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疟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08KB
约4页
文档ID:465699373
疟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_第1页
1/4

疟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疟疾的病因主要是感受“疟邪”,但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 最多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 吮,则疟邪入侵致病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 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疟疾的基本病机是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 作疟疾的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 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2.多发于夏秋季节 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疟疾要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瘴疟一般预 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 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 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瘴疟 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瘴;寒甚热微 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疟疾基本治则是袪邪截疟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 瘴,劳疟应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疟母则应袪瘀化痰软坚正疟证候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 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 弦证机概要: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苓、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温疟证候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 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证机概要: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入参汤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苓、柴胡、青蒿、桂枝、常山寒疟证候主症: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 苔白腻,脉弦证机概要: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苓、桂枝、干姜、甘草、常山、草果、槟榔、 厚朴、青皮、陈皮瘴疟 热瘴证候主症: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 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 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瘴毒内盛,热邪内陷心包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代表方:清瘴汤加减常用药:黄苓、黄连、知母、银花、柴胡、常山、青蒿、半夏、 竹茹、碧玉散瘴疟 冷瘴证候主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 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证机概要: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槟榔、 草果、石菖蒲劳疟证候主症: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证机概要:疟邪以留,气血耗伤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代表方:何人饮加减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陈皮、生姜、红枣、 青蒿、常山以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 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鳖甲煎丸兼有气血亏 虚者,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扶正祛邪疟疾的治疗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截疟药物,常用的如常山、青 蒿、槟榔、马鞭草、豨莶草、乌梅等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若在疟发之际服药,容易发 生呕吐不适,且难以控制发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