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31.21KB
约10页
文档ID:568514401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_第1页
1/10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一、十三部经书,即《易》 、、 《书》《书》 、、 《诗》《诗》 、、 《周礼》《周礼》 、、 《仪礼》《仪礼》 、、 《礼记》《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 、、 《论语》《论语》 、、 《孝经》《孝经》 、、 《尔《尔雅》雅》 、、 《孟子》《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 、、 《国语》《国语》 ;史学四;史学四书为《史记》书为《史记》 、、 《汉书》《汉书》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通典》《通典》 ;子部二书《庄子》;子部二书《庄子》 《荀《荀子》子》 ;集部二书《文选》;集部二书《文选》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 ;小学二书《说文》;小学二书《说文》 《广韵》《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书 ”即《尔雅》”即《尔雅》 、、 《小尔雅》《小尔雅》 、、 《方言》《方言》 《说文》《说文》 《释名》《释名》 《广雅》《广雅》 《玉篇》《玉篇》《广韵》《广韵》 《集韵》《集韵》 《类篇》《类篇》 。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小尔雅》《广雅》属之第二《说文》《广雅》属之第二《说文》 --------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文字 之由来第三《方言》之由来第三《方言》 ------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第四《释名》时异地之语言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音相贯通之理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 、、 《尔雅》为《尔雅》为本,本,②无②无《说文》《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而《尔雅》《尔雅》失其依皈,失其依皈,③无③无《尔《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鼓双翼,缺一则败矣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 《尔雅》据以命《尔雅》据以命名)名) ;; 《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经典的常语; 《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二是;释百科名词一是;释普通词义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二是;释百科名词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籍的重要参考书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属,牛属有“犊”牛属有“犊” ,羊属无“羔”,羊属无“羔” ;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宋代邢昺宋代邢昺《尔雅疏》与郭璞注合为《尔雅注疏》《尔雅疏》与郭璞注合为《尔雅注疏》 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

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邵晋涵的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尔雅正义》着重校正着重校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 ,对郭注邢疏有所补正郝懿行,对郭注邢疏有所补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字障碍, 探求词源,探求词源, 成就大大超越前人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王念孙还作王念孙还作 《尔雅郝注刊误》《尔雅郝注刊误》 ,,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增补和仿照增补和仿照《尔雅》《尔雅》体例编写的最早的一部是体例编写的最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的《小尔雅》旧题孔鲋的《小尔雅》 ,继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继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 、、 《释《释名》名》 、、 《广雅》三种,而以《广雅》最晚出《广雅》三种,而以《广雅》最晚出八《方言》八《方言》 :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九简述《方言》的价值和影响?九简述《方言》的价值和影响?答:答: 《方言》的价值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方言》的价值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担都担供了宝贵的材料供了宝贵的材料 它还可以使我们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知道它还可以使我们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知道 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 扬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扬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现象的进步方法, 对我们也有启示对我们也有启示 后人注意对方言俗语的收集与整后人注意对方言俗语的收集与整理,并不断取得成就,这与《方言》的先导作用是分不开的理,并不断取得成就,这与《方言》的先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十《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十《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十一十一 《方言》《方言》 所录,所录, 包括古今方言词汇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词汇成分,包括古今方言词汇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词汇成分,其解说对这些都有专称,沈兼士将它们条分五类加以例析其解说对这些都有专称,沈兼士将它们条分五类加以例析 1.1.不含地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域性的普通话:通语、通语、通名、通名、凡语、凡语、凡通语。

凡通语2.2.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 3.3.某某之间通语、某地通语某某之间通语、某地通语3.3.纵的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 4.4.横的方面,语言因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 5.5.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发生的方国殊语十二《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为最早十二《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为最早郭注凡说“谓某”的,大都是说明词义的,说“言某”的,大都是指郭注凡说“谓某”的,大都是说明词义的,说“言某”的,大都是指出释词得称的原由出释词得称的原由十三《释名》十三《释名》 (逸雅)汉末,作者刘熙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分(逸雅)汉末,作者刘熙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类略同《尔雅》 《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与《尔雅》最大差《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与《尔雅》最大差别是,别是, 《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 《释名》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推《释名》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

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十四比较《释名》与《尔雅》共同点与不同点?十四比较《释名》与《尔雅》共同点与不同点?答:答: 《释名》的训诂方式亦多与《尔雅》不同:《释名》的训诂方式亦多与《尔雅》不同: 《释名》为音训之书,《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间有义训(例不多)(例不多) ;; 《尔雅》《尔雅》为义训之书,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间有音训(例亦甚少)(例亦甚少) 《释《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 《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之《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之 例最大差别,乃在于《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例最大差别,乃在于《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 《释名》则必求训《释名》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诂的字来解释以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 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十五《广雅》十五《广雅》 (博雅)十卷,魏·张揖,本为增广《尔雅》(博雅)十卷,魏·张揖,本为增广《尔雅》 ,为补辑周,为补辑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训诂而作它是《尔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雅》秦两汉古书中的训诂而作它是《尔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雅》,,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王念孙给《广雅》注释,名为《广雅疏证》各篇杂释百科名词王念孙给《广雅》注释,名为《广雅疏证》 十六十六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 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编者是东汉许慎编者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一百六十三个许慎所作的解说,许慎所作的解说,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书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分为五百四十部 使纷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使纷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 它的分类是它的分类是根据文字形体的根据文字形体的而五百四十部的排列顺序,而五百四十部的排列顺序,也大致是也大致是“据形系联”“据形系联” 《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和字形又是统一的的,而字义和字形又是统一的十七《说文解字》释义体例?十七《说文解字》释义体例?p189p189答:答: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解说以馔文为主体,的解说以馔文为主体,合以古籀刨析字形皆依六书,合以古籀刨析字形皆依六书,《说文解字》专门解释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专门解释字的意义 《说文》除分部立文、先撰后籀、《说文》除分部立文、先撰后籀、行文属辞的体例以外,说解的体例也相当复杂行文属辞的体例以外,说解的体例也相当复杂. .下面择要介绍说解的下面择要介绍说解的体例:⑴引古文体例:⑴引古文------第一,除注明是古文者外,凡引用经书的也都是第一,除注明是古文者外,凡引用经书的也都是古文,古文,第二,第二,说说“古文或以为某”“古文或以为某”的都是指古文借此字作某字的都是指古文借此字作某字第三,第三,凡是说凡是说 “古文某如此”“古文某如此” 的,的, 都是只知为某字而不能解释形体的都是只知为某字而不能解释形体的 第四,第四, 凡说“或曰”的是表示还有所怀疑的,第五,凡是说“从古文之象”凡说“或曰”的是表示还有所怀疑的,第五,凡是说“从古文之象”或“象古文之形”的,都是说明小篆和古文的形体差不多,但已稍加或“象古文之形”的,都是说明小篆和古文的形体差不多,但已稍加修改简化⑵因籀文修改简化⑵因籀文--------一是直称籀文,二是称“大篆”三是称“史一是直称籀文,二是称“大篆”三是称“史籀”籀” ((3 3))引经书引经书--------一是用来证释字形的。

一是用来证释字形的如“示部”“祝”字的说如“示部”“祝”字的说解云:“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解云:“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 《易》曰:兑为《易》曰:兑为口,为巫这里印《易》口,为巫这里印《易》,是用来证释“祝的字形的另一种说法的是用来证释“祝的字形的另一种说法的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是用来证释字义的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是用来证释字义的 ((4 4)引古语、方言、俗)引古语、方言、俗语——如隹部”雅“字的说解云:语——如隹部”雅“字的说解云: “楚乌也 一名一名( ()yù,一名卑)yù,一名卑居秦谓之雅这里引秦地的方言,说明“雅”就是“乌”秦谓之雅这里引秦地的方言,说明“雅”就是“乌” ((5 5))引秘书说——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书谈附禄瑞应之事的“纬引秘书说——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书谈附禄瑞应之事的“纬书”如目部“瞋”字下边还有个“目(目字旁)加戌” 字,说解书”如目部“瞋”字下边还有个“目(目字旁)加戌” 字,说解云:云:“秘书瞋,“秘书瞋,从戌这说明秘书中“瞋”的形体更当时通行的小”这说明秘书中“瞋”的形体更当时通行的小篆不同 ((6 6)) 引秦刻石引秦刻石 ((7 7)) 博采通人博采通人 之说——之说—— 《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叙》 “博“博采通人”是指采用先秦诸子如孔子、韩非和汉儒司马相如、董仲舒、采通人”是指采用先秦诸子如孔子、韩非和汉儒司马相如、董仲舒、杜林、卫宏等人的说法。

⑸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杜林、卫宏等人的说法⑸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痛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痛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⑹阕——凡说解中说“阕”的、”⑹阕——凡说解中说“阕”的、都是表示阙疑的意思都是表示阙疑的意思其余其余所不知,所不知, (“芸”加“皿”底组字)阕如也最可千古芸”加“皿”底组字)阕如也最可千古十八、唐代李阳冰根据己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十八、唐代李阳冰根据己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字》为二十卷,后来南唐许锴撰《说文系传》字》为二十卷,后来南唐许锴撰《说文系传》 ,仍主许说而反对李阳,仍主许说而反对李阳冰,冰, 书中书中 《怯妄》《怯妄》 一篇为专驳李说而作一篇为专驳李说而作 大家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大家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 “大“大徐本”徐本” (即现在通行的(即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 ,,把许锴的把许锴的《说文系传》《说文系传》叫做叫做“小“小 徐本”徐本” 十九清代“小学”兴盛,十九清代“小学”兴盛, 《说文》研究有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第《说文》研究有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纠正了把《说文》仅作“形书”的偏见。

第二,精研细析,发凡一,纠正了把《说文》仅作“形书”的偏见第二,精研细析,发凡起例,多有创获起例,多有创获二十清代研究《说文》成就最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二十清代研究《说文》成就最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桂馥、桂馥《说文义证》《说文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俊声《说文通训、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五部书定声》这五部书二十一、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的巨擘二十一、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的巨擘其余三家,其余三家,王筠王筠《说文释例》《说文释例》 、、 《说文句读》《说文句读》重于形,重于形,桂馥桂馥《说文义证》《说文义证》偏于义,偏于义,朱俊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则侧重于声,则侧重于声,独段玉裁独段玉裁《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形音义三者并重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形音义三者并重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二十二《经典释文》二十二《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三十卷,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唐陆德明,三十卷,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明的自序和 “条例”“条例” 、、 “次序”“次序” 、、 “注解传述人”“注解传述人” 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其次是《周易》一卷、其次是《周易》一卷、 《古文尚书》二卷、《古文尚书》二卷、 、、 《毛诗》三卷、《毛诗》三卷、 《周礼》两《周礼》两卷、卷、 《仪礼》一卷、《仪礼》一卷、 《札记》四卷、《札记》四卷、 《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左氏》六卷、 《春秋公羊》一《春秋公羊》一卷、卷、 《孝经》一卷、《孝经》一卷、 《论语》一卷、《论语》一卷、 《老子》一卷、《老子》一卷、 《庄子》三卷、《庄子》三卷、 《尔《尔雅》雅》两卷。

两卷撰述的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撰述的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兼辨训义所谓所谓“释文”“释文”就是给以上十几种经典注音和释义就是给以上十几种经典注音和释义二十三谈谈《经典释文》的优点?二十三谈谈《经典释文》的优点?答:答: 《经典释文》的优点是:第一,正读音《经典释文》的优点是:第一,正读音 《释文》在一个字下面,《释文》在一个字下面,常表明有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几个读法中,以常表明有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几个读法中,以第一个音为主比如《诗经·周南·关雎》“钟鼓乐之”,第一个音为主比如《诗经·周南·关雎》“钟鼓乐之”, 《释文》《释文》 云:云: “乐之,“乐之, 音洛,音洛, 又音岳,又音岳, 或云协韵宜,或云协韵宜, 五教反 ”这是表示“乐””这是表示“乐”在这里读在这里读 lèlè 而不从而不从 yuèyuè yàoyào 之音第二,正衍文第二,正衍文 《诗经·鲁颂·有《诗经·鲁颂·有駜》駜》 :“自金以始岁其有《释文》:“自金以始岁其有《释文》 :” 岁其有,本或作‘岁其有:” 岁其有,本或作‘岁其有矣,’又作‘岁其有年者矣’,皆衍也第三,存异文。

矣,’又作‘岁其有年者矣’,皆衍也第三,存异文 经典长经典长期流传过程中,或因传写失真,或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不同版本,期流传过程中,或因传写失真,或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不同版本,但在后代大多亡失了陆德明就其所见兼收各种异文于《释文》中,但在后代大多亡失了陆德明就其所见兼收各种异文于《释文》中,实属难能可贵比如《易·乾·文言》实属难能可贵比如《易·乾·文言》 :“六爻发挥《释文》:“六爻发挥《释文》 :音:音辉 《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四,《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四,存佚文 《释文》兼收各家训诂来解释经典的文义而所征引的书籍《释文》兼收各家训诂来解释经典的文义而所征引的书籍后来很多已亡失了其一鳞半爪,全赖《释文》保存后来很多已亡失了其一鳞半爪,全赖《释文》保存 第五,兼采第五,兼采众本 《释文》在释音义的同时,兼注众家版本的异同,比比皆是《释文》在释音义的同时,兼注众家版本的异同,比比皆是比如:比如: 《易·乾·文言》《易·乾·文言》 :“君子体仁”君子体仁” 《释文》《释文》 :“京房、旬爽、懂:“京房、旬爽、懂遇本作体信我们对《释文》所兼采的异本应有足够的重视。

遇本作体信我们对《释文》所兼采的异本应有足够的重视 第第六,兼备众说六,兼备众说 《易·乾·文言》《易·乾·文言》 :“六爻发挥《释文》:“六爻发挥《释文》 :: (挥)音(挥)音辉 《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此《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此处王弼未注,列出《广雅》王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王注的的补充,处王弼未注,列出《广雅》王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王注的的补充,有助于疏通原文第七兼载异音有助于疏通原文第七兼载异音 《序录》说:”或字有异音,众家《序录》说:”或字有异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别凡认为有可取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别凡认为有可取的异音,的异音, 《释文》都选用了《释文》都选用了二十四谈谈《经典释文》的缺点二十四谈谈《经典释文》的缺点偏颇、偏颇、2.2.是非莫辨是非莫辨 3.3.误解误解二十五训诂书有两种类型,二十五训诂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训诂专书,一种是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一种是注释书训诂专训诂专 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训解,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训解, 因此它的训释趋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于一般, 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 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 “有“有个性”个性”的用法;的用法;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就可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解释的比较深大细致。

根据不同的情况,解释的比较深大细致二十六《五经正义》二十六《五经正义》 :是唐人孔颖达等人受王命在前人义疏的基础上:是唐人孔颖达等人受王命在前人义疏的基础上而撰定的经典注释书而撰定的经典注释书 凡一百七十卷,凡一百七十卷, 内涵内涵 《周易正义》《周易正义》 、、《尚书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毛诗正义》 、、 《礼记正义》《礼记正义》 、、 《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等五部经典正义体的注释书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意二十七“五经”是儒家的经典《易》二十七“五经”是儒家的经典《易》 、、 《书》《书》 、、 《诗》《诗》 、、 《礼》《礼》 、、 《春秋》《春秋》 二十八简述说明什么是传、笺、疏、正义、音义、注?二十八简述说明什么是传、笺、疏、正义、音义、注?答:①“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左丘明以《春秋》经作为提纲答:①“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左丘明以《春秋》经作为提纲写出《春秋左氏传》写出《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就是这个“传述”的意思用于,简称《左传》就是这个“传述”的意思。

用于解经“先师所言为经,解经“先师所言为经, 后师所言为传”后师所言为传” ②“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②“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③“疏”又叫做“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如治河川,“笺”③“疏”又叫做“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如治河川,水流不畅通的,便加以疏通,自六朝以来,又产生了“疏”它既是水流不畅通的,便加以疏通,自六朝以来,又产生了“疏”它既是解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注疏”又解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注疏”又叫做“正义”④“音义”既解释经典的字义,又给文献注音叫做“正义”④“音义”既解释经典的字义,又给文献注音 ((5 5))“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 “注”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又传“注”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又传述经义内容。

述经义内容 二十九孟子章句、楚辞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二十九孟子章句、楚辞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其中心思想,这叫章句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其中心思想,这叫章句汉代赵岐的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 、、王逸的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句》以及清代吴廷华的以及清代吴廷华的《仪《仪礼章句》礼章句》 、任启华的《札记章句》等都属于这一类章句的体例就是、任启华的《札记章句》等都属于这一类章句的体例就是串讲,串讲, 串讲的作用是使文章的章节意义更加显明,串讲的作用是使文章的章节意义更加显明, 句读分析更加清楚句读分析更加清楚三十前四史注:唐以前常把司马迁的《史记》三十前四史注:唐以前常把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和范、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后来加上陈寿的《三国志》 ,又称为,又称为“四史”“四史” ,到北宋,加上《晋书》,到北宋,加上《晋书》 《宋书》《宋书》 《南齐书》《南齐书》 《梁书》《梁书》 《陈书》《陈书》《魏书》《魏书》 《北齐书》《北齐书》 《周书》《周书》 《隋书》《隋书》 《南史》《南史》 《北史》《北史》 《新唐书》《新唐书》 《新五《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

明朝增入《宋史》明朝增入《宋史》 《辽史》《辽史》 《金史》《金史》《元史》《元史》 ,称二十一史清朝增入《明史》,称二十一史清朝增入《明史》 《旧唐书》《旧唐书》 《旧五代史》合《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称“二十四史” 三十一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三十一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正义》 ;刘宋时期的裴骃;刘宋时期的裴骃 《史记集解》《史记集解》三十二《汉书》注:唐代颜师古三十二《汉书》注:唐代颜师古三十三论述《三国志》裴注的特点?三十三论述《三国志》裴注的特点?答:答: 《三国志》最早由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的注,《三国志》最早由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的注,与重在训释文义的《史记》三家注和《汉书》颜师古注不同,它以考与重在训释文义的《史记》三家注和《汉书》颜师古注不同,它以考核史实为主,核史实为主, 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辩正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辩正 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余种,余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文字总数超出正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

据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文三倍据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 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例如:补缺方面——《武帝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例如:补缺方面——《武帝纪》纪》 :太祖武黄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猛德,汉相国参之:太祖武黄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猛德,汉相国参之后裴松之引用《曹瞒传》补充: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裴松之引用《曹瞒传》补充: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又引王沈《魏书》详细的论述了曹氏得姓的由来王沈《魏书》详细的论述了曹氏得姓的由来三十四《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三十四《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成书不久,出现了萧该的《文选音义》骈文的总集,成书不久,出现了萧该的《文选音义》 唐代的李善继唐代的李善继承曹宪的学问,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承曹宪的学问,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 ,引用材料达一千六七百,引用材料达一千六七百种之多,以博洽见称。

种之多,以博洽见称 《文选注》的作用已成为研究训诂、整理文献《文选注》的作用已成为研究训诂、整理文献的资料,远远超出注释本书的范围的资料,远远超出注释本书的范围 《文选》多引经据典,李善便集《文选》多引经据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三十五清人新注、新疏: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三十五清人新注、新疏:陈奂的《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笺通释》 、、刘宝楠的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论语正义》 、、焦循的焦循的《孟子正义》《孟子正义》 、、王先谦的王先谦的《庄《庄子集解》子集解》 、郭庆潘的《庄子集解》等郭庆潘的《庄子集解》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