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书法 38- 魏晋书法家 [ 资料 ]爱上书法 38- 魏晋书法家爱上书法 38- 魏晋书法家 .txt 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 ; 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 , 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 , 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魏晋书家钟繇钟繇 : 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 30 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宣示表》宣示表 : 钟繇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荐季直表》钟繇小楷写于黄初二年 ( 二二一 ) 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由明代开始受到推重,乾隆更认为无上的法宝,但却是后人伪作的 ; 字体确是高古扑拙,别具韵味而颇受后世推祟的贺捷表也是伪作索靖索靖 (239 一 303 年) ,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 ( 今甘肃人张芝姐姐的孙子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封安乐亭侯,谥曰庄工书法,尤擅章草,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峭迈,富有笔力前人评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 ; 妙有徐姿,张不及索靖亦自重其书,自名其字势力“银钩虿尾”所书《出师表》很著名著有《草书状》善章草书,峻险坚劲,自名曰“银钩蛋尾”时人云 : 精熟至极,素不及张 : 妙有余姿,张不及素著有《草书状》一篇陆机陆士衡 (261 一 303 年) ,陆机的字,吴郡吴县华亭 ( 今上海市松江 ) 人工书、能章草,以才长见掩其祖逊,父抗,皆三国吴名将吴亡,家居勤学,作《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理论著作。
其书法《平复帖》,为后人师法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 ( 王羲之 ) 之师家学渊源 ( 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 ) ,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 : 「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 ;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王羲之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 ; 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 (321 —379 年,或 303—361 年 ) 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 ( 今属山东 ) ,后迁居山阴 ( 今浙江绍兴 )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 : 「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 : 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 [ 修褉 ]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 28 行,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 : “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王献之王大令,即王献之 (344 一 386 年) ,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 : 「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 : 「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 13 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王珣王珣 ( 公元 350-401 年) 晋代书家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 ( 今属山东省 )人 , 和其父亲洽、祖父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官尚书令,卒赠车骑将军,谥献穆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