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主义德育理论 一、 杜威的有用主义德育理论 (一)探究式争论提高法 杜威认为,用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方法去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不胜利的那么,毕竟应实行什么方法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呢?杜威提出的方法之一是主见以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商议和争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他认为教师可以将现实中的道德疑难问题供应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奇怪心和思索,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推断力量,促进其才智和道德的进展探究式争论的目的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打算去做什么”这可以避开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而培育学生的“民主”、“合作”精神,并激发其内在动因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难得超出学生力量所及的范围”,要“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颖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今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争论中教师既不能把道德原则直接供应给学生,也不能保持缄默,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参加其中,与学生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观念和兴趣,促进其道德推断力量的提高。
杜威强调,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他认为,“外部强制的制止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和推断的制止是互不相容的” 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阅历中学”这种从作业活动中得到的学问和阅历不仅是 学生品德形成也是其各方面得到进展的载体杜威认为作业活动的方式许多,“除了很多种嬉戏和竞技以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具有社会目的的主动作业杜威认为,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着意培育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学问、力量和情感的进展,使学生在这种细心设计的情景中熟悉和体会社会生活、获得阅历、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杜威虽然强调活动阅历对于教育的意义,但他并不认为全部活动阅历都有教育意义,那种不顾后果的任性活动和不具有开拓性的机械活动就对教育无益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应符合阅历的原则性,需要人投入才智和情感,需要具有向好的方向进展的连续性,需要能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杜威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阅历所指引的方向假如教育者不用其较为丰富的见识去帮忙未成年者组织阅历的各种条件,反而抛弃其见识,那么他的比拟成熟的阅历就毫无作用了。
不考虑阅历的推动力,并且不根据它所推动的方向教育者还应当懂得去评判和指导阅历,便是不忠实于阅历的原则”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去引导未成年人阅历的生长,包括利用设备、书籍、仪器、玩具、嬉戏等去创设有利于阅历生长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兴趣、力量产生有效的交互作用以形成有价值的阅历杜威指出,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是构成学生阅历的重要条件,“教材和教法的任务在于使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间产出有教育价值的阅历,”这些都是活动式教学不行无视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此外,杜威还要求教师不要对学生规 定得太严太细,让学生一点不错地照着做,不要限制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让学生的兴趣局限在直接活动上,应让其学会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发挥和完善自己的力量 (三)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们语言力量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说,“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③,但是离开特地的教育机构,这种影响和教育作用则是无意识的、偶然的或是负面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虽然能有意识地传播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向影响和教育,但又存在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
当时美国学校就存在着既脱离社会生活、又脱离儿童生活的问题杜威则要变这种脱离为结合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见,就是要使美国学校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进展,又能适应儿童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对于道德教育,他按例反对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各为一套的现象他说:“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由于行为是一个,因此行为的原则也只是一个 他强调“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为此,他要求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典型的社会生活,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便于青少年理解承受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性的学校生活是可以通过活动性课程教学表达出来的通过活动性教 学还可将学问、力量和道德品质的培育融为一体学校在利用活动性课程教学进展道德训练时,也应充分表达社会精神和社会生活,要对学生进展多方面的道德训练,只进展投票选举、遵守法规的公民训练是不够的,要根据美国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进展各个方面的训练,以便于他们不仅在学校生活中能学会效劳于社会,而且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能担当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从事多种社会职业。
杜威批判学校脱离社会性的道德训练时指出:“除了学校是个雏形的、典型的社会生活以外,道德训练必定局部是病态的和局部是形式的他认为,那种把重心放在对犯规行为的惩罚与不道德行为的矫正上,而不是放在品行的积极培育上的道德训练就是病态的;那种只为维护校纪校规、便于学校治理,而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毫无关联的道德训练则是形式的他要求学校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假如不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行取他强调参加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