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价值观的语言表述特征及其来源探析•汉语言文学地方价值观的语言表述特征及其来源探析洪涛涛王旭华摘 要:地方价值观的语言表述是地方价值观简短而深刻的表达,其显著特 征在于文字表述上的简练性,动宾结构和近义词(同义词)的广泛使用从地域 特色、儒家经典、民族气节、时代旋律等方面对地方价值观所用词汇溯源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已提炼出地方价值观的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角度 归纳出这些地区价值观的语言表述特征及其来源,从而为未提炼或正在提炼价值 观的地区提供语言学方面的参考关键词:语言表述 词汇来源 地方价值观—、引言语言与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没有语言,政令就不通现代社会语言与 政治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口号和标语,而其中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述更是因其 广泛的影响力而广受关注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后,一些地方积 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地方实际,提炼岀各具特色的地方价 值观所谓地方价值观,是指本地区内特有的文化气质,地域内民众共同追求的 道德理想、价值信念和素质追求,它解决的是民众遵循什么、信仰什么和追求什 么的问题,具体包括当前各地概括的地方精神、地方价值观等。
地方价值观的语 言表述,是指各地区在概括地方价值观时,所使用的能够准确传递本地区人文素 养的语言文字例如:北京的地方价值观可表述为〃爱虱 创新、包容、厚德", 深圳的地方价值观可表述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等二地方价值观的语言表述特征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邮件联系、网络收集和咨询等方式,对全国31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重点城市的地方价值观提炼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 究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00多个城市提炼出各具特 色的价值观总结这些地方价值观语言表述,发现如下特征:(-)文字表述简练明晰,注重修辞表n部分地区价值现的语古表述地M地区地方价值2浙江务实、守信、崇学.向普云南离星倩怀.大山品质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河南-; : 「'「I,! ・•:丄二极冬烈责任感首先,地方价值观在语言表述上多以双字或四字组合为主例如表1中,〃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 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其次,文字表述上注重修辞方法例如表1 中,〃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即〃三平〃的河南人精神,以排比的形式展现;〃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 价值观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人应学习高原和山的宽容、高大的品质。
1) 动宾式复合词和动词性合成词恰的当使用从语法角度讲,动宾结构本身具有简洁、醒目及认知方便等特点,这正迎合 了价值观在宣传、推广中需要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又便于记忆的要求, 所以地方价值观在语言表述上多以动宾结构式复合词呈现而汉语词汇硏究认为〃在动宾式的复合词中,词素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表现为支配关系,前一个概 念表示行为,后一个概念表示行为所涉及的事物和情况,前者对后者有支配作 用〃[:1]因此,动宾结构词可视为支配式复合词,地方价值观中多有使用如 浙江、山东、陕西等地价值观用到的〃守信〃,’守’是动词,对后者〃信"起 支配作用此外,地方价值观也常用动词性合成词,如山东、新疆、天津、广西、 青海、南京等地的〃开放〃,北京、广西、山东等地的〃包容"等三)近义词(同义词)使用普遍各地在提炼地方价值观过程中,不约而同地使用近义词(同义词),这反映 出地方精神同时也是多数地区所共有的价值观如下表所列地方价值观:表2:地方价值观近义呵(同义诃〉的便用地X地方价備观地区炖方价伯现柿if爱国爱乡.川.乐善好施.敢拼会■河北至呦朴实.■镇岗义.、求实创新陕西爱国守佶、動劳质朴、宣犀包容、尚■■礼、 务实进取南京开明开敵、■量博雅、创业创祈成都和谐包客、智Z佶、铮宴制新天津爱开放包窖贵州小怕困难、艰苦命斗、攻坚克难、永不週编辽宁天辽地宁、爱国奉・、汝信务实、创新争先/•西团结和谐、爱国辜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开拓创新、減馆守法、务实高效、团结李钦育海自信' 开敵、创祈的•海意识:“人一之.我 十之”的实干柄神:“大爱同心、坚韧不拔、 挑战极限'恿忍侖已“的不柯掘■裁寅牯呻H南“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n之”陇人y格:“汝实守信、包窖制新、执著坚悔、团蜡 金进”表2中,福建的〃海纳百川〃、河北、陕西的"宽厚包容〃和天津、广西的〃开放包容〃者洽有〃兼容并包〃之意;青海的〃坚韧不拔〃、甘肃的〃执着坚 韧〃,贵州的〃永不退缩〃都含有〃意志坚定〃之意;辽宁、广西的〃创新争 先〃,天津、陕西、成都的〃务实创新",河北的"求实创新",深圳的〃开拓 创新〃以及南京的〃创业创新〃都提到〃创新〃 一词。
从语言艺术角度看,近义 词(同义词)的使用可能会略显重复,但在民族心理的考察上,却可证明一种趋 于稳定性结构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其中最为坚固的部分二、地方价值观的语言表述来源(-)源自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概括和提炼地方价值观时,地方政府必须以地区实际为出发点,只有立足 地区实际才能获得民众积极的响应因此,地方价值观在词汇使用上多体现岀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从其词义内涵上可见一斑,如下表所列地区的价值观情况:农3:地方价值观所体现的地域特色表3中,重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的城市精神,其内涵源于重庆独特的 地理环境下培育出的重庆人特有的精神品质重庆是一座〃江山之城,长江、 嘉陵江、乌江穿城而过,大巴山、巫山造就丘陵、山地地形独特的地域特征决 定着对重庆价值观的界定,凸显出重庆人勇于登攀、自强不息的精神云南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来概括其地方价值观,也源自其独特的自然 风情云南地处地势第一、二阶梯交汇处,以高原、大山地形为主因此,能得 到云南人民共鸣的价值观,必然是要像高山一样具有理想高远、思维开放、胸怀 宽广、意志坚定、敢于担当和勤奋务实的精神品质此夕卜,兰州〃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表述在高度概括岀兰州地域特色的同时,也体现出兰州坚持到底、开放和谐的城市精神。
新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的价值观体现出新疆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特点二)源自传统的儒家经典各地区在概括和提炼价值观时,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故其表述方式都有着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色彩,几乎都打上了 〃仁 义、礼、智、信"的思想烙印例如,广东、辽宁、天津等地的"诚信〃,其字面意思是"以真诚之 心,行信义之事〃,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解释为〃诚实,守信用"[2],儒家经典也多有论述如:(1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2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例(])中倡导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诚实、恪守信用地方价值观语言使用〃诚 信〃一词,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改革转型期,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缺乏互 信的现实,充分说明了语言作为人类的思维工具,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例(2 ) 中孟子把诚信视为做人的根本准则另外,山东、陕西、宁波等地使用的〃务实〃在儒家经典中也常有提及如:(3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符《潜夫论》)(4)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王守仁《传习录》)例(3 )和例(4 )者8提到为人处事不应徒有其表,名不符实,应注重实干精 神。
地方价值观语言词汇中多选用〃务实",也透视岀当前〃务虚"的社会风气, 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冲击着社会的良性运行,改变这种〃歪风〃,崇 尚务实精神,就要重拾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文化,从这方面看,儒家经典正是我 们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三)源自我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中所坚持的信仰追求和价值尺度,最能反映一 个地区应有的民族品质在地方价值观提炼过程中选用具有民族气节的词汇是一 大亮点,体现岀地区内民众对传统价值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北京、广西、福建、 天津、陕西、新疆等地价值观表述中的〃爱国〃 一词”源自中华儿女在长期反抗 外来侵略中形成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等诗句就是爱国民族气节不断延续的最好体现此外,湖南、山西等地的〃图强",展现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和 拼搏创业的奋发精神此类词语用于地方价值观,不仅承接了历史优良作风,在 当今社会还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催人奋进、激发能量四)源自改革开放的时代旋律现实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而作为反映社会变化的方式和手段,语言是其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地方价值观语言源自现实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 变化,进而不断发展、持续,所以,它不可避免地需要把握住时代脉搏,以更准 确、更真实地反映社会价值观。
如地方价值观语言表述中的高频词”创新〃 〃开 放〃就体现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22个已经提炼出地方价值观的省区市中,有10个地区用到了 〃创新〃 一 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作动词,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作名词, 指〃创造性,新意〃 o它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之意,符合当前改革开放的 时代主题有5个地区使用〃开放〃一词〃开放〃指〃释放、敞开〃,也可指〃思想解放〃 o地方价值观中使用〃开放〃一词,显示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民众要以自信、包容的胸怀来面对改革进程中的艰难险阻三、结语地方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在本质上是地方精神的生成、提练、认知、认同、转化的过程,地方价值观语言词汇的恰当表述为其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总结地方价值观,需把握好词汇表述上的简明扼要,构词方式上动宾结构的恰当使 用,近义词(同义词)的运用总而言之,构建社会普遍认同的可持续性地方价 值观,首先要根植于传统历史,这样才能有深厚的根基;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这 样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要把握住时代脉搏,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其次,用准确的词汇概括地方价值观,不是简单的文字归纳,而应基于地方实际,彰显地方文 化;要尊重地方历史,吸收传统文明;要吸纳民意、汇聚民智。
参考文献:[1]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夕卜语教学与硏究岀版社,200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硏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洪涛涛 浙江宁波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5211 ;王旭华 宁波大 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