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适应 蚯蚓是一种低等环节动物,生得有头有尾,有口腔、胃、肠、肛门它们的身体是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的一层是一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许多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有一条消化道,从头至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层管之间,充满体腔液,在每一隔膜的腹面都有一个小孔,成为体腔液在体内穿行的通道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 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
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二) 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 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 夜间外出活动, 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 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 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喜温: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调、搬家六怕: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怕水浸泡: 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怕酸碱: 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当然, 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可在PH 3.7-4.7之间生活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红色爱胜蚓则不耐酸,最适PH为5.0-7.0碱性大也不适宜蚯蚓生活,据对环毛蚓在PH1-12溶液中忍耐能力测定表明,在气温20-24℃,水温18-21℃情况下,PH 1-3和12时蚯蚓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便死亡随着溶液酸碱度偏于中性,蚯蚓死亡时间逐渐延长目前人工养殖赤子爱胜蚓和红正蚓,最好把饲料调至偏弱酸性,这样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
三) 蚯蚓生活史 蚯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全部过程生活史包括一个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和受精, 到成体的衰老、死亡人为地一般分为蚓茧形成、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土壤是野生蚯蚓的食物来源, 又是它栖息的场所土壤包含着蚯蚓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各种生态因子对蚯蚓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 从全国来看, 蚯蚓的分布、密度随着地区、土壤类型、季节、温度和有机质的数量而有较大的差异蚯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数量(自黄福珍等) 蚯蚓大多喜温暖、湿润的土壤环境弱土壤表层或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则更是以蚯蚓的生长繁殖不同蚓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一般多在10-25℃之间蚯蚓喜暗,在其体表口前叶有感光细胞,对光照很敏感,故除夜晚能到土壤表层觅食外,一般均在土壤表层下穿行,通常从下午6点至午夜活动较多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在交配季节,那些在洞穴栖息的蚯蚓尚在凌晨就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穴外1-2小时;有时患病的蚯蚓在昼间爬来爬去,并可能死于地表但并不是在地表爬来爬去的蚯蚓就是患病蚯蚓,我们通常可以再大雨过后某些地表面上见到蚯蚓蚯蚓需要良好的通气,以便及时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蚯蚓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