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解答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4MB
约24页
文档ID:9704742
原子物理学第三次作业解答_第1页
1/24

1第二章 量子力学初步为什么要学?量子力学已经从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发展成为技术专家手中的一门有力的工具:纳米(10 -9 M)科学与技术, STM 和 AFM,…对物理专业的学生,导论和准备;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为什么在这时候学?在波尔与索末菲的旧量子理论中:问题 1:L(轨道角动量数值)=n ℏ,L z(轨道角动量的方向)= mℏ ;即:定态条件,作为“规定”的量子化条件引入这种强制性“规定”不符合数学逻辑问题 2:氢原子基态的电子空间分布:波尔理论:n=1 的“轨道” ,r n=n 2a1=a 1=0.53A;中学物理中的“电子云” 孰是孰非?“电子云”概念是正确的, “轨道”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原子概念的建立,必须学习量子力学§2.1 光的波动粒子二象性(duality)光从何来? 圣经:上帝创造;玻尔,爱因斯坦:能级跃迁, 光是什么? 牛顿的微粒学说(光子流;依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反射折射定律) ;惠更斯-菲涅尔的波动学说(光波;证据:杨氏双缝实验-10 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2.1.1 光的波动性波动特性参量: 频率() ,波长 (),波矢( k),偏振(E 0),位相()参量关系: =c ;2 /  = k;(k ·r - 2t)=平面波的表示: E = E0 cos[k·r - 2t] E0 (1))(tie平面光波满足的波动方程: Helmhetz 方程: 2E+k 2 E = 0 (2)单缝 双缝 光屏光源22 (Laplace 算符) = (3)22zyx2.1.2 光的粒子性粒子特性参量:能量 E,动量 p。

粒子特性参量(E,p)和波动特性参量(,)由 Einstein 关系联系起来:E = h =hc /  (4)p = h /  = h / c = ℏk (5)p =ℏk = (h / ) k0 (k 0 :光传播的方向) (5 )光子能量(4)式的实验证实: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结果:仅当入射光的频率  > min,才有光电流(光电子)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1905,Einstein)h - W0 = (W 0:脱出功;V e :电子脱离速度) (6)21emmin = W0 /h爱因斯坦 由于对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获得 1922 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说明:光 (光子,photon) 以 h为单位携带能量, (4)式是正确的 (问题:2h 能否被吸收?)光子动量(5)式的实验证实:康普顿-吴有训散射实验( 高能光子 -X 光被 低能自由电子 散射的实验)实验:变阻器VA-e金属电极-,X 射线低能自由电子,散射光3结果: - =  = (1-cos) (7)cmh0康普顿散射公式(7)的理论解释:A, 能量守恒撞前: h+m0C2 (低能电子,忽略电子动能);撞后: h+(m 02c4 +P2c2)1/2 (相对论能量)能量守恒: h+m0C2 = h+(m 02c4 +P2c2)1/2 (8)B, 动量守恒撞前: 水平方向:h/c ; 垂直方向:0撞后: 水平方向:(h /c) cos +Pcos;垂直方向:(h /c)sin-Psin动量守恒:h/c = (h /c)cos +Pcos (9)0 = (h/c)sin-Psin  (10)联立(8) , (9)和(10) ,消除 P 后整理得(7)式(作业) 。

说明:光 (光子,photon) 以 p = h / 为单位携带动量, (5)式是正确的康普顿(美国人)由于 X 光被 低能自由电子散射的实验获得 1927 年度诺贝尔物理奖2.1.3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即有波动的属性,又具有粒子的属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参量(,)和光的粒子性参量(E,p)通过(4-5) 两式-爱因斯坦关系式联系起来§2.2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2.2.1 德布罗意(法国人,1924,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本科生)的类比假设-E = hp = h/=h/c-E = hp = h/cPE = (m02c4 +P2c2)1/24波动性:被人们强调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德氏类比 粒子性:被人们忽略粒子性:被人们强调实物粒子(大到星体,小到电子和原子)波动性:是否被忽略了?如果是这样,实物粒子也应该具有波粒二象性!(大胆设想)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表征粒子特征的参量 E 和 p 和表征波动特征的参量和 通过如下关系式联系起来:波长:  = h / p (11)频率:  = E / h (12)同 4,5 两式平面光波的数学表达式(1):E(k, t) = E0 ,)2(trkie其中, k = p /ℏ = (h / ) k0;2 =  = E /ℏ 。

实物粒子(E, p)波的数学表达式: ( p, t) = 0 (13)/)(Etrpie德布罗意对如上“假设”的佐证:氢原子的“定态条件”L=nℏ 的推导:若“电子”有波动性,要成为“定态”波(不向外辐射能量)必须是“驻波” 驻波”条件:弦振动 :2L=n ; 电子圆形轨道:2r = n (r= n/2) (14)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L=r×p, 数值:L = rp =(n/2)*( h / )= nℏ :定态条件!(波动性的逻辑结果!)称实物粒子的这种波动性为物质波(又为:德布罗意波) 1924 年,德布罗意建议做电子束被单晶的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的存在;1927 年,美国人戴维孙-革末通过电子束被镍单晶的衍射实验,成功地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由于物质波的工作,获 1927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孙由于电子束被镍单晶的衍射实验,获 1937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2.2 物质波的物理诠释Ln=25“电子”有动量、能量、大小(定域) ,属于典型的“实物粒子” 电子如果具有波动性,其物质波的波长满足: = h / p = h/ me ;如果电子的动能,v由“电子枪”通过静电场加速电子而获得,则:E k = =eV  ve 21= 。

21)(emV = (nm) (15)Veh25.1)(质子:M p=1836 m e, = (nm);43/).(M=0.01(kg)的铁球, ve =0.001(m/s) , = h / p=6.6*10 -19 (nm)和铁球自身的尺寸相比,波动性可以忽略!结论:物质波仅对“微观粒子”有意义电子经杨氏双缝的干涉实验(十大经典实验物理实验之首!)电子枪V-e-e6a) 示意图b) 270 个电子屏上的光团(定域性) ,反映出电子的粒子性;但是,非经典粒子Why?如若是,仅分布在两条直线上!c) 2000 个电子;d)60000 个电子屏上出现较明显(c)和明显的(d)干涉条纹,反映出电子的波动性;但是,非经典波Why?如若是,图 b),也应该出现干涉条纹!问题:“电子波” (物质波)究竟是什么波?就任意一个电子,经过双缝后只能出现在屏上的一个位置;但是,此电子出现在屏上“亮”纹处的概率性大, “暗”纹处的概率性小大量的这种概率分布确定的电子,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所以, (物理诠释:)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如果用波函数 ( r, t)表示物质波, ( r, t)2d (d:体积元)表示粒子在 t 时刻,在 d中出现的概率。

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之一类似掷骰子,一次只出现一面,究竟出现那一面?不知道!但是,每一面出现的概率是确定的(概率为 1/6;如果 6 面的大小不一,概率就不同Einstein 的不同观点:上帝造物不靠掷骰子 ! -靠明确的动力学关系确定)2.2.3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 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之二)对一实物粒子,如果不考虑其波动性,位置(q)和动量(p)是确定的物理量(粒子的定域性) ,可以同时准确测量对一列波,其可弥漫在整个空间,位置(q)和动量(p)不再是确定的物理量(波的非定域性) 由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决定了: (1) (实物粒子)坐标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同时测量一个实物粒子的坐标(q)和动量(p)时,如果:q 的不确定量为 q, q= ;(q :一次测量量; :多次测量均值)2)(qp 的不确定量为 p, p= ;(p :一次测量量; :多次测量均值)p则: qp  ℏ/2 (16)xpx  ℏ/23D 直角坐标中的形式: ypy  ℏ/2zpz  ℏ/2(16)的举例说明: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动量确定的平面波)=/qqp0=(h / ) k0p0 pp7(位置的不确定量)(动量的不确定量)p ~ p0=(h/)/qpq ~ h(近似关系!)显然,q p  ℏ/2 中,如果: p→0(动量确定) ,则 q→ (位置不确定) ;q→0(位置确定) ,则 p→  (位置不确定) 。

从公式:q p  ℏ/2 和图形两方面看)结论: 动量和位置二者不可同时准确测量2) (实物粒子)能量和动时间的不确定性以一自由的实物粒子(势能为零 )为例:E= , 所以,mp2 ptqmdtp( qptEEt =pq  ℏ/2(非自由的实物粒子也成立) (17)(17)的应用举例:光谱线的自然宽度理想情况: (由于自发辐射存在) 实际情况:0 = (E2 – E1)/h =[(E2ℏ/4) –E1)]/h=0  (1/8)理想的线谱: =0 谱线宽度:1/4= A/4 =  (基态)t== E2  ℏ/2 E2E2=0h0 =1/At=E2  E2  2=E 2 ℏ/4E1E1 =0E1E1=08将由自发发射引起的谱线宽度称为光谱线的自然宽度例如,~10 -9 s,由此引起的光谱线的自然宽度 ~10 8HZ(可见光=10 14-10 15 HZ) 3) “不确定关系”仅对“微观粒子”有意义设有两个实物粒子,V= 100 m/s, x = 10- 6 m , p~h/2 x = 6.6×10-28 Kg m/s粒子 1: m = 0.01 Kg ,p = 1 Kg m/s, p/ p~0 : 动量的“不确定”性可以忽略!粒子 2:m = m e = 9.1×10-31 Kg (微观粒子),p = 9.1×10-29 Kg m/s, p/ p~10 . 动量的“不确定”性不可以忽略!可见, “不确定关系”仅对“微观粒子”有意义。

2.2.4 波函数和量子态1, 波函数的规一化 ( r, t)2d :表示粒子在 t 时刻,在 d中出现的慨率; ( r, t)2 :慨率密度; = 1 (18)t),一般地, , ( r, t) = c ( r, t) , (c 为复常数)= c2dt2'), ( r, t) = , ( r, t) / c:规一化波函数2, 波函数的完备性指粒子的波函数 ( r, t)一经确定,其相应的物理量 q, p, E, L,等的分布就完全确定;换言之,粒子的状态就完全确定故:波函数=状态函数;波函数所表示的粒子状态又称为量子态, 用>(狄拉克符号)表示3, 量子态的表象类似矢量 A ,可以在直角坐标系( x, y, z),也可以在球坐标系(, ,r),柱坐标系( ,r,z)表示一样,量子态>的不同表示方式称为量子态的 表象量子态的表象有 q(坐标), p(动量) , E(能量) , L(角动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