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喝酒的道理1.布依族的“迎客酒”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称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自酿几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时饮用,又以之待客请客时,若席上无米酒,再丰盛的席面,客人兴味也不浓,主人脸上也觉得无光在布依族人生活中,有一种饶有风趣的酒俗叫做“迎客酒” 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着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立刻在碗里斟了酒,双手端着,唱起“迎客歌”:“凤凰飞落刺笆林,鲤鱼游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涵 ”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梧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决 ”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了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罚”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进了屋以后,在酒席间,主人要请善歌的姑娘或中年妇女来向客人敬酒她们有的拎着酒壶,有的端着放碗的方盘,来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敬酒歌”:“客人远道来,实在是辛苦,没有鸡鸭鱼招待,喝碗淡水当鱼肉。
”若客人能歌,就以歌回答道:“八仙桌子四角方,鸡鸭鱼肉摆中央,山珍海味样样有,多谢主家热心肠 ”就这样主人一首,客人一首,从古至今,天南地北,内容无所不包,有问必答当然,要是唱的时间久了,回答时不一定对题,只要能对出一首就行,这样就免罚喝酒要是不会唱敬酒歌,姑娘们每唱一首,就被“罚”喝一口酒真是妙趣横生,别具民族风韵,给整个酒席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布依族人不仅喜爱饮酒,而且也善于酿酒米是自己种出来的,酒曲是自己上山采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酿制容易酿制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都是大坛子盛好密封的,醇香甘美,每当打开坛子盖取酒时,香飘满屋2.瑶族的“三关酒”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就把一只灌满酒的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立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 ”若逢节日或喜庆日,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贵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人全家都要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三关酒是表示十分尊敬的礼节。
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宴饮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 ,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育之恩,率家人采药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就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客之情真挚3.苗族人的“ 酒文化”酒不只是饮品,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各民族中有丰富多彩的酒礼酒俗酒是苗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中的一日三餐、重大的节庆都离不开酒,来客也以酒招待,有拦路酒、敬客酒、送客酒等习俗1)拦路酒苗族人热情好客,在进苗寨途中设有“拦路酒”一般有三、五道,最多时有 12 道,如果客人酒量尚浅,只怕没进寨门,先醉倒了2)敬客酒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敬客,先由男主人向客人敬酒,每人必须先喝两杯,寓意“你是用两只脚走来的”,这两杯酒都要一饮而尽,第三杯开始,主人便可随意待到一定时候,其主人便同姑娘、媳妇们一起上阵,手持酒海(盛酒的土钵)、酒碗站立客人身后以歌敬酒先从长者开始敬完一轮,再反方向敬一轮。
3)交杯酒交杯酒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二人各持一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同时饮下;第二种是主客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这两种多是主人对客人敬酒时所行的酒俗,取交杯即“交情、交心”之意第三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众人围坐,各持一碗同时顺同一方向举起至相邻客人嘴边,再同时饮尽,此俗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之意4)咂酒“咂酒”之俗,盛行于贵州苗、彝、仡佬、土家等民族中,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咂酒”的制作原料是玉米、高粱、荞子、毛稗等,先将原料磨成瓣状颗粒,和水拌匀,木甄蒸熟,摊开晾晒,调配麸曲拌匀,装入细篾箩内,壅于麦草堆中,加盖封闭,捂热发酵,直至透顶,揭开麦草和封盖散热然后取玉米 2~3 斤,用微火炒黄(不能爆花),投入瓮中,以瓮容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为限,加上先前制好的发酵料,将瓮口塞好,再用柴灰和泥封严或者把瓮置于炕楼上,火熏炕一月左右,这种“咂酒”,味辣回甜,易醉人或者置瓮于阴凉处,待要饮用的一星期前,窖于高温的发酵物堆中,瓮口露外,这种“咂酒”,蜜甜味浓,胜于葡萄酒,不易醉人在取用时,可直接抓住竹管吮吸,吮吸时口内“咂……咂”有声,故称“咂酒”5)打酒印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打酒印的习俗,无论是婚嫁或是节日的酒席上,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大印”,礼节性的酒过三巡,主客群情激动就开始打酒印。
客人每饮一杯,就有人用“大印”蘸上蓝靛(染布的青色染料)或墨汁、锅烟等,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脸上印多,标志着主人盛情,客人海量打酒印是饮酒计量的一种方式,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娱悦形式,往往这种场合优美动听的酒歌伴着满室飘香的米酒,频频劝饮的嬉闹映着张张打满酒印的笑脸,使酒宴达到尽欢尽乐的境地6)栽花竹酒苗族家庭中,如果有婚后无子、或小孩体弱多病、久治不愈的,为求子或为小孩消灾祛病,都会用栽花竹酒这一形式来祈求愿望的实现家人从山上竹林中挖取两株连根竹,栽在自家房屋中柱的旁边请 12 位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有福之人参祭,并由主人家以酒肉盛情款待,此为喝栽花酒另外,还要在所栽花竹根下,埋一坛密封好的米酒,使其终年不干,以示吉利7)姑娘酒姑娘酒即姑娘出生时,马上为她煮一坛甜酒,将其窖在地下或埋藏在池塘底,待姑娘长大成人后的婚嫁之日,才开窖启用苗族姑娘酒在酿造时必须经过滤后密封于小口大腹的土罐中,至冬腊月之际,池塘水干涸时,再埋于池塘底部,直至女儿出嫁后回到娘家,才取出用以招待亲友宾客8)转转酒转转酒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一种是指饮酒时,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席上只有一碗酒,在座的顺一个方向将酒碗依次传饮,以示亲密无间,无所猜忌。
9)送客酒在黔东南一带的苗家,醇香的米酒贯穿了迎客、待客和送客的全程在客人准备启程告别时,主人会为其准备一次情意缠绵的送客酒通常在客人上路时,主人会手持酒碗,边唱边走,三步一道歌,五步一碗酒,其歌绵绵,其酒浓浓,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来源: 酒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