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摘要:本文依据藏医药理论中“三因”辨证,运用藏医药诊疗方案中针对“赤巴”型“金尼萨库”的治疗方法,对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以藏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症候疗效评定,确定症候改善有效率;再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验证,从而证实该藏医诊疗方案对治疗赤巴型金尼萨库的有效性关键词:藏医药;2型糖尿病;藏医“金尼萨库”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西医“糖尿病”范畴金尼萨库”与自身机体的“三因”失衡相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隆、赤巴、 培根三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才能保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金尼萨库”是因为人体“三因”出现严重失衡,通常较为显著的表现是“赤巴”和“隆”偏盛,“培根”偏弱,导致了人体的七大精微物质不能正常分解、排泄和输送,使血液里的秽物聚集过多,引起心肾等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在临床上表现为口干易饥、尿频尿急、乏力多梦、消瘦等症状,同时伴有发热、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藏医将“金尼萨库”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三类一、临床研究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14年至2019年到我院就诊并接受藏医治疗,年龄在40到70岁之间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藏医症候评分标准包括症候改善观察因子:口干多饮、贪食易饥、小便频数、心悸气紧、失眠头晕,手足心热、手足畏寒、手足指(趾)端麻木、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皮肤刺痛、性功能差、气短懒言及舌象、脉象、尿象等共计17个症状或体征,根据不同证型判断为主症和次症分别记分上述症状或体征为主症时,分别根据重、中、轻、无设定分值为6分、4分、2分、0分;上述症状或体征为次症时,分别根据重、中、轻、无设定分值为3分、2分、1分、0分1.3治疗方案以口服“康巴降糖灵”口服液为主清血热,降血糖,每日2次,每次20ml,早晚服用;蒂达杰巴胶囊清热,每日2~3次,每次3~5粒,早、中、晚服用;藏补王胶囊滋阴壮阳,益气养血,每日2次,每次2~3粒,早晚服用通钦尼昂协玛,平衡“三因”泡开水当茶饮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伴有心悸、气促者,配合使用心康宁胶囊,每日1次,每次3粒,中午服用疗程:12~1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为1~2疗程二、结果2.1 患者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表2 治疗后总有效率组别 人数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实验组 36 0 36 0 0 100%2.2 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表3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实验组 36 11.7 4.2 6.4 0.97 5.2 4.2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值比较( )表4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实验组 36 15.4 5.6 7.4 1.3 8.0 5.4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前后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水平显著性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可知,对36例“赤巴”型“金尼萨库”病人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1,证明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36例患者的空腹、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达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中显效水平,从而说明该治疗方案,在降低患者血糖值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2.3 患者治疗前后藏医症候比较(1)治疗前后单项症状比较表7症状 治疗前病例数 治疗后病例数 有效率(%)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口渴喜饮 34 23 6 0 5 85.2多食易饥 28 18 6 2 2 92.8小便频多 18 10 4 0 4 77.7小便泡沫 36 30 3 0 3 91.6大便干燥 36 30 4 1 1 97.2视力模糊 9 1 7 0 1 88.8皮肤瘙痒 5 2 2 0 1 80(2)治疗前后总症候积分比较表8治疗前( ) 治疗后( ) 差值症状积分 81.2 20.3 12.3 8.1 68.8 15.6统计学处理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藏医药加饮食控制能明显改善“赤巴”型“金尼萨库”患者自身症状。
症候疗效评定:积分比=85.8%,说明总体症候疗效是显效,患者症候得到明显改善参考文献1.仁增卓玛.藏医三害学说试谈.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4(3):15.2.尼玛顿珠.藏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认识与防治.西藏医药杂志,2006,4(27):46.3.多杰.藏医五源学说概述.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1(4):3-4.-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