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代建筑分析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30MB
约34页
文档ID:48661051
唐代建筑分析研究报告(案例分析)_第1页
1/34

唐代建筑---庄重宏伟的泱泱大国唐代建筑• 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纵览我中华千古诸朝,无有出其右者;横 观当时世界各国,大唐文明亦独领风骚,泽被东西英国学者威尔斯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 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 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 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 ,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 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 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 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 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 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 体现 唐代建筑• 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 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 主• 唐长安城在隋 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 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 西安市区(明西安城) 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 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 种菜畦”,宫苑相连,街 坊纵横,规整方正,布 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 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唐代建筑------都城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唐代建筑------都城• 都城 规划 已完 全规 整化 ,气 势恢 宏, 格律 精严•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唐代建筑------宫殿• 大明宫在长安城禁苑中,位于 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 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 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 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 约3.2平方公里;宫城共11个城门, 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 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 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 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 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 型遗址• 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 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 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 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 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 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 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 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含元殿• 含元殿复原图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 ------麟德殿• 麟德殿在大明宫 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 上,是皇帝宴饮群臣 的地方,也是大明宫 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 它的遗址已被发掘 ,底层面积合计约达 5000平方米,由四座 殿堂(其中两座是楼 )前后紧密串连而成 ,是中国最大的殿堂 在主体建筑左右各 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 台,台上有体量较小 的建筑,各以弧形飞 桥与大殿上层相通 据推测,在全组建筑 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 庭院麟德殿以数座 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 到一起,以东西的较 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 筑,使整体形象更为 壮丽、丰富。

麟德殿复原图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 ------成就和特点•唐大明宫宫基址尚存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皑,俯 临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1.规规模宏大,规规划严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 全宫分为宫 、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 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 ,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 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 故宫太和殿的三倍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 合,强调了 纵轴 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 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 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 ,轴线 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 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 到紫宸殿也约 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 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 上空间的变化,造成 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最强盛期的宫宫殿-气魄雄伟伟的大明宫宫 ------成就和特点•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术问题 ,并已定型化。

如麟德 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 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 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 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4.门门窗朴实实无华华,给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艺术 加工的真实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 ,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 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 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 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 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 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 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 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 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 技艺已相当纯熟唐代建筑------宫殿•除了大明宫,唐长安的西内太极宫为朝会大宫,以凹字形平面的宫阙为正门 (承天门),内有太极殿,两仪殿两重殿庭,即唐代的大朝、常朝和日朝,相 当于周制的天子三朝。

两仪殿以后还有甘露殿院庭中轴线左右各有对称布置 的一串院庭,安置宫内衙署,形成一片井然有序的大面积组群此外,宫内还 有其他殿亭馆阁共36所太极宫东连东宫,西连掖庭宫,分居太子和后妃 太极殿复原图唐代建筑------宫殿(太极宫)太极宫复原鸟瞰图唐代建筑------宫殿•影视城中的仿唐宫阙(采用天子三出阙之制唐代建筑------宫殿•影 视 城 中 的 仿 唐 大 殿 , 气 派唐代建筑------宫殿• 影 视 城 中 的 仿 唐 宫 室唐代建筑------宫殿• 某 仿 唐 宫 殿 一 角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是隋唐五代建筑活 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唐盛世, 寺院建筑和附属艺术得以继续发展, 不断提高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 次“灭法”运动,大量殿宇遭到破坏 ,在加上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 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以外 ,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 但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 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 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 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 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 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隋唐佛寺 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组成以庭院为 单位的组织形式,且以二、三层楼阁 为全寺的中心。

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旁该寺创建于唐 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 ,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 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很大,这些都是明显的唐代作风大殿内,还设有长8.4米,宽 6.3米,高0.7米的佛坛南禅寺小巧别致,清新秀雅,但蕴涵着遒劲的内在力,具有我国唐代建筑 的显著特点南禅寺大殿复原立面图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南禅寺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 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 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 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 (或齐)唐墓塔、石雕汇粹一处,相互映衬,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 高的声誉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 庄严,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 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 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 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 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 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 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 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 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 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 这种做法是汉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 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 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 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 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佛 光 寺 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唐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多层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现出木结构的柱梁斗拱等, 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塔(公元681年) 、兴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属此类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装饰, 而轮廓线条呈现优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纪),云南昆明慧光寺 塔和大理崇圣寺塔都是此类墓塔中以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惠崇塔(七世纪前半期 )为最典型此类塔一般是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只有唐代嵩山会善 寺的净藏塔(公元746年)是单层八角形的,塔身用砖砌出柱梁斗拱门窗等 单层墓塔唐代建筑------佛教建筑• 大雁塔位于西安和平门外四 公里的慈恩寺内,初期也叫慈恩寺 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 唐僧玄奘创建,用以存放其由印度 带回的佛经大雁塔初建为五层, 高一百八十尺武则天时重建,后 经兵火,五代后又行修缮,为七层 ,即现存塔状塔高64米,底边各 长25米,整体呈方形角锥状,造形 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 有砖仿木构的枋、斗拱、栏额,塔 内有盘梯可至顶层,各层四面均有 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

塔底正面 两龛内有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 圣教序》和《圣教序》碑,四面门 楣有唐刻佛像和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