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视角下解读《追风筝的人》汉译本 闫俊玲+鞠硕Summary: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于2003年出版了个人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巧妙且惊人的情节和独特的文化韵味使小说备受关注李继宏所译《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于2006年出版,译本大获好评,一度成为讨论焦点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理论,使用率很高,多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研究笔者将以李继宏所译《追风筝的人》为文本展开讨论,探究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元素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达到的效果这一探究能够丰富翻译领域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归化异[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化翻译策略的使用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帮助译者在翻译多元素文化作品时更好把握对归化异化的使用,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体现译作的价值Keys:《追风筝的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H059 :A :1673-2596(2017)01-0102-04一、《追风筝的人》简介小说《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由于其独特的故事背景、民族文化和宗教文明,连续两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如今已被翻译成42种语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该小说以阿富汗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艰难友情现实的残酷和战争的无情使得他们之间的情谊错综复杂、支离破碎,然而这一切恩与怨最终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获得救赎小说的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兼医师卡勒德·胡塞尼,他的父亲是阿富汗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母亲是阿富汗女子学校的一名法尔西语兼历史老师由于父亲工作特殊,他幼年曾在伊朗和巴黎居住,后因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申请政治庇护,全家搬至美国生活正是特别的个人经历给予了他写作的灵感,才创作出了《追风筝的人》这部深受欢迎的小说胡塞尼也因这部小说的成功而荣获了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同时拿到业界相关奖项并深受认可小说的时间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战争爆发前夕当时国内局势动荡,君主制被推翻,苏联入侵后又为击退苏联,全国陷入混战,最终被塔利班统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小说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化阿富汗是多民族国家,有不同种族的风俗及语言习惯,小说中讲述的阿富汗在那一时期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像这样文化元素丰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小说中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笔者将以解读《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为例,探究归化和异化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方式。
由于《追风筝的人》在国内市场大获好评,因此其汉译本广泛受到翻译领域学者的讨论和研究郭慧芳和杨张海从目的论视角对小说汉译本进行了分析;王燕从图里翻译规范视角做了研究;李慧玲从译者主体性方向展开了讨论;饶佳慧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了解读目前看来,从归化异化翻译视角入手的研究还没有很多因此,筆者将从这一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李继宏所译汉译本中对于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探究归化异化翻译理论在《追风筝的人》这样色彩浓重的文学小说中的使用程度及所达到的效果二、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归化和异化这一翻译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翻译方法之一归化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基准,使译文更倾向于读者所处文化环境,从而使读者更好的接受译文文本异化则完全相反,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基准,使译文遵从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及表达方式,使译者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二)理论的发展德国古典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早期就给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有两个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让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衍生,从而得出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他认为归化就是最小化读者对译文文本的陌生感,异化则是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同时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性韦努蒂更倾向于异化的应用,他认为这一方法虽然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但却保留了源语言文化,尊重源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瓦里也曾总结出12条翻译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两两矛盾,一种是服务于原作者,一种服务于读者,可见也是趋向于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就归化异化这一理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他讲到“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懂,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由此可见,名家们也认为在翻译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关于归化异化的使用需要反复思量,既要做到不失原作品中异国文化的风采,也要尽可能地保证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且理解译作因此,译者们在翻译文化多样的文学作品时,对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的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三、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段解读译本(一)译者介绍笔者选取地是李继宏所译的《追风筝的人》李继宏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于2007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虽然仅有九年的翻译经历,但其译作涵盖文学、经济、社会及哲学等多个领域李继宏已出版作品二十几部,还著有外国文学评论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国内报刊撰写文章。
可见他具有坚实的中文基础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并精通英语他的《追风筝的人》汉译本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使他一时间家喻户晓李继宏在译后记中提到“为了阅读流畅起见,除个别必要之处,拙译一概根据原意译出”由此可见,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迎合了目标语市场,从而使译文读者更好地感受原作者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然而,译文在受到认可的同时,也有小部分声音表示反对因为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说中使用了许多阿富汗语词汇,并用英语紧随其后进行解释,可见他的用意是希望读者能够更近一步了解阿富汗民族和伊斯兰文化,然而李继宏在翻译过程中却采用归化将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目的语文化中的语言,减弱了原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使原文中的细节文化有所流失因此,笔者将挑选出译文中使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内容,举例分析汉译本《追风筝的人》中对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 (二)汉译本中对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李继宏的汉译本中多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这也是其译本受欢迎的原因所在译本读起来流畅易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习惯和沟通方式,迎合了目的语文化市场,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青睐与此同时,细细观察也发现译文中一些归化策略的使用影响了源语言文化的传播,忽略了其文化特殊性,使原作者宣传本国文化的目的有所缺失。
以下将对译文中使用归化策略的两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1.经典中文语录和成语在译文中,李继宏采用归化译法,使用了目标语文化中的经典语录、成语和古语,生动准确地传递了原作之意,增添了译作的亲和力和文学感染力例1:Nothing wrong with cowardice as long as it comes with prudence.译文:只要三思而后行,懦弱并没有错译者将“it comes with prudence”译为“三思而后行”此译句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三思而后行”也是《论语》中有代表性的一句,在国内早以耳熟能详译者采用归化策略,使用这则论语进行翻译,既符合小说中说话者阿米尔身为作家的身份,同时也将目标语文化融入译作,使译文更有亲和力,从而吸引读者例2:“Collateral damage,” Rahim Khan said.译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罢了,”拉辛汗说Collateral damage”本意为“附带伤害”,译者联系上下文语境将其译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中国古典成语译者通过归化的手段巧妙结合了上下文内容,精准表达了说话人的语意,是点睛一笔。
同时,这一成语的应用与说话者拉辛汗这一上流社会人物的学识和身份相匹配,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所帮助例3:If thou art indeed my father, then hast thou stained thy sword in the life-blood of thy son.译文:若汝果为吾父,血刃亲子此句是书中提到的一本10世纪的史诗《列王纪》中的一句,从词汇和语法上也可看出是古英语译者采用了归化的手段,将其用目的语中的古文译出,使其在译文中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与原句在原作品中的效果一致《列王纪》是作者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伏笔,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阿富汗人民英勇的民族精神然而在目标语文化中,古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读起来使人产生敬畏感,译者的翻译方式在目的语文化中达到了同样的效果2.阿富汗语和穆斯林宗教語言译者对原作品中的一些阿富汗语词汇、穆斯林宗教语言采用了归化策略,导致源语言文化中的一些细节文化有所流失,阻碍了其文化的宣传,对原作有所“不忠”,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原作品文化风韵的感受例1:“Buzkashi was, and still is,Afghanistans national passion. Chapandaz, a highly skilled horse-man usually patronized by rich aficionados...”译文:比武竞赛至今仍是阿富汗举国热爱的赛事,技艺精熟的骑士通常会得到大亨的赞助……“Buzkashi”是阿富汗一种古老的全国性运动,叫做“马背叼羊”,是阿富汗人民最喜欢的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阿富汗“国赛”。
参赛的队伍骑马争夺一只被宰割后的无头羊,抢到羊躯体的人以最快速度将羊扔入得分圈中,扔入圈中次数最多方为获胜方译者在译文中将其译成“比武竞赛”Chapandaz”是参加“马背叼羊”运动的选手特定名称,来自于单词chapan,是中亚人穿的一种传统的宽大外衣译者将其译为“骑士”可见这项运动对阿富汗的意义重大,归化译法却直接忽略了其文化特征,没有像目的语读者传递这一信息,阻碍了文化间的交际例2:They sat in the laps of their burqa-clad mothers alongside gutters at busy street corners and chanted “Bakbshesh, Bakbshesh!”译文:妇女裹着长袍,坐在繁忙街道的水沟边,膝盖上是她们的儿子,一遍遍念着:“行行好,行行好!”“Bakhshesh”是穆斯林做错事情或者正在承受苦难时祈求得到真主宽容的用语译者则使用归化的翻译手段将[本文来自于www.zz-]其译成“行行好”此处虽符合译文语境,却带有浓重的目标语文化元素原作品中讲述地是有信仰的妇女们由于战争原因,希望得到真主的庇护译文却塑造了一个因生活穷苦而苟活的妇女形象,本土化了这一极具阿拉伯文化的词语。
例3:“Salaam alaykum,” Hassan said uncertainly.译文:“你好”哈桑惴惴说Salaam alaykum”是穆斯林宗教语言,是一种见面的问候语,意思是“愿安拉赐你平安”,而译者在译出语中将其译为“你好”虽然分别是两区域文化中的问候方式,却明显削弱了源语言文化中的宗教元素,与小说的整体文化基调不符例4:“Mashallah,God has granted you a special talent.”译文:我的天,真主赋予你独特的天分Mashallah”在伊斯兰教中是一个语气词,用来赞美事物和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译者将其译为“我的天”,语气上虽然达到了强烈的赞美之意,但与伊斯兰文化不符穆斯林相信天神,但不会使用“天”这类词语进行表达,这样的归化会使读者对其文化产生误区 根据以上两方面例句可看出,归化理论的根本作用是拉近读者和推开原作者李继宏在整体上达到了使用归化策略的目的,为作品赢得了大量读者不过还是有一些文化交际上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