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迷墙》:从平克·弗洛依德到艾伦·派克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96KB
约7页
文档ID:313052218
解读《迷墙》:从平克·弗洛依德到艾伦·派克_第1页
1/7

    解读《迷墙》从平克·弗洛依德到艾伦·派克    Reference:《迷墙》的问世引发了人们对暴力美学的评论热潮,影片叙事的碎片化和对意识形态束缚的抗击,都是对罗格斯中心主义的无情抛弃在后现代的浪潮中,人以“幻游”和“耗尽”的方式被异化Keys:《迷墙》;暴力美学;异化一、从乐队到电影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专辑《迷墙》(《The Wall》)自问世以来即备受关注,后被英国导演艾伦?派克(Alan parker)拍成同名电影,一种纷繁迷乱中的震撼前所未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摇滚乐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黄金时代,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乐队就是其中一朵奇异的花1964年,在伦敦一所学校中一起学建筑的理查德?赖特,尼克?梅森和罗杰?沃特斯开始在一起排练1966年吉他手西德?巴雷特加入后乐队最终组建成功他们尝试寻找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最终形成接近荒诞范畴的风格,1973年的《月影》奠定了随后独步世界摇滚月坛的独特地位专辑《迷墙》是他们1979年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一出现即被视做一个时代的象征,时至今日仍令人望其项背而难以超越1982年,以敏感、尖锐著称的导演艾伦?派克将《迷墙》从乐坛推上了银幕,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中的一部另类影片。

说它是一部电影倒毋宁说它是一个音乐片,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以平克佛洛依德为题材的电影,也不是因为《迷墙》中的音乐是代表摇滚乐的一个颠峰,而是因为整个影片的表达除音乐外无一句对白,被认为是开创了MTV这一音乐形式的先河艾伦?派克的电影总是围绕着战争、暴力、摇滚等主题,影片《迷墙》继承了这一特点由乐队主唱罗杰?沃特斯亲自担纲编剧,讲述一位摇滚明星平克?弗洛伊德的成长历程及激荡、复杂、倒错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则顺着pink的回忆游离在分不清是记忆还是梦镜的虚幻空间也有人认为影片描述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我向思维”的精神世界,总而言之,错乱的时间、空间、人物、叙事、景象都将人卷入了一个灵魂出窍、魅影迭出的无底深渊二、影片的拼贴性叙事与暴力美学该片拒绝使用常规的叙事手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没有所谓戏剧冲突的高潮,而且通篇下来没有一句对白,并配合应用了大量动画场景,充斥耳际的是基本与同名专辑同步的歌曲及背景音乐,时不时夹杂着令人惊悚的尖叫、沉重的脚步声、呼吸声影片和专辑讲述的也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平克?弗洛伊德的男孩,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失去了父亲,之后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成长,成年后吸毒、沉沦、疯癫。

这张专辑基本上是写实的,甚至就是乐队成员的真实生活再现乐队主创罗杰?沃特森的父亲就是在二战中丧生,其创作中对战争和生命的脆弱带来的心理创伤有很多流露影片独特的叙事更像是意识流小说的影像展现,吸毒、犯罪、暴力、儿童、教育、两性关系等均容纳其中,且镜头的切换令人眼花缭乱,如坠雾中,毫无逻辑性可言,如果对专辑和乐队缺乏基本了解的话,只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正是这种拼贴和随机的处理让人有一种浑然不觉的浸入感,好像一切都是无目的呈现,却又最能释放无助、漂浮、动荡与战战兢兢的青年人生气息一群年轻人破门而出,《薄冰》(《The Thin Ice》)似乎暗示了灰色的童年和父亲的缺位、不在场带来的不安全感学生时代面临的是工厂流水线一样的学习教育(《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Brick In The Wall pt.2》),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学生带着同样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具坐在课桌前,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生产线上,投入巨大的绞肉机,肉末从机器的另一端不断生产出来;家庭中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过度保护,并没有带来安全感,反而是另一种沉重的压抑和束缚(《Mother》):妈妈会让孩子感到舒适与温暖,哦孩子,当然妈妈会帮你筑墙,妈妈你不认为她对我很好吗?妈妈你不认为她对我而言很危险吗?妈妈她会不会把你的小男孩撕成碎片?墙的第一次潜意识出现,是在一系列的童年遭遇之后,环顾自周已经没有可信赖之人,父亲?老师?母亲?深深的恐惧笼罩了Pink,他担心自己被送上战场,犹豫要不要筑起一道墙,内心的空虚是非常实在的,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Spaces》),直接导致了成年后的堕落和迷茫,影片用迷幻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他内心变得冷酷麻木的状态,画面中出现被一朵妖艳的红色巨型花朵追赶的无处可逃的pink,他不再和周围交流,不再展示自己的脆弱,只是感觉像墙上的一块砖,迷失而无法自拔。

他需要温暖,但是变得冷酷,他需要交流,但是却变的封闭,他正在无可奈何的走向自己想竭力抵抗的深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墙的第二次潜意识存在)在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墙已经真实的筑起,吊诡的是在整座墙围成的难以喘息的圈子里,pink仍缺乏安全感,卡通的怪兽堵住了墙上唯一的一片天空,无边的黑暗像墨汁一样弥漫开来,无助的pink像羔羊一样蜷缩在墙角Pink还是在找寻自我解脱的方式(《Hey You》),遗憾的是专辑中这首著名的歌曲并没有被收入进电影中我们看到矗立的墙瞬间幻化成了汩汩流动的血液,涌入电吉他的连线奏起血腥的声音,进而瞬间又变成了锤子,打碎了周围的一切之后的音乐情感走向由狂躁暴怒转向忧郁阴沉,直至宗教弥撒合唱人的精神指归最终借助宗教的仪式得到了平衡,对这个片子来说是让人惊讶但又是意料之中的灵魂的来处和归处这一终极命题借助意识流的方式缓缓走来,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思考灵魂的混乱扭曲,就像一群令人作呕的蠕虫侵蚀着人的脑髓临近结束时整个画面定格在厚重的墙上,所有的声音在此刻都嘎然而止,整个世界突然清静了,接下来是墙寂静中的崩塌,因其无声而更显其震撼。

最后虽然走出墙外,但是画面对墙内的场景仍在不断闪回,墙外的明亮和温暖显得如此不真实,一群儿童在游戏,其中的一个捡起地上一只装满脏水的瓶子、倾倒……镜头定格,结束他们又在建造自己的那座墙吗?三、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的《迷墙》有人认为,人人心里都有一堵墙,不管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与否不知哪位先人说过:由于我们相互隔离的生活,我们当中没有人深刻的理解人性,在以前的时代,人们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过着相互隔离的生活现实中,每个人都学会了如何筑起一道厚实的墙,防御他者的同时把自我也一同圈起来周国平先生在《对人性的另一种解释》中说,大众普遍认为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某种性质,是不断克服动物性向神性不断靠近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后现代的今天,对金钱的痴迷、对享乐的盲目追求、毒品、战争等等,这一切在动物界都是不可能的,人的确离动物越来越远了,但何尝因此而向神性靠近了呢?我们宣扬着理性的光辉,真实的自我却被深深的埋藏起来《迷墙》无论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说是对这一理性枷锁的强烈冲击与直观呈现,在pink完成筑墙的过程中,一块块砖迫使他一次次认识到了自我的内在冲动,明白了什么是他迫切要躲避的这不禁使人想起《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同样是充满血腥的、杂乱无章的一连串的镜头,一样的MTV画面,一样对人性的怀疑与颠覆,不同的是pink通过筑墙把自己与这个肮脏的世界隔离起来,[来自wwW.L]而天生杀人狂们则在不断的破坏一道道墙,借此释放自己。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呐喊》(The scream)与《迷墙》中频频出现的墙上的叫喊头像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人性在压抑状态下的爆发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相信“城市之自由”,这指的是原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摆脱土地进入城市,在法律上就成了自由人,城市给个性的发展也带来了令人激动的前景……但是工业化城市进一步增长扩大以后,人们不再谈论什么“城市之自由”,而是感觉到了一种新的孤独和焦虑……不属于任何集体的人的精神状态,一种很强的离异感,孤独感,互相之间谁也不认识,陷入不断的焦虑和不安中个人现在找不到任何保护,也没有什么社会性共同体可以依靠,完全暴露在这种消极性、破坏性的情形面前杰姆逊认为《呐喊》是对“迷惘”的经典性的艺术再现在谈到后现代主义的悲剧人物时,杰姆逊说:从60年代以来,人们遇到的似乎不再是这种以自我毁灭告终的“神圣的疯狂”,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美国人称之为“耗尽”(burn out)……这已经不是焦虑,焦虑里仍然有一个自我,但后现代的“耗尽”里,借用吸毒者的语言,“幻游旅行”中,你体验到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你并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后现代主义的病态是“零散化”,这正是吸毒带来的体验1。

《迷墙》中著名的《惬意的麻木》(comfortable numb)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幻游旅行”状态在后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人在不断被异化,而且异化的过程仍在继续,这是一个不断受到外来伤害的过程,并且迫于外在世界的规则并不能把这些伤痛宣泄出来,而是转而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存放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一旦超越了某一极限,本能中的破坏欲望就会席卷一切,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吗?结果要么是自身的“耗尽”,要么是对周围世界的颠覆这是人性的倒退吗?这又使我想起了库布里克作品《发条橙》中无恶不作的亚力亚力的“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偷盗劫掠、奸淫烧杀,他为恶而恶,并无别的目的,总而言之,亚力就是恶的化身,恶就是亚力,亚力就是恶到后来,他不幸相继进了监狱和医院,监狱是以暴治暴的,以合法的“暴”控制非法的“暴”在医院,他又被施以一种神奇的特殊药物,能把人的意志与行为相分离治疗的结果是:亚力内心没有任何改变,仍想施暴作恶,但客观上他已经丧失了作恶的能力,想恶但已经恶不起来了当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一个恶棍的消失时,暴行重演了,令人惊异的是施暴者与受暴者的地位转换,已无作恶能力的亚力成了别人的施暴对象从另外一个角度,个人的恶照向了普遍的恶,于是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

当他想重新走入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已在不知不觉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拒之于墙外人不觉间已沦为工业机器的产物,整个社会就是一个隆隆轰鸣的巨大机器,筑造着一道道更高的墙,人类无助的生命出路究竟在何方呢?注释:1.[美]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71-172.Reference:[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英]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M].孙红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4]朱小丰.电影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12.[5]冉宇.《迷墙》隐射的社会生活形态探究[J].电影文学,2010(19).作者简介:杨华,哲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学及文化研究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