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第二【题解】言语指会说话, 善于言谈应对 魏晋时代, 清谈之风大行, 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本篇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甚至容易言不及义例如第52 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真可谓一语破的有时,一种行为、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如果善于辩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例如第25 则记:西晋时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司马颖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便追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岂以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结果司马乂“无复疑虑”。
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方例如第2 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徐孺子反驳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这是避开谈月亮,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是不言自明的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种时尚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 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本篇引用古事、 古语的地方不少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 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觉清新可喜例如第 57 则说:“顾悦与筒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类话,对说者无损,对听者又是赞扬,便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条目肯定了描写的深刻,传神,有文采;有一些则是在言谈之中隐含说话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或讽谏,或讥刺,或劝慰,或大义凛然,或排难解纷,借题发挥,寓意深远篇中也有部分条目,或卖弄口才,或乘机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辩,都谈不上能言善辩,意义不大。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注释】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 陈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 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 怍(zu?)色:羞愧的脸色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 下衣,是裙的一种, 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 《诗经· 齐风·东方未明》 :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译文】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 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 ”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③诣( 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 著有(老子) 一书 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 i ):《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⑩踧踖( cù j í):局促不安的样子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4)孔文举有二子: 大者六岁, 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 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注释】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
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译文】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注释】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 ù)容:恐惧的脸色③大人: 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 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注释】①髡( kū 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陈寔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 xì u):气味③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 “是个高尚、 明智的人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 “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 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 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 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②?”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③! ”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以为至公④ 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⑤《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⑥?”【注释】①因:依靠②经:常规;原则③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责;责问④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掌管军政的长官)祁奚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接班人的人选,他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刚要任命,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
大家称赞祁奚能推荐有才德的人⑤公旦: 周公旦 周公, 姓姬, 名旦, 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 辅助周成王《文王》:指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 《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作者无考,《文王》一篇,有以为周公所作亲亲:爱亲人⑥《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诸夏:古时指属于汉民族的各诸侯国悖(bai )德:违背道德译文】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阆见面时,袁阆问起颖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讥笑他说:“才德之士只能靠亲朋故旧来扬名吗?”慈明说:“您责备我,依据什么原则?” 袁阆说:“我刚才问国士, 你却谈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你呀!”慈明说: “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忽略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时,不去叙说远古帝王尧和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是: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国看成疏的再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人,岂不是违反了道德准则吗?”(8)称衡被魏武谪为鼓吏①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②。
孔融曰:“称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③魏武惭而赦之注释】①祢(m í) 衡:汉末建安时人, 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荐他,曹操想接见 他不肯去见,而且有不满言论曹操很生气,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击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后溢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