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生命——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

洪易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57KB
约2页
文档ID:40725962
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生命——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_第1页
1/2

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生命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生命————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章第五十章《《摄身之道摄身之道》》第二段共三十二个字,即:“生之徒十 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首先,我们来纵观整个人类的生命史过程首先,我们来纵观整个人类的生命史过程 老子认为上天给人类设计的原寿命都是能够颐养天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十分之三的人,能够享受天年获得长寿另有十分之三的“死之徒” ,既有 遗传因素的作用力,又有祖先等环境条件,还有本身诸多业力的影响,还有天 灾人祸的因素(自然灾害与人类战争)所致短命再有十分之三的人是本可以 长寿的人,却为什么半途夭折走上自寻死地这条路上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 现代不少人把生命看得太重的缘故!所以,他们自然就会对生命产生不知不觉 的恐惧感因此,有人就拼命用物质享受来给自己身心带来快乐;有人就开足 马力去捞取名声;有人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让自己长寿 我们再不妨看看现代人的“三高”表现出来的疾病,哪一个不是吃得太好、 保养的太好、玩的太好、享受的太好造成的?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疾病,哪一 个不是把主要的心思放在贪欲上?放在身体的享乐上?所以, “生之徒” ,不是 贪就能创造出来的;“死之徒” ,不是怕就能够远离的。

为什么会出现“死之徒” 的情况?回答是:“生生之厚” 生生之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过度满足各种 欲望来折腾自己而走上死地其次,老子在其次,老子在《《道德经道德经》》整篇中特别强调整篇中特别强调““无为无为””的原则,用无为的角度的原则,用无为的角度 来庇护自己生命来庇护自己生命 其实,我们从出生来到这个美丽的星球,所表示出万物之灵的人类个体, 不过是几十公斤的躯体而已但人类有没有思考过?在我们的背后隐藏着巨大 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只是这个宇宙整体中的一分子——个体的人类只是 大自然系统中一个结点而已!人类个体是通过各种联系方式,与宇宙其它空间 息息相通的,所以生命不是单单人类个体本身的事情,三维空间的人类与其它 空间都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如果三维空间人只看重自己,而忽视了个体与其他 空间的各种联系,那么这个个体也无法长久 老子强调,人类要颐养天年,人类幸福天长地久,不仅要维持躯体的健康, 而且要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联系;符合人与自然之间的作 用规律;符合人与社会之间的作用规律——这就是量化我们的品质,提高我们 的心性再次,老子在本章主要想和人类交流什么呢?再次,老子在本章主要想和人类交流什么呢? 其一,老子想提醒人类:好好珍惜生命吧,走好自己生命的每一步。

享受 完整生命,颐养天年的人,是吉祥如意 其二,生命的长短,有些是我们人力无法掌控的但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 短命,比如不良的情绪,如喜怒无常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喝酒、抽烟、吸 毒等;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偷盗抢劫、违法犯罪等;还有不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胡乱行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力完全可以掌控、可以避免的!健康 的生命是基于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如此才能够有益于人类生命健 康长寿,让人们享受自然生命的长度极限,才能吉祥如意 其三,为什么“人之生动之死地”?因为这样的“动”是为了“生生之厚” 这里的“生生之厚” ,就是《道德经》第十二章所指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以上 “生生之厚”的所作所为,是超越了“为腹”的生理基本需要,那么当然会导 致“反者道之动”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求生反而得死 所以,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很玄妙的,是“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的有时,表面上是养生、是利生,但最后有可能发展成戕害生命、自蹈死路 的根本所以,天长地久的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也是《道德经》第七 章所提示的秘密——只有不自生,只有忘我的人,才能长生。

“长生”的方法论是什么?法则一是《道德经》第八章中所说的“上善若 水” ;法则二是《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说的“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法则 三是《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法则四是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所说“弱者道之用” ; 法则五是《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中所说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法则六是《道德经》第七十八 章中所说的“天下莫弱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表达的“长生” , 就是柔弱胜刚强——这里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而是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的强;而柔弱,却是朝气蓬勃的、生气盎然向上的老子表达的长生法则,本 质上还是“无为胜有为”的思想注:原文节选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2015 年 6 月回信》之 04 作者:赵妙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