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春秋》 总第六回 曲沃代翼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88KB
约11页
文档ID:8406431
《春秋》  总第六回  曲沃代翼_第1页
1/11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二目《春秋》 总第六回 曲沃代翼第六回 曲沃代翼提到“” ,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的确,在很多时候“”就是山西,山西就是“”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春秋时的国主要国土在山西境内,并且由此而成为春秋时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在春秋末期,国被拆分成“赵” “魏” “韩”三国,大家也仍然习惯性的称之为“三” 当然那时候的“三”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华北平原以及河洛地区了不过一个“”国所拆分出来的国家,就在战国七雄中占了三国当年的地缘实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西方有句谚语叫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国也是一样现在就来探究一下,这个后日的霸主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是从哪里开始的下面是一张炎黄时期的《山西地形图》 ,在那一串如珍珠链般串起的冲积平原中,到底哪一个平原才是“”国的兴旺之地?附:山西地形图 一般会认为国是从太原盆地兴起的毕竟太原是目前山西的政治中心,也是山西的地理中心从地缘的角度,的确有资格成为周边地区的领导者不过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武王之子)将他的弟弟分封在山西境内时,太原盆地还在那些被称之为“戎” “狄”的边缘民族的控制之下。

(注:关于国初封的典故,可参看“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的这位弟弟名叫“叔虞” ,他最初的封地叫作“唐” (今山西翼城西) ,所处的位置是在“临汾盆地”的东侧这个唐国并非周人所创,在周人代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周人只不过在征服临汾盆地之后,将原有的“唐”国人迁走,代之于姬姓子弟罢了对于周人来说,这是用来维系王朝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的实质所在应该说周成王为他弟弟选的这块封地位置不错,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泌水) ,颇具王者之气,和镐京的地理结构有些类似唯一不让人满意的是“唐”这个名字,新国应该有新气象因此“”取代“唐”成为了这个封国的新名字不过对于后世兴盛于此的帝国来说,唐和都是可供选择的名称因此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会看到“”朝和“唐”朝的兴起对于国的兴起,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于山西的地理位置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又拥有如此众多的盆地,山西的确有资格成为乱世中的一极不过国并不是唯一有这个机会的,从临汾盆地至黄河北岸一共有七个封国(包括国) ,而且这七个封国都是“姬”姓的封国对于这片与渭河平原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地,周人显然不放心交给外人来打理附:.地缘结构图(西周) 从上面这张《.地缘结构图(西周) 》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时期,周人在山西境内主要控制了两大盆地,即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

除国以外,有据可查的有运城盆地的郇国(现临猗县境内) ;临汾盆地的耿国(现河津市境内) ;杨国(现洪洞县境内) ;霍国(现霍州市境内) 另外在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还建有魏国(山西芮城境内)和虞国(山西平陆——夏县一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魏国并非后面战国七雄的魏国,但也存在莫大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人将之灭国之后,封给了战国时魏国国君的先祖研究历史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很懒,一个地名和国名可以用几百上千年,虽然城头早已不知变幻多少大王旗了不过也正是古人的这种怀旧心理,使得中国的历史有着清晰的脉络另一个在黄河北岸的国家是虞国,这个国家尽管地域不算广阔,发展间也不大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通往黄河以南的河洛之地的重要通道这最终也为它带来了杀身之祸, “假虞灭虢” (也称“假道伐虢)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在秦争霸时期我们会有详细的分析上述这些地名,可能让大家看得头晕其实也没关系,那是写给关心这些地区的朋友看的一般而言,只需要关注大的地理结构就行了正如所分析的那样,周人在建国之初,在山西境内所能控制的地理单元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主而与之相邻的两个盆地,即北面的太原盆地,东面的长治盆地暂时为“戎狄”所占据。

周人对于这些化外之族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活动在太原盆地的“戎”被称之为“山戎” ,言外之意就是从山上下来的;而长治盆地的“狄”被称作“赤狄” ,红色应该是他们的幸运色看到这种标注可能会觉得奇怪,在周人看来,狄应该是位于北方,而戎是位于西方的才对其实对于周人来说,按照方位来划分边缘民族的成分只是一个理想值罢了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就算人家按照你的设想在每个方位布好了阵,但时间一长,仍然是会迁徙的所以到了最后,周人也搞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了很多时候只能笼统的将之称之为“戎狄”了当然,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华夏族来说,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西、北两个方向当他们向东、向南扩张之后,夷狄、蛮夷之内的名词也相继出现了这些国家,在春秋(公元前 770—前 476 年)中期基本上都被国所灭随后又成为了赵、魏、韩三国的国土不过这些西周早期的封国也并非没有在后世留下些影子这些封国被灭之后,他们的后人往往以国名为姓氏,以为纪念比如出自霍国的霍姓,出自耿国的耿姓当然,由于中国历史太长,很多的姓氏有不同的起源但这些先秦时期的封国无疑是最初的来源地杨姓实际上最初的来源应该是来自于“杨国” ,不过杨国被灭之后,土地被封给你所提到的“伯侨” ,因其为被封为“羊舌大夫” ,因此封地也就被称之为“羊舌邑”了。

就“羊舌邑”的位置而言,并不仅仅包括杨国故地,它南边同样位于“临汾盆地的”的临汾西南一带(当时属) 以及将赤狄逐出长治盆地之后,所占据的沁县一带,都是“羊舌邑”的辖地真正始于“羊舌邑”的姓氏应该是“羊舌” ,不过这个姓已经很少了,我现在也没有遇到过这段关于姓氏来源的解读,也不算题外话,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本身就属于地缘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过毕竟属于细节了正好也想说说先秦时那些封国与姓氏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后很难逐个解读了解读完之后,会进入春秋争霸时期,那时的重点,就在于之前所解读的几个地缘单元之间是如何博弈的了在分析国的初封地之前,先来观察一下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流向问题汾河在流至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水岭时,顺着山势向西而不是向南流入了黄河这也使得位于汾河下游整体呈现一个“J”字型不过位于汾河下游的临汾盆地,却并非完全的按照汾河的流向来塑造自己的轮廓在这个“J”字型的底部拐角处,又向东延伸出了一个突出部,这使得整个盆地的外形呈现为一个不太标准的倒“T”字型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国最初的封地位于汾河以东,临汾盆地中间那个向东的突出部内应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可以让国处于最佳的防守状态当国希望向外扩张的话,向北可以进入临汾盆地的北部,并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向西可以沿汾河直至黄河,将临汾盆地的西部收囊中,并跨越黄河进入关中盆地;向南则可以渗透入运城盆地即使是向东,在跨越中条山脉之后,长治盆地也可以成为另一个目标当然要做到这一切,国的自身实力要足够强否则这个可以四面出击的位置,也有可能让他成为四战之地不过,对于国人来说,最强的对手是盘聚在长治盆地野蛮人——“赤狄” ,而这个方向恰恰有足够的山地作为保护其他那些分封在临汾平原以及运城平原的封国,并不会给人带来太大的威胁附:.扩张路线图 由于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是以黄河为界的,国主要活动的地区也被称之为河东,相应的渭河平原也可称之为河西不过在当时,河东、河西还有更特定的指向,在秦争霸的时期会分析到之前曾经分析到,山西高原的这些盆地平原基本是沿桑干河——汾河,呈一个珍珠链状的线性排列(长治平原除外) 这种地理结构,使得各盆地一方面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却又由于河流的作用,而存在着相对畅通的通道这种地理结构,造就了以汾河谷地为主的山西高原有别于渭河平原的地缘结构即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地缘中心出现,这些半封闭的盆地可以积聚起强大的地缘力量,并籍此与渭河平原对抗。

即使是处于劣势时,也可以依托这些盆地,逐级抵抗另一方面由于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地理上的接近,更容易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国的实力都要强于秦国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条块分割、若即若离的地理条件,固然使得山西高原具有防守的优势,但也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分裂套用一句三国中的评语,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春秋末期那次著名的“三家分”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罢了,事实上在这以前,国就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政治事件只不过由于这次事件并没有造成国的分裂,也没有改变国的血缘属性(后世的田氏代齐就不同了) ,因此很多时候不为后人所知罢了,这就是“曲沃代翼”事件根据史书记载,国最初的国都叫作“翼城”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念旧的民族) 位置就在临汾盆地东侧那个三面环山,近似于反“C"形的突出部内如果再具体一点,就在这个突出部的东北角由于这个位置背后的山地呈两翼齐飞的状态,因此山下的都城为命名为“翼城” 这多少与“岐山”的得名有些类似,岐山得名是因为有两个形同犄角的突出部(岐有双头之意) 不管怎么样,对于凡事讲究对称与风水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地形算得上是个风水宝地根据周人封建的习惯,一般都会将宗亲分封至附近,以作护卫。

国国君也不例外既然他已经选择了背山面水的最佳位置,那么很自然的需要将最值得信赖的宗亲,分封至这个环形突出部的缺口处,用以抵挡外部力量的威胁这种思路并没有错误,问题是这也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国需要承受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那么被分封至这个缺口处国家当然会替国都承受最大的压力但反之,则最有机会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整个西周时期,整体的地缘结构应该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室拥有最强的实力据有渭河平原和河洛地区的周王室,有能力维护王朝的稳定不过这一切都在周平王放弃渭河平原,东迁至洛邑(洛阳)后得到改变无论王室有着何种理由作出这种决定,最终的结果都是,王室从此将自己放在一个四战之地,并且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支撑自己的地位,春秋之乱也就此开始一叶落而知秋至,王室的衰败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那些贵族的心态就在平王东迁(公元前 771 年)后不久,即公元前 745 年,国当时的国君——昭侯将他的叔父“成师”封在了汾河以东的那个缺口之处这块封地名叫“曲沃” ,这位国君的叔父也因此被称之为“曲沃桓叔”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来看,这个选择并没有错只不过现在已经进入到“祀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连王室都无法自保了,那些封国之内的贵族们也有希望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来上位了。

在春秋时期,恒叔有可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决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经过西周时期的经营,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山西境内最强的诸侯国在平王东迁时,国与秦国一样都是主要的护卫力量凭借那次勤王行动,国也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更为主要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东迁之后的王室也已经感觉到自己无力维护帝国的稳定了,因此他们可以依赖的更多是自己的政治遗产而在地缘实力上, “周”已经将自己视为与诸侯国平级了而在诸侯之间的争斗中,王室更多的已经是一个直接参与者,而不是调解者了既然周王室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并且可以以自己在河洛平原的地缘力量给“”国以支撑那么国横扫河东诸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个时候, “曲沃恒叔”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了比之安居在翼城山下的国君来说,他们更有机会向外扩张当然,如果国君也想有所作为,向东进入长治平原与狄人争地也是一个选择不过那样做的难度显然要大很多因此国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占据地缘优势的曲沃与占据政治优势的翼城进行了长达 67 年,历经三代的争斗由于翼城的侯是正统的国君,因此也被称作“大宗” ,而他身在曲活的同宗挑战者则被称作“小宗” 这有点类似于《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剑两宗的争斗。

也许金庸老先生正是从中得到启发的,毕竟临汾平原离华山并不遥远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个发现来印证金大侠的历史功底附:.曲沃代翼示意图以前分析过,山西境内一共有六个主要盆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