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封闭与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8 年,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经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 统制对外贸易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制度变迁,农业的生产、流通、对外贸易等,都被纳入 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不断强化第二阶段是 1978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 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率先改革,农业的生产、流通、对外贸易等,市 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一、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1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逐步加快 了农产品贸易体制方面的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促进作用总体看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大 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格计划管理阶段(1949——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30 年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贸易实行严格的计 划管理主要内容是:农产品贸易完全由国营外贸企业垄断经营,对不同农产品进出口实 行外贸专营;根据国内供需之间的计划差额决定特定产品计划进口量、按照进口计划筹措 资金或决定出口水平;国营外贸企业的贸易产品范围完全由政府部门决定,并与生产部门 的产品范围相对应。
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出口创汇和调剂余缺 (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阶段(1979——1991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棉油糖等 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产品来源,对原有农产品外贸管理体制 进行改革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为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逐步加快了对整个外贸 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主要内容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 鼓励出口;在外贸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 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1982 年,中国政府公布对 129 种商品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其余商品则放开经营其中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产品 有 64 种,农产品制成品有 10 种,二者占许可证管理商品种类的 57.4%总体看来,这一 时期尽管国家对农产品贸易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但是农产品贸易体制改革基本 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成分明显,农产品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口创汇的功能仍很突出 (三) “复关”和“入世”准备阶段(1992——2001 年) 这一阶段,中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 度,围绕“复关”和“入世”加快了对整个外贸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通过连续 大幅度降低关税、深化汇率体制和价格机制改革等举措,外贸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国际 规则和惯例接轨1992——1997 年,中国连续 4 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其中 1996 年 4 月降低了 4900 个税号的关税税率,1997 年 10 月再次降低了 4878 个税号的关税税率1 除特别注明的以外,本专题所使用的中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方面的数据中,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本专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界定农产品的范围 (HS 产品口径) ,包括粮食、棉花、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坚果、茶叶、花卉、干豆、 饼粕、畜产品、水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共 15 类经过几次大的降税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水平由 1992 年的 51%降至 2001 年的 21%同时,逐步取消了一些非关税壁垒汇率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1994 年 1 月 1 日 起,国家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还出台有关政策,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活动,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进出口秩序;制 定了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法规,建立转基因产品生产许可证登记和销售标识制度;加快 了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制度建设,加强农产品双边贸易谈判及反倾销调查。
(四) “入世”后的全面开放阶段(2002——) 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市场准入、国内支持 和出口补贴 1.市场准入为防止成员利用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 《农业协议》要求各成员不得维 持、采取或重新使用已被要求转换为普通关税的任何措施,即实行“单一关税制” 《农业协议》要求各方承诺在实施期限内,将减让基期(1986——1988 年)的关税削 减到一定水平即从 1995 年起,发达成员 6 年内关税平均削减 36%,每项产品的关税税 率削减 15%;发展中成员 10 年内平均削减 24%,每项产品的关税税率削减 10% 《农业协议》规定,经过关税化的农产品,当基期(1986——1988 年)的进口不足国 内消费量的 5%(发达国家为 3%)时,则该国应承诺建立最低进口准入机会在协议实施 期间的第一年,该国应给予的进口准入机会为基期国内消费量的 3%,在实施期限结束时, 应扩大到 5%最低市场准入以关税配额方式实施当一国某种农产品基期(1986—— 1988 年)内进口超过其国内消费量的 5%时,协议要求该国维持基期已经存在的市场准入 机会 2.国内支持条款。
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将不同的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 是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绿箱”政策,可免于减让承诺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 的政策,叫“黄箱”政策, 《农业协议》要求各方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简称 AMS)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 “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粮食安全储备;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 粮食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 农业资源储备;农业结构调整投资;农业环境保护;地区援助等 12 项补贴 “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 化肥、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 6 项 “蓝箱”政策属于“黄箱”政策的例外,是指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价格补贴,可 以免于削减义务 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指政府对出口产品以及出口产品的仓储、运输等环节给予的 补贴, 《农业协议》要求从 1995 年起,发达成员 6 年内补贴产品数量削减 21%,出口补贴 额削减 36%;发展中成员 10 年内补贴产品数量削减 14%,出口补贴额削减 24%。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在农业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承诺主 要包括: 1.关税减让中国承诺农产品关税税率,由 1992 年的平均水平 46.6%降低到 1999 年 的 21.2%,到 2004 年进一步降低到 15.5%左右其中,对美国所关注的肉类、园艺产品和 加工食品等 86 项农产品的关税,到 2004 年下降到 14.5% 2.关税配额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棉花、植物油、食糖、羊毛、天然橡胶等重 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其中,粮食(小麦、玉米、大米)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1830.8 万吨,到 2004 年为 2215.6 万吨棉花 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81.85 万吨,到 2004 年为 89.4 万吨植物油(豆油、棕榈油、菜籽油)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579.69 万吨, 到 2004 年为 799.8 万吨3.国内支持中国农产品“黄箱”政策的国内综合支持量(AMS) ,包括农业投资和 投入品补贴在内,最高可以达到农产品产值的 8.5% “黄箱”政策的国内支持分为针对具 体产品(特定产品)和不针对具体产品(非特定产品)两类来计算中国确定的特定产品 为大米、玉米、小麦、棉花 4 种,非特定产品是指政府对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其他补 贴和农业投资补贴,如贷款贴息。
4.出口补贴中国承诺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发展 中国家可以享有的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 5.农业的服务领域中国承诺在未来 2—4 年内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从事农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有关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设立仓储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外国服务 企业从事化肥、农药、农膜、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 6.动植物检疫中国在《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承诺,解除长期以来对美国部分地区 小麦、柑桔和肉类的进口禁令允许美国 TCK(矮腥黑穗病)疫区小麦,在每 50 克不超 过 3 万个 TCK 孢子的标准内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认可美国农业部有关猪肉、牛肉和禽肉的 卫生标准,允许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疫服务机构批准的工厂向中国出口肉类 入世以后,中国不仅完全履行了当初的承诺,而且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实际上做出了 比承诺更多的举措如 2004 年中国临时取消了 13%的进口增值税以促进小麦进口,2003——2005 年主动扩大进口配额大量进口棉花2005 年中国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已 下降为 15.3%,仅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平均水平的 1/4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 进一步降低 100 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其中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税率由 15.3%降到 15.2%。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以及中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 的推进,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还将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二、农产品贸易地位与作用的演变2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缓慢发展阶 段(1949——1978 年) ,持续增长阶段(1979——1993 年) ,波动徘徊阶段(1994——2001 年) , “入世”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02——) 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 化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30 年里,农业承担着出口创汇的功能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新政权 在国际上既面临着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封锁,又遭遇与苏联关 系的破裂,因此中国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 业体系,农业担负着为国家进口必要的工业设备而出口创汇的任务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 的主要特点是: 1.规模小,增长慢由于农业发展水平低,可供出口的产品数量少,因此农产品出口 的规模一直很小,且增长缓慢1953——1978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多数年份在 20 亿美 元左右,1978 年才达到 61 亿美元。
2.贸易伙伴不多,市场比较单一意识形态之争超越了经济利益,贸易往来也分成东 西方两大阵营这一阶段,与中国开展农产品贸易的 60 多个贸易伙伴主要是东欧、亚非拉 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3.农业是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和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之前,农产品出口占 中国出口总额的较大比重(见表 1) ,在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某些年份,某些2 本部分所使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的以外,来源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06》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年)和《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 农产品的出口是通过对国内消费量的压缩来实现的,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农产品国内供给不 足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比如,从 1950 年到 1960 年,在国内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中国大量出口粮食,进口量则微不足道, “用粮食换机器” ;从 1961 年开始,迫于严重的饥 荒局面,才转而大量进口粮食表 1 1950——1979 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年代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195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