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_历史学论文 [关键词]后 现代 主义;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宏大叙述”; 历史 学 [摘要]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一般可分为两种,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后 工业 时代、信息社会等等),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一、后现代主义:阶段说和反省说 至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逐渐地也到了东方和 中国 ,“后现代主义”成了一个时髦的词。
它被用来说明当代许多事物的最新 发展 ,从具体的建筑、电影、美术等到抽象的 哲学 、学术思想、理论等历史学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它强烈的冲击,关于后现代主义,目前国内的中文著作和译作已经很多,对它的解释和说明也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这本不奇怪,因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就是多样性、不确定性我们在这里主要就后现代主义大师之一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的观点作些分析,或许它可以从某个角度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诸多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观点和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评论,把有关它的看法分为两种:阶段说和反思说当然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后现代”看成是一个“现代”之后的新的时代,即阶段说具体分期大体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说是后工业时代的,有说是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有说是信息社会的、知识社会的,等等虽众说不一,但都说明社会确实变了,时代确实发展了而且可以预料,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全面的,不只局限于 经济 、 政治 ,或文化、意识形态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
再有,这个新变化还只是开始新的社会,不论如何命名,都还在发展中,还会延续很长时间,就像历史上的工业社会和前工业社会那样漫长今天,虽然我们还不能对它的全貌作出描述和判断,但这个新的复杂的世界必然会要求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价值观,以适应种种新的变化传统的、老一套的认识模式、理论、范畴和方法显然已经不够了因此,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应运而生的理论也未始不可 新的时代的出现,除了科技、经济等突飞猛进的原因外,还与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反抗和批判有关对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事实上,这种反思和批判并不是从“后现代主义”才开始的远的不说,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批判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出现了一个高潮从思想上说,在60年代,福柯(MichelFoucault)等批判家已崭露头角;从行动上说,60年代的政治激进运动和其他方面的运动层出不穷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时代的发展留下极深的印痕在政治激进运动中,法国巴黎的学生运动,或称五月风暴,特别引人注目这次风暴并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参加风暴的学生和工人都没有推翻和夺取政权的纲领,但它对法国和西方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学生们强烈反对传统价值,摒弃教授及前贤们的经验,尽管从表层上看显得有些粗糙、绝对,但从深层上却极大地促使社会生活的改变,尤其是思想的解放五月风暴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法国形成高潮并不是偶然的福柯、德里达(JacquesDerrida)、利奥塔、鲍德里亚(JearlBaudrillard,又译布希亚)等后现代主义大师可谓如鱼得水,大显身手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发生五月风暴的1968年,在《Manteia》杂志第5期上,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发表了名为《作者之死》的文章,声称“作者”是属于现代的;随着现代的结束,“作者”就死了未来的文字的全部多样性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这已不是至今一直认定的“作者”,而是“读者” 除了法国的学生激进运动外,美国的反战运动也是风起云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兴起的嬉皮士运动它是对历史形成的社会准则的否定这时出现的“性解放”和“性时尚”也在社会性别问题上掀起风波 1968年苏联入侵布拉格则预示着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所有这些变化,虽然从表面上和性质上看,都有许多不同,但它们都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一种时代性的变化已经出现,一个新的时代——文明过渡的时代已经开始。
这个文明过渡是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过渡,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 这种深刻的变化 自然 会引起社会人文 科学 家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上述种种社会变化和政治激进运动等运动作出的反应是有道理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就主张这种“后现代”阶段说,如美国的詹明信(FredricJameson)、美国的伊哈卜·哈桑(IhabHassan)、法国的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等,尽管各人涉及的领域和各人的理解并不相同 然而,不同意这种“阶段说”,或者认为,主要不应强调“阶段说”的也大有人在如有的学者指出,把“现代”和“后现代”视为前后相续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这种观念本身就受到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即把历史的演化视为一种一线发展、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而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摒弃这种历史观念,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过程因此,“不应该把‘现代’与‘后现代’视为是一种历史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应该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视为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省”[1]也有学者认为,不宜把“现代”、“后现代”仅仅理解为先后出现的历史分期,而只需看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衔接关系,即“后现代”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现代”概念之后,是建立在“现代”概念的基础之上[2]。
的确,仅仅把“现代”与“后现代”看作是时间上连续的两个历史阶段是不够的应该看到,“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进行反省和批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传统的认知范式,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的“现代”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普遍理性、科学主义、进步观念、自由理想、实用主义等等对这些概念的怀疑和质难并不都由后现代主义者发起,如在20世纪60年代时就有不少西方的思想家对“普遍理性”表示怀疑精神分析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加深了这种怀疑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这种种怀疑的集大成者它的怀疑是全面的,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要对西方“现代”的人文传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和改写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的那些传统概念已经不能认识、解读当今的世界对过去的认知范式、已有的文本和话语、原有的知识体系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重新的审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要做的工作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主要意味着一种认知范式上的、文化和意识上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过去习惯的那种静止的、结构式的、有 规律 的、线性的、有序的、进步的观念越来越受到质疑,而特别强调的是多样的、随机的、独特的、另类的、相对的、个人的、能动的观念。
虽然具体到人文科学各个学科,在这些观念的变化上还有不少争论和程度的不同,但总的趋势应该是清楚的从总体上说,这种趋势反映出当代的学术思想对传统的实证主义思想的进一步的批判和扬弃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当代在认知范式和文化意识上发生的一种普遍过程这是旧的文化范式的被打破,并由此引起的人文知识认知论基础的更新这样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及其带来的变化或许可以看得更深入些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后现代主义,那么从众多的对它的概念的解释和定义中,至少可以认定它是一种思潮,一种学术思潮、文化思潮,或者文化运动俄国学者尤里·别斯梅尔特内写道:“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文学批评、 艺术 和哲学中形成的一种思潮它的形成与一系列法国的和美国的作家和学者(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罗兰·巴尔特、保罗·德·曼、海登·怀特、西利斯·米勒尔)的活动有关从70年代末起,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在民族学、史学理论中显现出来,后来也在历史学中显现出来[3]这位学者的概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大致的轮廓,当然,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以上我们对如何理解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作了一些解释下面,我们想选择一位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具体分析一下他的观点,作为个案,可以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后现代主义者的论述的实际感受,看看他们是如何展开阐述的。
我们选择的这位学者是法国哲学家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并不少,他们的观念又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利奥塔并不是因为只有他才具有代表性,而是因为他的观点不仅很有影响,要探讨后现代主义问题是无法绕开他的;并且,他的观点也便于我们说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和冲击这个我们关注的题目 二、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概念 “后现代性”一词并不是利奥塔首先提出的,但他赋予了这个词以独特的含义在他著名的 论文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4],利奥塔对此作了系统的阐释这篇论文是利奥塔在1976年应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的一次有关后现代的学术研讨会上作的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前面已经说过,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含义是指对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的认知范式的反省和批判那么,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如何体现的呢?认知范式和基本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说,人类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的最基本的体现,认知范式和基本概念的形成途径,都离不开“知识”(knowledge),即人类在每个时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可见,要分析人类的认识活动和认知范式,都离不开对“知识”的剖析因此,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从“知识”切人对西方社会和西方文明进行解剖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福柯就是这样做的他对“知识”解剖的结果是,揭示了在“知识”背后存在的“权力”活动的秘密利奥塔的上述论文也是“关于知识的报告”他同样从“知识”切人进行分析《后现代状态》一书开宗明义便说:“此书的研究对象是最发达社会中的知识状态我们决定用‘后现代’命名这种状态[5] 利奥塔对“知识”的理解很宽泛他指出:“一般地说,知识并不限于科学,甚至不限于认识[5]它还包括“能力”、“诀窍”这些方面我们没有必要去详细介绍利奥塔对“知识”的界定,但有必要简略地说明他所用的几个概念以及他的有关观点,否则就无法了解他的思想了 第一个是知识的“合理性”(legitimacy)问题所谓“知识的合理性”是指知识是否被认可为是“知识”,如果它被认可是“知识”,那它就有了“合理性”,它的存在的理由就得到了确认而这个知识获得“合理性”的过程就被称为“合理化”(1egitimation)这个“合理化”过程是长期的、不易发现的长期以来,知识的“合理性”问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就是“知识”,似乎自然就是如此,不成问题利奥塔却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知识的“合理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了解“知识”“合理化”的过程,了解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程序,才能知道这种“知识”获得“合理性”的原因、它目前的状态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二:个是“知识”与“叙述”(nar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