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综合性师范院校图书馆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图书馆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几代人辛苦创业,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珍品汇集,覆盖学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应用技术等学科门类截止到2018年底,全校纸本图书总量达到255.6万册(含资料室藏书)古籍线装图书6929部,12675函,80723册,其中,善本600余部民国时期图书、合订本期刊及建国前解放区报纸合订本近5万册,这部分图书采集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属罕见,故在四部之外,补入甚多收藏的【清】雍正蒙古文写本《宁玛派伏藏》(369卷)、《宁玛派伏藏注疏》(149卷)和《大唐六典》(30卷)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不断强化电子资源建设,目前,引入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73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2个,外文数据库21个2018年底,将各学院和重点学位点购入的多种大型数据库纳入图书馆资源库,进一步满足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颇具成效目前建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库”及“内蒙古地区中小学教科书文库”,“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库”收藏展示有师大学人的个人著作、师大校报和内部出版资料共近4000种、2011年以来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千余种。
内蒙古地区中小学教科书文库”收集了1948年以来出版的在内蒙古地区使用过的中小学各类教科书近2000种2011年开始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目前收录优秀毕业论文1万余篇,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底,“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目录数据库”建成,提供馆藏线装古籍目录检索图书馆馆舍条件不断改善,现拥有赛罕图书馆和盛乐图书馆两座独立馆舍,馆舍面积31,327平方米赛罕图书馆,1982年启用,经过2011年至2013年的改造维修,面貌一新盛乐图书馆坐落在盛乐校区景观大道中央,2004年启用,馆舍面积20,029平方米两校区图书馆学习环境优美,服务现代2019年,学校启动盛乐图书馆扩建工程,建成后的盛乐图书馆建筑面积将达到4万余平方米馆舍条件的改善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书馆管理日趋现代化,2003年启用汇文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成了馆藏中外文书刊书目数据库2014年引入RFID管理模式并实现读者自助借还近年来,图书馆逐步升级图书馆服务器、扩容图书馆局域网,通过校园网实现两校区的网络连接和集中管理两校区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览室和读者查询终端,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读者可直接或远程访问校内外电子资源。
图书馆实行“一门制”管理,共开设5个书库、21个阅览室,3328个阅览座位,大部分阅览室实行借阅一体化的开放管理模式,周开放105小时为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于2011年启动分馆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图书馆与相关学院的共同努力,分馆建设稳步推进已经建成外国语学院分馆和体育学院分馆,数学科学学院分馆即将建成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高校资源共建共享,包括CALIS、CADAL、CASHL等项目建设在CALIS项目建设中,联机合作编目建设成绩显著,目前拥有CALIS“全国中文二级编目员”(认证编目员的最高级别,全国仅45位)4位,三级编目员20位,累计向CALIS提交高质量数据4万余条,连续6年上传量位居全国高校图书馆前30位,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二十周年专项贡献奖”的荣誉2018年底,向CALIS提交蒙古文书目数据16437条,填补了CALIS联合目录蒙古文书目资源的空白,实现了蒙古文图书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获得“CALIS联合目录民族文献突出贡献奖”的殊荣图书馆作为CADAL、CASHL成员馆,正在深入推进更多学术资源的共建共享。
此外,图书馆作为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成员,积极参与师范联盟数字方志平台等项目建设图书馆现设14个部室,包括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蒙文部、特藏部、信息咨询部、技术部、分馆建设与资料室业务指导部、办公室、阅读推广部、盛乐校区流通阅览部、盛乐校区期刊部、盛乐校区蒙文部和盛乐校区办公室现有在编职工91人(含备案制),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45人,博士4人、硕士44人学校还为图书馆配备几十名校聘职工和勤工助学学生,充分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