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但在自然特征上具有雄伟的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美学思想泰山自然美的主要特征就是雄伟壮丽,它在五岳中虽仅居第三位(按其海拔高度), 但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度达1300多米,与周围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 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泰山群峰起伏,主蜂突兀从海拔150余 米的山麓泰安市区,全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1460米玉皇顶1545米层层叠 起,形成了一种由抑到杨的节赛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山脉绵亘200 余公里,基础宽大,形体集中基础宽大便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 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压顶”等名言,正是上述自然特征在 人们的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反映所以明代皇帝朱元璋曾描述道:泰山“根盘齐鲁兮, 不知其几千百里泰山多松柏,尤其那苍劲挺拔的古松,如“壮士披甲”,对泰山的雄伟形象起着 烘托作用泰山的岩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岩性坚硬,节理发育,经球状风 化后形成了裸露的峭壁悬崖和浑圆厚实的巨石,突立于眼前,震撼人心还有那富于 变化的泰山烟云,使人感到静中有动,气势磅礴苍松翠柏,悬崖怪石、云海烟雾都 衬映着巍巍岱岳。
泰山具有丰富的自然美,如果我们把风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为雄、奇、险、 秀、幽、奥、旷的话,那么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具有雄伟的特征外,还在雄中 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如斗母宫东溪内的“三潭叠瀑”,可谓 “雄中藏秀”;“舍身崖”、“百丈崖”可谓“寓险于雄”;“仙人桥”,“扇于崖” 造化钟神,堪称奇观;登泰山南天门则可领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及“旷然 小宇宙”的诗情画意;而岱阴后石坞却是探幽寻奥的“天仙洞府”泰山在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名山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 典型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又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根据中国传统的山 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 而形成了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 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主体是拔地 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原在 泰安火车站东南侧,后凿石而毁)到封天的玉皇顶,在约10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 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了巨大的整体构思。
泰山以南坡最为壮观,因有一条大断层使泰山隆起,汶河下降,对比强烈因此, 封禅祭祀活动最终选定了从南坡沿中溪而上的路线,在这条约10公里长的景观带上大 体分为三段空间一是以泰安域区为中心的人间;二是以城西南过奈河桥全蒿里山(在 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三是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000余级的“天 梯”直至岱顶“天府”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岱庙是泰城中 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 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 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过渡阶段从地形 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 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而异,从意境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 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则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 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和漫长的盘道连接,形成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祀序列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将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 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
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 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 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 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 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 在建筑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 转折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于山 巅的祭祀建筑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 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 透外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墩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 想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 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 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 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10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之中, 并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