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作业指导书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6.72KB
约12页
文档ID:26961056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1/12

1 武汉天兴洲大桥铁路引桥及相关配套工程部分站前线下工程 TZQ-1标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预应力张拉、压浆及封锚)编 制 : 复 核 : 审 批 : 中铁七局集团天兴洲大桥项目部二 00 六年三月二十六日2 一、钢绞线、锚具材料要求及检验(一)钢绞线1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 1× 7-15.2-1860Mpa 型钢绞线,其性能应符合 TB/T5224-2003 的要求供应商应提供每批钢绞线的实际弹性模量值2 对于新选厂家应进行破断负荷、屈服负荷、弹性模量、极限伸长率、松弛率等项目进行全面检验生产中按每批不大于 30t 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钢绞线为一验收批,分别进行破断负荷、屈服负荷、弹性模量、极限伸长率进行检验,其质量符合 GB/T5224及铁道部有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3 每批钢绞线应附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外观检查合格后,再按 TB10210的要求作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4 生产中按每批不大于 30t 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钢绞线为一验收批,分别进行破断负荷、屈服负荷、弹性模量、极限伸长率进行检验,其质量符合 GB/T5224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5 钢绞线应存放在干燥处,避免潮湿锈蚀,工地存放时,应严格执行有关技术要求并及时进行覆盖钢绞线尺寸及拉伸性能指标钢绞线结构钢 绞 线 公 称 直径 mm 强度级别Mpa 整根钢绞线的最大负荷 KN 屈服负荷KN 伸长率 % 1000h 松弛率, %不大于Ⅱ级松弛初始负荷1Χ 7 标 准型 15.20 1860 不小于 70%公称最大负荷 80%公称最大负荷1860 259 220 3.5 2.5 4.5 说明: ( 1)Ⅰ级松弛即普通松弛级,Ⅱ级松弛即低松弛级,它们分别适用所有钢绞线 2)屈服负荷不小于整根钢绞线公称最大负荷的 85%二) 锚 具1 锚具、夹具除应符合 GB/T14370的要求外,应通过部级鉴定,并符合设计要求2 制造锚具钢材采用 45 号钢和 40 号铬钢,其材质应分别符合《优质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 GB699-88)及《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 ( GB3077-99)的规定3 以 1000 套的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同号的锚具为一验收批初次选定厂家时,应对外观、锚固效率系数、极限拉力总应变、锚口摩阻、喇叭口摩阻等项目进行检验每批进场锚具外观检查抽取总数量的 10%,且不少于 10 套,外观检查表面无裂缝,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硬度检验:夹片每批抽 5%(不少于 10 片) 锚环每批抽 10%(不少于 3 件) ;硬度检验每个零件测试 3 点,硬度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抽取 3 套试件作静力锚固能力(锚固效率系数η a 和极限总应变ε apu)检验,要求η a≥ 0.95 ,ε apu≥ 2.0%,对选定供货厂至少试验一次以上三项均合格,经工地检测站出具试验报告方可使用4 锚具设专人保管贮存、运输均应妥善保护,避免锈蚀、沾污、遭受机械损伤或散失临时性的防护措施应不影响安装操作的效果和永久性防锈措施的实施, 作好标识, 防止混用二、 预应力张拉工程(一) 预应力张拉准备1 钢绞线束制作钢绞线制作首先领取钢绞线应按试验报告单逐盘检查领料钢绞线下料应在特制的放盘筐中进行,防止钢绞线弹出伤人和扭绞散盘后的钢绞线应细致检查外观,发现劈裂、重皮、小刺、折弯、油污等需进行处理钢绞线按实际计算的长度加 100 毫米余量作为下料依据下料应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进行钢绞线下料长度误差不得超过 30mm,下料应采用砂轮锯切割编束后的钢绞线按编号分类存放,搬运时支点距离不得大于 3 米,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于 1.5 米2 钢绞线穿放钢绞线穿放前应清除孔道内杂物。

钢绞线穿入梁体后应尽快张拉,停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应采取防锈措施3 千斤顶与油表校正张拉千斤顶在预施应力前必须经过校正,确定其校正系数,校正工作按以下方法进行本工程选用千斤顶为 YCW-300B型千斤顶传感器校正方法:将千斤顶及传感器安装在固定的框架中,用已校正过的压力表与千斤顶配套校验油表每 5MPa一级,读出相应的传感器读数,每个千斤顶校验两次,根据两次油表读数的平均值及传感器读数进行回归,得出回归方程校正千斤顶用的传感器必须在有效期内,传感器的校验有效期为一年张拉千斤顶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校验:( 1)张拉了 200 次以后 2)张拉千斤顶校正期限已达 1 个月4 ( 3)张拉千斤顶经过修理后张拉千斤顶校正前,须将油泵、油压表、千斤顶安装好后,试压三次,每次加压至最大使用压力的 10%,每次加压后维持 5 分钟,压力降低不超过 3%,否则应找出原因并处理,然后才进行校验工作油压表的选用为:( 1)精度为 0.4 级 2)最大表盘读数: 60MPa,读数分别应不大于 1MPa,表盘直径应大于 15cm 3)防震型 4)油压表使用超过允许误差或发生故障时必须重新校正二)预应力张拉1 为防止箱梁早期裂纹应对箱梁进行三次张拉,即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

早期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强度的 60%预张拉后,应在制梁台位上继续养护至混凝土达到设计终张要求时方可进行初张拉2 初张拉时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 80%脱模时梁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 40Mpa)条件下,也可将预张拉和初张拉合并进行且梁体张拉前试验室应提供强度试验报告张拉值班技术人员依据试验报告决定是否张拉,并通知监理工程师旁站梁体初张拉后才允许移梁 终张拉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值后, 且龄期不少于 10 天时进行,可在制梁台座或存梁台座上完成3 预施应力前应作好如下准备工作:( 1) 检查梁体混凝土是否已达到设计强度和弹性模量要求、 混凝土龄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否则不允许预加应力 2)张拉千斤顶和油压表均在校验有效期内 3)第一片梁张拉前应测定下列数据:锚具的锚口摩阻、管道摩阻、锚具锚固后的钢绞线回缩量4 张拉操作: 清除锚垫板下水泥浆, 将钢绞线逐根对孔穿入锚环中, 并装上工作锚夹片用钢管将工作锚夹片打紧,安装时务必使工作锚落入锚垫板止口中,并与孔道轴线同心工作锚安装后安装张拉限位板及千斤顶对位,千斤顶对位后在千斤顶后端安装工具锚,安装工具锚时应注意不得使钢绞线错孔扭结。

工具锚夹片为三瓣式,为安装方便可采用橡皮筋将夹片箍住并从钢绞线端头沿钢绞线送进到工具锚孔中并用钢管将工具锚夹片打紧以上工作全部作完后对千斤顶供油,使千斤顶受力并与梁端锚面垂直,再次检查锚具、千斤顶、孔道三者轴心是否同心,有偏差时应用手锤轻击锚环调整位臵,检查合格后,两端联系同时张拉5 供油的准备,当张拉到 0.1 σ con 后停止张拉,测量并记录千斤顶油缸外伸量及夹片外露量测量记录完后,两端同时发出张拉信号,继续张拉至 0.2 σ con 时停止张拉并测量记录千斤顶油缸外伸量及夹片外露量测量记录完后两端同时继续张拉当为早期张拉时应继续张拉至设计值时锚固即可,当为终张拉时应张拉至σ con 后静停 5min 并补充到σ con 测量并记录油缸外伸量及夹片外露量, 测量完毕后即可回油锚固 并再次测量记录锚固后的油缸外伸量,作为夹片回缩量的计算依据 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控制油压(σ con) ,油缸外伸量 - 初始油压( 0.1 σ con)油缸外伸量 - 钢绞线在锚外的延伸量 -(初始夹片外露量 - 控制油压夹片外露量) +( 0.1 ~ 0.2 )σ con 油缸外伸量张拉过程中若千斤顶行程不够需要倒顶时,在临时锚固前应记下锚固前的油表读数。

倒顶后应张拉至锚固前的油表读数下作为初始测量记录的起始点5 预应力张拉应采用双控制,即以张拉控制应力为主,并以钢绞线伸长量校核,实际伸长量应不超过理论伸长量的± 6%,当伸长量超过± 6%时应查明原因6 钢绞线理论伸长量按下式计算LkxeLkxpcon)(σ )1(E)(σ con—张拉端控制应力E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k —孔道每束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μ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 (m),可近似按 X轴投影长度计算L —预应力筋的长度(三)预应力张拉应力控制1 预张拉: 0→ 0.1 σ con(测初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 0.2 σ con(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预张拉设计值(持荷 5 分钟)→补充到预张拉设计值(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2 初张拉: 0→ 0.1 σ con(测初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 0.2 σ con(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初张拉设计值(持荷 5 分钟)→补充到初张拉设计值(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3 终张拉:对于已经预张拉或初张拉的 0→预(初)张拉设计值→σ con(持荷 5 分钟)→补充到σ con(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6 4 对于没有张拉过的 0→ 0.1 σ con(测初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 0.2 σ con(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σ con(持荷 5 分钟)→补充到σ con(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5 张拉应左右对称同步进行,同时加强箱梁应力、变形观测。

初始张拉:梁两端同时对千斤顶主油缸充油,使钢绞线束略为拉紧,充油时随时调整锚圈、垫圈及千斤顶位臵,使孔道、锚具和千斤顶三者之轴线互相吻合,同时应注意使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随后两端同时加荷到 0.1 σ con 打紧工具锚夹片,并在钢绞线束上刻上记号, 作为观察滑丝的标记 第一次张拉时应及分多级张拉, 如从 0.1 ~ 0.2 σ con、 0.2 ~ 0.3 σ con 以检验 0.1 ~ 0.2 σ con 与 0.2 ~0.3 σ con 时钢绞线伸长量是否一致, 当不一致或实测伸长量较大时可提高初始压靠值, 即将0.1 σ con 提高到 0.2 σ con6 钢绞线锚固:钢绞线束在达到σ con 时,持荷 5min,并维持油压表读数不变,然后主油缸回油,钢绞线锚固最后回油卸顶,张拉结束张拉完成后,在锚圈口处的钢绞线上做记号,以作为张拉后对钢绞线锚固情况的观察依据四)张拉顺序及应力控制1 32 米预制箱梁张拉顺序及控制应力表张拉阶段 张拉顺序 钢束编号 锚外控制应力( Mpa) 锚外张拉力 ( KN)预张拉 1 2N6 930 1562.4 2 2N2 930 1302.0 3 2N1b 930 1302.0 初张拉 4 2N1d 930 1302.0 5 2N4 930 1562.4 6 2N10 930 1562.4 7 2N8 930 1302.0 终张拉 1 2N9 1391.28 2337.35 2 1N1c 1339.20 1874.88 3 N1a 1339.20 1874.88 4 2N11 1391.28 2337.35 5 2N5 1441.5 2421.72 6 2N3 1441.5 2018.10 7 2N7 1391.28 1947.79 8 2N1d 1339.20 1874.88 9 2N1b 1339.20 1874.88 10 2N6 1441.50 2421.72 11 2N10 1391.28 2337.35 12 2N4 1441.50 2421.72 13 2N8 1391.28 1947.79 14 2N2 1441.50 2018.10 7 2 24 米预制箱梁张拉顺序及控制应力表张拉阶段 张拉顺序 钢束编号 锚外控制应力 ( Mpa) 锚外张拉力( KN)预张拉1 2N5 930 1171.80 2 2N6 930 781.20 3 2N1a 930 781.20 初张拉1 2N1c 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