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经蒹葭》 练习参考答案一、背诵、翻译二、名词解释:⑴ 风雅颂⑵ 赋比兴(3)“风骚” (1)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2)赋比兴——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3)“风骚”—— “风”是指《诗经》,“骚”是指“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的代表作,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三、简答题1、《蒹葭》是怎样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着追求与无尽惆怅请赏析《蒹葭》中主人公形象这首诗意优美而朦胧的抒情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首的开篇通过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他日夜思念“伊人”这“伊人”却“在水一方”,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抒情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得到了表现2、结合《蒹葭》一诗,谈谈对《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理解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蒹葭》一诗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诗的首节前两句采用了比兴手法,交待时间和地点宛在”一词,灵空飞动,神来之笔,耐人无限遐思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后两节和第一节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换韵换字罢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3、《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它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是先秦乐曲的通名,即指音乐曲调风”分为十五国风,“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即朝廷正乐雅”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作者多为贵族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节奏比较舒缓颂”的本意是舞蹈的“形容”,舞蹈的“模样”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四、分析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你能哪几个方面来概括作品的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c、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