小图分开小说采用这种片段式的叙事手法,包含了多种叙事视角,有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等叙事视角。
小说开篇以借罗马参议员之口讲述了他在生活中亲眼目睹的男子与女子的交往,思考男女之间的关系,进而自然而然地提到他屋内那些笨重的历史文字材料 接下来的文字是麦儿口述故事的记载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以女人的视角讲述远古的的历史历史篇的开头一段文字,是男性记录下来的他们眼中的“裂缝族”在叙述这些文字的过程中,这个身份为罗马参议员的叙述者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发自对历史的尊重,不断斟酌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字眼,不断揣摩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再现历史,摆脱作为男性这一身份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 作者采用这种多重叙事视角并存的叙事手法,使这部带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以立体的形象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在那些片段中,被鹰隔开的参议员经历的部分,与作品中的历史故事相得益彰把远古女性与现代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不露声色地联系在了一起;远古时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原型在现代的男男女女身上依然可以找得到原型这种多重叙事结构,更有利于彰显作品的主题意义--男女和谐,也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2 象征意义的呈现 2.1生殖象征 “The Cleft”和“ The Squirt” 这两个词语一直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
标志着女性生殖器官的“裂缝族”和男性生殖器官的“喷射族”、“管子”成为女性和男性的代名词远古时代的女性之所以被称之为“裂缝族”,一方面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直白描写,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同样,“喷射族”的命名一方[来自wW]面来源于男性生殖器官的生理结构,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与女性而言裂缝”与“管子”代表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官,也象征着女性和男性裂缝”隐藏、闭塞、含蓄;“管子”外显、突出、张扬人类学家曾论断,正是男女身体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性的性格、行为甚至社会地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男人一直被认为是主动的,女人则是相对被动身体结构的差异也预示了男人和女人之后的争执和分歧 2.2大自然的象征意义 2.2.1水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水有“裂缝族”生存的温暖的海水,也有“喷射族”居住地所面临的激流滚滚的河水大自然变幻多姿,五彩缤纷,两种不同状态的水便赋予人不一样的性情 “裂缝族”依存于温暖的海水和宽阔的海岸,靠山而居俗话说;女人柔情似水.温暖的海水使“裂缝族”的身体柔软、细腻、光滑,也使她们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她们终日浸泡在水中,沐浴、游泳,烦了,就爬上水边的岩石,躺在上面晒太阳,她们柔软的身体,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然后再次投入大海的怀抱,乐此不疲。
这一片温暖、舒适的海域使这些“裂缝族”从肉体到精神都慵懒、迟钝,她们没有快速行动的本领,也没有敏捷的思维这片海域象征着女性顺其自然、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性情特征 “喷射族”依水而建一条波浪翻滚的河流隔开了他们的出生地-“裂缝族”的海域在这条河里,这些男性捞来用于生存的材料和食物小男孩在惊涛骇浪中成长为男子汉,他们学会造船、航行,学会驾驭波涛男人利用自然造出的船使他们从洞穴、山岭走向江河、湖泊和海洋这条河使这些男性背井离乡闯天下这水培养了了男人的冒险精神,勇敢、开放、善于吸纳,随遇而安的不稳定的生活态度 2.2.2山的象征意义 山与水,共同构筑了远古人类文化历史的舞台;山与水,共同铸就了远古人类历史文化的基因 “裂缝山”,不仅是雄与高,更多的是稳与重,这山决定了女人的厚重、稳健、坚强的性格,有坚定的责任心和对于出生地无限的眷恋和对传统的珍视 在男人们带着孩子离开栖息地的时候,女人以女性特有的直觉和细腻认识到了他们此去的危险,不厌其烦地对男人劝解,不能阻挡男人远行的脚步,他们便在栖息地坚定地守候着家园,等待着男人的归来裂缝山”赋予了女人稳健、坚定的性格,她们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着男人的武断、任性和乖戾。
男人从远方回到栖息地的时候,带出去的小男孩的数量已经所剩无几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女人并没有歇斯底里地责备男人,而是用温暖的怀抱,宽恕了男人正是山一般的坚强和稳固,使女人为男女两性的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山水相依,也显出了男女不可分,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2.3鹰与鹿的象征意义 当新生的“喷射族”被视为怪物被遗弃在“死亡之岩”上时,鹰张开双翼,带他们到山的另一边最初的一些“喷射族”成为了鹰的食物,之后的“喷射族”拿河里的鱼虾来报答鹰,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喷射族”就这样被保全了下来 在历史的发展中,鹰被人们赋予了神性,古罗马的军旗就是鹰旗,而且鹰也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传令鸟,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老鹰充当着保护神的角色,保护着两性中的弱势群体,维护着人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鹰的形象不单纯是象征父亲的角色,更是两性关系发展中的平衡剂,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与鹰相比,鹿对男人的付出则呈现了母亲般无私的母爱在最初,鹿哺育了老鹰叼来的怪物,阿斯特似乎被母鹿唤醒了母性意识,尽管那时候她们并不知道此刻她们心中的担忧和眼泪便是母爱的萌发最初的母鹿救了第一批婴儿而失去自己的孩子,知道它的乳房完全塌瘪,变得瘦骨嶙峋,才决定离开那些孩子。
而年轻的母鹿也不愿喂养婴儿或许是怕失去自己的小鹿于是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们,男人们才想到女人,正是母鹿无声无息到来和黯然离去,教会了男人和女人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意义 小说中多次提到男人编写了很多关于歌颂鹰的歌谣,鹰被认为是男人们的父亲形象,但是我们需要质疑的是鹰既然是父亲,为什么在当初鹰把新生的“喷射族”当作自己的食物,直至“喷射族”为了奖励鹰带给他们新生儿把鱼作为食物喂养他们?为什么鹿作为母亲,后来却没有继续哺育新生儿,而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呢?这或许是作者莱辛在暗示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女性和男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那只母鹿一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之后,终究被世界遗忘作者借此不露声色地批判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演愈烈的男权思潮男权主义的根深蒂固并非三言两语便能摧毁,作者就这个问题而言,并不极端,而是处处置于中庸态度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唯有“和谐”才能使男人和女人携手共同走向更远的未来,也唯有“和谐”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存相安 3 张力 3.1火的产生 火的出现,改变着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也悄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火的使用和出现,使这些远古时期的先人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的人与自然的生涩、疏远,使这些最初的人类只能笨拙地与自然交流,河里漂来一根原木,他们便抬来搭建窝棚;他们时刻面临着被野兽袭击的危险;跟着大人去河边的小男孩,一不留神就会被翻滚的河水卷走……大自然的一切无法掌控,仿佛人类除了逆来顺受,别无选择可是,他们却“突然间”掌控了“火”这一飘忽不定、变幻莫测的东西自然的神奇激起了人类的好奇,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此刻他们那些模糊的意念到底意味着什么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以及人与自然的沟通从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3.2裂缝的炸毁 从小说的开始,读者就可以得知书中关于男人和女人诞生的先后次序,世界先有女人,然后女人生出了男人女人对刚出生的男人的排斥心理,引发了男人和女人长期的对峙和矛盾但是源于本能的吸引和召唤,使女人和男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纵观全文,男人与女人对抗的历史,仿佛是一部复仇与征服的史诗老嬷嬷的顽固,曾经残害了不少小男孩,而男人的轻率、冲动,也使他们犯下巨错反之,以麦儿为代表的化解男女矛盾的先驱女性,以及之后的新女性马罗娜则是为和谐新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她们身体力行给人类文明带来曙光 裂缝的炸毁,意味着女人长期以来生存的场所从此不复存在,标志着横亘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仇恨从此烟消云散。
旧女性迫害男性,新男性报复女性的历史已经成为往事男人和女人携手踏上了新的征程,拥有更加美好的和谐家园 4 结论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吸引、对抗、谋杀、强奸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历史进步的血泪史踏着这些血的代价,男人和女人终于迈向了和谐这部小说寓意深刻、主题严肃,但是也充满了仁慈、温暖和机智的光芒多丽丝·莱辛生动地描写了人类渴望变化、革命和进化发展的同时,又希望保持原样,一成不变她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念:人类处境的变化无常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似非而是的不变性从新批评的理论出发,通过对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从清新的文字中窥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对人类世界和谐的呼唤 Reference: [1] Olivia Glazebrook. Nags versus Cads [J].Spectator303.9310 (Jan.20, 2007): 46 [2] Nancy Kline. Of Fish and Bicycles [J].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Sept. 2,2007): Book Review Desk: 18 [3] Doris, Lessing. The Cleft [M].裂缝,tr.朱丽田、吴兰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祥斌,张颂.《裂缝》的象征意义与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10,(1):89-94 [5] 文洁华.对认识论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进一步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8,112-119 [6] 向云富,田祥斌.《裂缝》中的后现代特征和预言成分[J].世界文学评论,2008,(2): 73-75 [7] 朱彦.人类起源神话与走向神坛的女人--解读莱辛的小说《裂缝》[J].当代外国文学,2010,4 [8]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