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三言二拍”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姓名:张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曹萌 20100201 I 摘 要 明代后期可以称为拟话本发展的成熟期, “三言二拍”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拟 话本多是根据改编前人作品而成,本文将对“三言二拍”对蓝本故事的改编以及改编后 的传播价值进行分析与考察 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对“三言二拍”的改编及其传播价值进行研究首先 确定“三言二拍”中大多数作品的故事本源均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出处,然后就其对 蓝本故事的改编方式进行考察,确定冯梦龙与凌濛初的基本改编手法其次,确定“三 言二拍”对故事蓝本的主要改编内容并进行分析,其中的内容都加入了新的时代特色,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痕迹再次,探究“三言二拍”改编的背景与成因,作品的成功与 其时代思潮密不可分最后,探讨“三言二拍”将原有故事蓝本改编之后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拟话本 改编 传播 II Abstract It was the maturity of Ni Hua Ben novel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San Yan and Er Pai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m. Since Ni Hua Ben novels are mostly reorganized from former stories, here the reorganization of San Yan and Er Pai to the former stories and the value of it in spreading were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it was proved that most pieces of work had their former stories, and the methods used by Feng Menglong and Ling Mengchu were studied. Then, the contents of the reorganization were analyzed. Remarks of new time and sprouts of capitalism were added into the novels. Thirdly, the backgrounds and reasons of reorganiz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urrent thought of late Ming Dynasty was considered as a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San Yan and Er Pai. Lastly, the value of spreading of the reorganization was studied. Key words: Ni Hua Ben, reorganization, spreading “三言二拍”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1 绪 论 从宋元话本小说到清代拟话本,这种特定的白话短篇小说样式延绵发展了数百 年,而明代后期可以称之为拟话本发展的成熟期。
就目前所见,这一时期的拟话本约 有四百余篇,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原有的故事蓝本加以补充和扩展,却极少有当 时文人的原创作品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三言二拍”中得到充分印证在“三言二 拍”这 5 部书共 1 9 8 篇拟话本中除了《二刻拍案惊奇》中第二十六卷《懵教官爱女不 受报,穷庠生助师得令终》 、 《醒世恒言》中第三十四卷《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 《警世 通言》中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第二十卷《计押番金鳗产祸》 、第三十五卷 《况太守断死孩儿》 、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6 篇作品的出处尚待考证之外, 其余的 1 9 2 篇作品的故事本源均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出处由此可见, “三言二拍” 可以被称为改编作品的集大成者 改编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的传统早已有之从《东海孝妇》到《窦娥冤》 ,再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改编作品层出不穷,但都只是独立的单个故事的改编与 传承,集中的改编现象并未出现直至“三言二拍” ,出现了大规模、集中性的改编 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早在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就引起了孙楷第先生的注意并加以研究, 其《 “三言二拍”源流考》一文,旨在“述其版刻源流” ,详细列出了部分篇章的本事 来源和后世流变情况; 其后赵景深先生又继续工作, 在 《小说闲话》 、《小说戏曲新考》 、 《银字集》和《小说论丛》中对“三言二拍”五部书几乎各篇都探究了其来源和演变。
上世纪中期,谭正璧先生穷其半生之精力著《 “三言两拍”资料》一书,旨在对“三 言两拍” 百又九十八篇中哪些来自宋元旧种, 哪些来自明朝当代, 哪些来自冯犹龙氏、 凌濛初撰著等来历情况给予溯源,并按次序分别辑录了“三言二拍”的本事来源、本 事影响以及有关的引述、介绍、评论或考证文字此后稍晚,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 说概论》一书中用了近一章的篇幅来探讨“三言二拍”故事的来源和影响,并在每篇 作品篇目之下对文章情节作以简要概述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改编本身就是一 种传播现象,因而笔者在下文拟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角度,探讨“三言二拍” 对原有故事蓝本改编后的传播情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学术之风蔚然兴起曹 萌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丛书,从资料汇编的角度把中国古代文学中 具有传播价值的作品进行梳理, 并按其传播方式予以分类 曹萌教授的另一部著作 《中 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主要阐述了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两方面:一方面 是文学作为被传播的内容而被传播的过程和现象,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另一 方面是文学作为特定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而进行传播的行为或现象, 及其 “三言二拍”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2 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
此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传播的文学与文学的传播 台湾学者林淇瀁先生所著《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一书,该书正像 作者所声明的那样:本书企图建立一个取样于台湾本土的文学传播基础研究,核心课 题聚焦于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全书观照文学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联,从繁复的纹理中 探究意义, 提供台湾文学研究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为文本的台湾文学, 如何通过传播, 在纵切面与历史、在横切面与社会进行辩证对话程国赋先生《 “三言二拍”传播研 究》勾勒了“三言二拍”版本的流变、选本现象及改编现象,从不同传播方式的角度, 立足于资料的整理与辨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传播规律及嬗变特征; 并且从传播主体、 传播地域、传播环境诸方面,试图联系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政策、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进行总体性论述 综上所述, “三言二拍”作为明末的流行文学,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都相当广泛, 并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的集大成者,但是对于“三言二拍”的改编及其 传播价值,目前对此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即使有所探究,也是从“三言二拍”作品改 编的源流来进行探讨,缺少对“三言二拍”作品改编与其传播价值之间的关照,还不 能对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做全面准确地把握。
将两者相互关照进行研究这一课题在学术 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拟从“三言二拍”作品改编的角度来考察分析该 过程中以及改编后的传播价值 “三言二拍”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3 第一章 “三言二拍”的改编方式 “三言二拍”的故事蓝本多源于前人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 《情史》 《搜神记》 《夷坚志》 《辍耕录》等资料,以及宋元话本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读书人只 有创作诗文才是正宗) 所限, 并且小说还没有被确立为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文学样式, 因而其中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粗糙、简短,有些甚至在逻辑上有所缺欠,并且带有明显 的当时社会思潮的痕迹 冯梦龙和凌濛初抓住了小说在明朝成为民间文学主流这一时 代特征,运用扩展、细化、合并与原创等形式将前人笔记资料及宋元话本整合起来, 使之成为细节充实、结构完整、富于逻辑性、表达了自己主观意识形态的拟话本故事 集 一、 扩充、细化原有故事梗概 扩充和细化原有故事梗概是冯梦龙和凌濛初非常中意的一种整合手段,也是在五 本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改编方式 “三言二拍”虽然多采用了前人笔记和传奇中的素材, 但描写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无论描写爱情还是揭露官僚地主的罪行,亦或描写知识 分子生活、歌颂市民道德的作品,都是在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 的,可谓是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体现了拟话本创作者对市民阶层审美特征的精准 把握。
①在原有故事梗概的基础上,作者加入大量素材和艺术加工,从而使原有故事 主题更加突出、立意更加明确、细节更加真实 《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故事本源见于明许浩《复斋日记》卷上 《陈寿》 ,其原文只有一百余个文字: 陈寿,分宜人聘某氏,未成婚而寿得癞疾,其父令媒辞绝,女泣不从,竟归寿 以己恶疾不敢近,女事之,三年不懈寿念恶疾不可瘳,而苟延旦夕以负其妇,不如 死乃私市砒,欲自尽妇觇之,窃饮其半,冀与俱殒寿服砒大吐,而癞顿愈,妇 一吐不死夫妇偕老,生二子,家道日隆,人皆以为妇贞烈之报安成李翰为予言之 如此 原文只是一个大略的故事梗概,没有任何的细节渲染,而冯梦龙却围绕着这一百 余字的概括加上自己的生活阅历与艺术处理手法,洋洋洒洒的演绎出了《陈多寿生死 夫妻》这篇九千余字的小说 《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三巧儿奸情败露,意欲自杀在其 蓝本《情史》第十六卷《珍珠衫》中只有“妇人内惭欲死”短短的六个文字,而在《蒋 ①王艳玲: 《李渔“无声戏”观念下的拟话本小说创作》 ,华南师范大学,2007 年,第 11 页 “三言二拍”改编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4 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作者却对此加入了非常详细、丰富的细节描写,将这六个字演绎 成: 王公心中纳闷,走在邻家闲话去了。
王婆见女儿哭得两眼赤肿,生怕苦坏了他, 安慰了几句言语,走往厨房下去暖酒,要与女儿消愁三巧儿在房中独坐,想着珍珠 衫泄漏的缘故,好生难解!这汗巾簪子,又不知那里来的沉吟了半晌道:“我晓得 了这折簪是镜破钗分之意:这条汗巾,分明教我悬梁自尽他念夫妻之情,不忍明 言,是要全我的廉耻可怜四年恩爱,一旦决绝,是我做的不是,负了丈夫恩情便 活在人间,料没有个好日,不如缢死,到得干净说罢,又哭了一回,把个坐几子 填高,将汗巾兜在梁上,正欲自缢也是寿数未绝,不曾关上房门恰好王婆暖得一 壶好酒走进房来,见女儿安排这事,急得他手忙脚乱,不放酒壶,便上前去拖拽不 期一脚踢番坐几子,娘儿两个跌做一团,酒壶都泼翻了王婆爬起来,扶起女儿,说 道:“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莫说你丈 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便真个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 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王公回家,知道女儿寻死,也劝了 他一番,又嘱付王婆用心提防过了数日,三巧儿没奈何,也放下了念头 这段文字共运了 4 7 5 个字来描述三巧儿因为自己失节的事情被丈夫知道,想要上 吊自杀,但最后被母亲救下这一过程。
这里既有事情的前因后果,又有母亲去安慰女 儿的细节过程,把“妇人内惭欲死”干巴巴的六个字演绎得生动逼真 《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十四卷《任君用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