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形象【日本文学中诸葛亮形象的嬗变】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68KB
约13页
文档ID:232102234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形象【日本文学中诸葛亮形象的嬗变】_第1页
1/13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形象【日本文学中诸葛亮形象的嬗变】 摘要:诸葛亮的形象不但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在日本也从来不乏追随者,所以与诸葛亮相关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日本读者的追捧从古至今,总能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觅到他的身影,诸葛亮一直活跃在日本文学当中但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发生着奇妙的嬗变在追述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会发现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异域被接受的情况,接受过程中依据日本文化和民族审美特质进行的筛选,以及人物形象本身受到日本文学影响发生的变化等由此,探寻中日文学交流中的常见规律 关键词:诸葛亮;日本文学;形象;嬗变 日本人把和《三国志》、《三国演义》相关的书籍、评论等都叫做“三国物”,他们对“三国物”的热爱是狂热的,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会有“三国物”的位置三国人物中日本人最喜爱的就是诸葛亮三顾茅庐”、“君臣鱼水之交”、“天下三分之计”、“出师表”、“挥泪斩马谡”、“死孔明走生仲达”等等,这些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字眼,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扎下根来,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很多诸葛亮的粉丝忠肝义胆的忠臣、神机妙算的“智绝”,天下奇才的军师,他身上散发的无穷个人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而他的形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他在日本文学中,在日本人的心中,也发生着有趣的嬗变 一、古代文学中作为符号的存在 从古至今,在日本文学中总是能觅到诸葛亮的身影江户时期以前的很多重要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人物和事迹都会频繁地出现,日本作家渡边精一在他的《全论诸葛孔明》①中就此进行了详实的总结和概括 通观《全论诸葛孔明》中所枚举的作品,发现在日本古典文学中,还没有形成后世所熟悉的诸葛亮像,他的存在感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符号如《续日本记》,这是平安时代初期的史书,撰写了从文武天皇到桓武天皇(697-791)95年的历史其中天平宝子四年(760)十一月十日的条:“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被派至太宰府,向太宰大臣吉备真备学习诸葛亮的八阵、孔子的九地篇以及军营配置法等”此处提到的吉备真备(695-775)是奈良时代著名学者、政治家,717年到735年在唐朝留学,752年到754年曾二度入唐诸葛亮的“八阵”语出《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再如后深草天皇建长六(1254)年,橘成季编集完成的《古今著闻集》,其中卷十一,画图第十六有如下记载:“马周(唐太宗名臣)、房玄龄(同前)、杜如晦(同前)、魏征(同前,以上自东数第一间)。

诸葛亮、瞿伯玉(孔子同时代的贤臣)、张良(前汉建国期名参谋)、第五伦(后汉光武帝时期名臣,以上第二间)管仲……”这里诸葛孔明是作为政治家出现在其中的还有《太平记》成立于1370年,其中有关于诸葛孔明的记载,见于卷二十《义真梦想事附诸葛孔明事》大致讲述了新田义真攻足羽城,与足利高经对阵,数日之后的夜晚,新田梦到自己变成了三十丈的大蛇卧于地上,足利见状忙退兵而逃数十里――梦至此新田醒来,次日清晨将所梦情景说与众人,众人皆言“大蛇即龙,敌将高经受惊而逃,此乃吉梦”但斋藤七郎入道道献却说是“凶梦”,因为大蛇虽是龙的象征,因其卧姿故为“卧龙”,即诸葛孔明,而孔明最终没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后看看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中江藤树(1608-1648),在其著作《翁问答》中提及过孔明,这是本以师徒问答的形式训诫弟子的书籍当被问到:“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也是不行的吧?”中将藤树回答:“并非如此,如果连基本的纸上学问都不具备,也不会有实战的胜利并举出太公望、张良、韩信、项羽、诸葛孔明等例子来证明弟子又问:只要运气好,什么战争都可以取得胜利吗?中江答道:大军交战,德胜才,才胜力,力胜运才德互角,运强者胜……蜀魏相争,蜀弱魏强,却每每蜀国得胜,皆因有德才兼备的诸葛孔明。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像是一个符号,代表“三国物”的存在,代表关于三国的故事和情节是日本知识阶层所熟悉的,不必说出其到底怎样,只是单纯地引用诸葛亮这个名字,就可以想到跟“三国物”有关的所有内容从以上作品的时代分布、作家及作品本身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可知,包括诸葛亮形象在内的“三国物”,在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中,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常识和修养而存在的对于诸葛亮本人,几乎没有评价,都是在提及相关内容时作为例子引用而已 二、近代对诸葛亮忠义与悲运的时代咏叹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何时传入日本,至今没有确切的记载,近世②以后传入日本的看法成为主流元禄二至五(1689-92)年,《三国演义》由署名湖南文山的译者翻译成日文,以《通俗三国志》为书名出版发行,全书50卷湖南文山的译本并不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除了形式章节的改变,对内容也有较大的删增,实为编译本,但这是《三国演义》在日本的第一个较完整的译本自此,《三国演义》不再只是知识阶层的读物,被束之高阁,而开始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日本人要通过《三国演义》和《通俗三国志》来了解三国时代、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等,当然也包括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

《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纷繁复杂的斗争的同时,各色英雄人物也悉数登场,上演了一幕幕时代转折期的历史大戏这样的历史背景正好符合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读者的胃口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奠基人内藤湖南(1866-1934),就曾经将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形势比作中国三国时代的三大时期如第一大期,即后汉末的动乱到群雄割据时期曹操的抬头,正好和日本幕末嘉永时期(1848-1854)到文久年间(1861-1864)相当这一时期既具封建遗风又兼备改革抱负的人物辈出,像藤田东湖、佐久间象山第二大期从曹操统一华北,经赤壁之战,到三国鼎立之势成,与日本庆应(1865-1868)到明治(1868-1912)三十年的历史时期相对应,此一时期是日本人才辈出的时代,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正是这一期的代表湖南文山此时也正处于壮年时期第三大期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诸葛亮、司马懿、陆迅等,而日本的第三大期才刚刚拉开帷幕,与之相当的重量级人物还没有出现,伊藤博文、犬养毅等才开始崭露头角这样的比较评论出自内藤湖南《诸葛武侯》的序文,此书1897年出版了上卷,上卷只涉及诸葛亮的前半生,下卷已列出大纲,可惜没能问世。

内藤湖南创作《诸葛武侯》时,正值明治三十年代,即从第二期向第三期过渡的阶段,他试图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追述,管窥三国时代历史的风云变幻,期待在第三大期日本的“诸葛亮”、“司马懿”的登场,他们才是日本的希望和未来在动荡忧乱之世,只有少者能洞察时事,把握时机,而老者难以适应,处于劣势暗示了作者作为年轻人对日本未来的自负,以及作为年轻的日本对亚洲未来的自负作为日本第一部诸葛亮研究著作,第一部对孔明进行历史性评价的作品,内藤湖南的《诸葛武侯》对后来的日本“诸葛亮崇拜”及涌现出的大量相关著作,有首着先鞭的作用 几乎与内藤湖南的《诸葛武侯》同时,土井晚翠的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问世这两部风格迥异、类型迥异,却都是书写诸葛亮的作品的同时出现,不免让人感到惊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治三十年代,人们对时代转换期的理解是多么相似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道出了近代以来众多喜爱诸葛亮的读者的心声一方面赞叹其忠义重情,一方面感叹其悲剧命运有多少读者为诸葛亮大志未酬却身死五丈原而扼腕叹息呢?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命运,还有什么比诗更能倾诉情怀的呢?1899年出版的土井晚翠的《星落秋风五丈原》,就是使用较为古雅的近代日语写出的自由体长诗,追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极尽咏叹,全诗充满了悲凉的格调。

这首诗在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文学界和知识界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诗句许多人可以背诵 这首诗发表于明治三十一(1896)年十一月号的《帝国文学》杂志全诗分六章350行,用汉诗调的叙事长诗歌颂了三国时代(魏、蜀、吴)的忠臣诸葛孔明的悲壮人生诗的开头就能让人感到了悲愤的力量 祁山秋风悲 五丈原云暗 零露色斑驳 草枯马尚肥 蜀军旗无光 鼓角音也销(叶渭渠译) 五丈原战场上没有我们预想的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而是一片悲戚秋色,预示着诸葛亮的人生将到此嘎然而止,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大业也将无法完成,心中有那么多的未实现的计划和畅想,都不能再继续下去,尤其对先帝的承诺无法兑现,对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来说,这将是多么不甘却又无能为力的事情伴随着这样的悲凉气氛,土井晚翠将我们带入他所构筑的诗化《三国演义》,仿佛孔明在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形象愈渐清晰,从宏观上展示了诸葛孔明悲壮的一生 这首诗一方面感叹五丈原战场上深陷危笃的诸葛孔明的忠义之心,另一方面思索三国时期的命运无常和时代转换当时日本刚刚取得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的胜利,这首诗正好契合了日本国民的心绪。

正在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道路上,第一次在中日抗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摆脱了长久受到中国钳制和压抑的历史传统状态,极大地树立了信心,影响及其深远,甚至后来信心爆棚,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可以说这场战争就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在时代转换的大背景下,土井晚翠的这首《星落秋风五丈原》让人们想到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思索着经过中日甲午战争,中日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此刻开始属于日本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呢? 三、探索历史的真实与现代人的虚构 吉川英治《三国志》(1939-1943)创作于二战中,对日本后来的《三国演义》的翻译和再创作都有绝对性的影响,二战后一般日本人的三国知识,毫不夸张地说都来自吉川版的《三国志》他开启了现代版《三国志》的序幕,自江户时代开始到吉川之前,对《三国演义》都是采取翻译的态度,虽然有编译本等,但都相对忠实原著,以翻译为主吉川是第一位将其改写成现代小说的作家,并且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作,杂喉润在其《三国志和日本人》中评价他的《三国志》是吉川版的《三国演义》吉川《三国志》培养了现代日本人的三国阅读兴趣,从战中到今天,这种影响不曾间断,甚至有读者以为吉川《三国志》就是忠实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是原著的日文版。

可见其在日本的影响力非常大,之后的作家在写《三国志》小说时,多多少少都会意识到吉川作品的存在如果说初译本《通俗三国志》让不懂汉文的江户日本人了解了《三国演义》,那么吉川的现代小说《三国志》让现代的日本人更加痴迷《三国演义》 吉川英治也十分钟爱诸葛亮这个人物,他的《三国志》虽然和《三国演义》一样,开始于桃园三结义的情节,结尾却是以诸葛亮的死来给全书打上句号的可能他认为没有了诸葛亮的《三国演义》就不再有意义了,但是他的诸葛亮描写又不同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诸葛亮是可以呼风唤雨、掐指一算尽知天下事的神,而在吉川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的英明决定都是建立在缜密地科学分析上,不再语怪力乱神,走下神坛的诸葛亮蜕变为真实的人于是,寻求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形象,成了后来很多作家进行创作的原动力 为诸葛亮立传,这是日本作家探寻诸葛亮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最早以《诸葛孔明》的书名为诸葛亮立传的应属宫川尚志,1940年刚刚大学毕业五年的宫川就出版了他的专著《诸葛孔明》,他在序言中说坦言,此传的目的是要写出孔明其人的真实姿态,所以努力在有限的史料中尽量挖掘出孔明的真实状况另外,他还清楚地表达了要写出自己理解的孔明像,所以称这部书为“我的诸葛孔明传”。

最后,他强调值得被书写的传记人物的传记不应只有一两本,希望通过自己的拓荒,能有更多人来为孔明立传,这样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孔明其人 宫川尚志的努力得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