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19KB
约30页
文档ID:187416590
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_第1页
1/30

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 郭培贵 2021-02-1309:57:46来源:《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秋 摘要自上世纪初,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明代科举研究获得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研究趋势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全面化及多样化,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细化和深化等方面;尤其是在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社会流动、科举与社会、科举考试与八股文、考试规模与录取率、科举社会群体、进士观政与庶吉士制度、科举特点及其评价、科举文献等诸多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视野宽阔、立论扎实而富有创见的成果;科举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有些研究领域仍为空白或处于薄弱状态,甚至在不少似乎已有深入研究的领域还存在着基本史实不明乃至讹误流传的情况因此,明代科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需要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进行认识创新,同时又需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史实的研究 关键词:二十世纪/明代科举/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郭培贵,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连116029) 据不完全统计,自二十世纪初至2021年6月,海内外学术界发表专门研究明代科举的论文已有230余篇,其中,三十至五十年代近20篇, 六、七十年代20余篇,八十年代20余篇,九十年代以来160余篇;出版专门研究明代或明清 科举的著作有15部左右,其中,有12部出版于九十年代之后。

由上述数字就可看出,近二十年来,明代科举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另外,一些通论中国古代科举和专论明史、明代教育史、明代选举制度、明代政治史的著作也都有大量篇幅论及明代科举总体看来,已有研究成果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试分而述之,并对相关研究成果作简单评价,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一、研究趋势:国际化 明代科举研究的国际化,首先表现在以美、日、韩学者为主体的外国学者对明代科举研究的不断深入上,其代表作主要有二:一是[美]何炳棣(ping-tiho)《明清社会史论》(theladderofsuccessinimperialchina:aspectsofsocialmobility,1368-1911,又译作《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科举和社会流动面面观1368-1911》,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2年);二是[美]艾尔曼(benjamina.elman)《帝制晚期中国科举考试的文化史》(aculturalhistoryofcivilexaminationsinlateimperialchin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21年)。

二书在国际汉学界和中国学术界皆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前者,更被视为经典之作另外,研究明代科举的外籍论文已近30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九十年代以后,说明研究的国际化趋向在加强 其次表现为学术界日益重视对明代科举国际影响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有黄明光《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论明代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等论文,其《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一书也设专章论述这一问题而郭培贵《〈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一文则指出黄明光《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史实讹误多处 另外,[美]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在西方的影响》(《中外关系史译丛》第4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文史知识》1997年第1—4期),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21年第12期),陈兴强《传教士和中国科举制西渐》(《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第2期)等论文,也有大量内容论及明代科举的国际影响。

二、研究视野与方法:全面化与多样化 在研究视野方面不断扩展,渐趋全面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21年)一书所做的可贵探索,他“主张将(科举)制度研究置于‘国家—社会’视野中”,并提出“国家—科举—社会”的分析模式,即以科举作为研究的中心,把“国家设计科举的理念”和“科举社会化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分析的重点在此理念指导下,对明代科举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得出了不少颇具新意和价值的结论 如果说钱氏所说的开拓“新视野”主要是指研究和揭示作为中间环节的科举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刘海峰早在九十年代之初就提出把科举研究上升为“科举学”,强调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史学等多学科对科举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就更是一种研究视野的扩大其早期代表作有《科举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科举学发凡》(《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等论文;其《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一书,49万字,是作者十余年来从事该方面研究的集大成之 作另外,他还撰有《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教育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

目前,“科举学”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 另外,把明代科举放在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长河中进行“通论”式研究,也同样是放宽视野的表现其代表作有[日]宫崎市定《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中公新书1963年)、《科举史》(东洋文库,平凡社1987年),[美]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李新达《中国科举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等这类著作的优点是对明代科举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所处地位和特点表述得相对鲜明和准确,但在明代科举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上尚有一定不足 至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也表现得十分突出,许多论著除了综合运用传统的比较、联系、分析、归纳、考证等方法外,还普遍运用了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研究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地域移动、社会流动以及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等问题,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精度,而且得出许多从分散的史料中不能直接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另外,郭培贵还把明代科举的研究与对记载该制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献——《明史选举志》的考证结合起来,撰成《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21年)一书,以求把研究建立在考清史实、纠正讹误的坚实基础之上。

三、研究成果:不断细化和深化 应该说,明代科举研究相比于其它断代曾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但近十几年 来,获得了明显进步,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在以下方面,更是成绩斐然 1、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流动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事件和宣德后会试实行以地区分卷按比例录取制度,皆为明代科举史上的重大事件前者是科举取士南、北地域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后者则是明廷为解决这一矛盾所采取的制度设置对此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日]檀上宽《明代科举改革背景——南北卷の創設たぁじつて》(《东方学报》第58册,1986年),[日]檀上宽著、王霜媚译《明代南北卷的思想背景——克服地域性的理论》(《思与言》27卷1期,1989年),李济贤《唐宋以来战乱对北方社会的影响——明初“南北榜”历史原因初探》(《史学集刊》1991年第1期),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考察》(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期,1992年,下称《考察》),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及其《科举学导论》,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合肥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及其《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沈阳出版社2021年),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等论著,各从不同的角度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出如下结论:宣德以后明廷在会试中实行分卷按比例录取制度,是为保证不同区域的“政治均衡”而对科举“一以程文为去留”的录取原则所做的必要修正,对于巩固统一和促进边远落后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林丽月《考察》、汪维真《明朝景泰年间乡试解额调整史实钩沉》(《史学月刊》2021年第10期)等论文及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刘海峰《科举学导论》、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等著作还对各直、省乡试解额的确定和调整问题做了研究 对进士的地域分布进行研究是科举研究中一个历久常新的论题,最早涉及这 一领域的是李棪的《明代粤籍进士考》(《辅仁广东同学会半年刊》1934年第6期)一文;但真正形成研究的高潮,则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首先,朱保烱、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称《索引》)一书对明代全国进士的籍贯进行了逐一的确认,成为此后许多研究者统计明代进士地域分布的重要依据不过,其中也不免有误,故有郭培贵《〈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纠误一则》(《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陈长文《〈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误》(《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马怀云《〈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订正》(《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毛晓阳《〈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述论》(《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等文对该书中的人名、科次、籍贯等讹误进行订正。

较早对明代进士全国性地域分布进行研究的论文,是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一文;之后,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年)、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二书也皆有专门论述另外,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一文对学界很少注意的双籍进士的地域流动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明代进士分布进行分省或分地区研究的论著,在数量上要多于对全国性分布的研究此类论文主要有朱沛莲《明清二代福建鼎甲考》(台湾《福建文献》1970年第6期),曹国庆《明代江西科第兴盛原因刍议》(《争鸣》1987年第6期)、《明代江西科第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上的作用:以铅山费氏为例》(《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美]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陈国生《明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周致元《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王振芳、吴海丽《明代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沧桑》2021年第5期)、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进士地域分布特点及与经济、区位、民风的关系》(《中国地方志》2021年第9期)、刘希伟《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上海嘉定博物馆、上海科举博物馆编《科举文化与科举学》上册,海风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则有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明代福建进士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和曹立会《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