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大人格理论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08.33KB
约37页
文档ID:41051237
六大人格理论_第1页
1/37

1 六大人格理论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一、精神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 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 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或痛苦的感觉、意念、 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 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1] 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则是前意识,如同冰山与水面起伏接触的地方,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才能被唤醒二、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2 三、性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 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 (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欲期; 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 叫做口欲期性欲 1 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 3 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 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 thanatos ),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 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伤害四、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3 五、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 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 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4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 失音、 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 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六、相关评价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5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 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 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大流派:特质学流派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

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 )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 ),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一、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 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6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二、内容1、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 相联系他对 50 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嗣后,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要格从杰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虽然一个人从一种经验到另一种经验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 “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需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 “决定”, 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

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人格确实存在 适合的刺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需要有关;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