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槲寄生的原植物考证作者:肖玉燕 翁金月 樊建霜【摘要】 由于桑寄生的稀缺,槲寄生(Viscum)成了市场上主流药用品种,为了更好的了解槲寄生的来源和应用,从古代本草学著作和现代中国药典记载对槲寄生的本源作一综述 【关键词】 槲寄生;桑寄生;原植物考证;综述《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 版把桑寄生(桑寄生科植物)或四川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转入不常用中药后,槲寄生就取代桑寄生成为主流药用品种笔者查了大量的文献,从古代本草学著作和现代中国药典记载对槲寄生的本源作一综述1 古本草著作中的槲寄生1.1 《神农本草经》云:“桑上寄生,味苦,主腰痛、小儿背强、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其实明目,轻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虽《本经》中未提到“桑上寄生”的植物形态和产地,只言“味苦” ,根据现代植物学所述, “槲寄生”气微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桑寄生”气无,味淡故《本经》所言“桑上寄生”应指槲寄生 《名医别录》云:“桑上寄生,味苦,无毒主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一名茑生弘农桑树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 ”“弘农” ,是现今河南省灵宝县北,是槲寄生的分布区域,不是桑寄生产地。
故《名录》中“桑上寄生”也应指槲寄生1.2 槲寄生之名始见于《唐本草》 , “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软,茎粗短,实九月始,熟而黄 ”与槲寄生的形态一致 《蜀本草》注:“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制可断而视之,以色深黄为验 ”中国药典所载, “槲寄生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桑寄生折断面木部淡红棕色” 五代末期《日华子》 ,宋代《本草图经》 ,明代《本草蒙筌》 ,清代《得配本草》等著作中所载“桑上寄生” ,都以“折断面深黄色”为其鉴别要点,显然指的都是槲寄生清代《本草纲目》所述, “寄生高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其中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似大者曰莺,小者曰女萝……” 根据植物学形态,叶大者似桑寄生,叶小者似槲寄生至此才把槲、桑寄生分列出来2 中国药典中的槲寄生2.1 全世界有桑寄生科植物约 65属 1100种在中国桑寄生有 11个属共 662个种 10多个变种[1] 。
其中槲寄生属植物是桑寄生科(Lorartheceae)半寄生常绿小灌木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茛科、芸香科、蔷薇科和豆科等 29科50余种植物上,该属植物有 30多个种,我国分布 11个种,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我国药典仅收载槲寄生一种,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药用品种,该种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东北、内蒙、安徽、河南等地主要寄生在榆、桦、枫、杨等树上,有两个变型植物:红果槲寄生,果实橙红色;黄果槲寄生,果实橙黄色,亦等同入药此外,还有一种白果槲寄生 V.album L.多产于欧洲,被列入欧洲一些国家药典,也称欧寄生,在我国广西也有分布,可称作槲寄生或白果槲寄生[2] 2.2 槲寄生植物形态[3]常绿小灌木,高 30cm~60cm,直径 0.3cm~1cm,茎枝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略带肉质,2~5 叉状分枝,易由节处断落,节间长 2cm~9cm,分枝处膨大成节,粗为 1.5cm,有紫黑色环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较疏松,形成层明显,木部色较浅,有放射状纹理,髓小,粗茎的髓往往偏向一边全体有不规则斜皱纹叶对生,生于枝梢,易脱落,无叶丙,叶片肥厚,表面黄绿色至金黄色,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 3cm7cm ,宽0.5cm~1.5cm,先端钝圆,基部形,全缘,有光泽,主脉 5出,中间 3条显著,革质,花单生。
雌雄异株,生长枝端 2叶的中间,米黄色或近于肉色,无花梗,雄花 3~5 朵苞片杯形,长约 0.2cm,花被钟形,先端 4裂,质厚.雄蕊 4,花药多室,无花丝,雌花 1~3 朵,花被钟形,与子房合生,先端 4裂,长约 1mm子房下位,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浆果圆球形,皱缩,半透明,直径 0.6cm~0.7cm,熟时黄色或橙红色,果皮有粘胶质种子 1枚,侧扁状,花期 4~5 月,果期9~10 月常寄生于榆、桦、枫、杨树上气微无臭,味微苦,嚼之有粘性以枝嫩、色黄、叶多者为之最佳3 槲寄生的应用传统中医认为槲寄生:味苦、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等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槲寄生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骨质疏松作用,降血糖作用等尤其在抗肿瘤方面,槲寄生中主要活性成份之一槲寄生凝集素能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诱导线粒体损伤、激活 Caspase蛋白酶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槲寄生中另一活性成份槲寄生毒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毒素分子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膜的静电作用及疏水作用来破坏细胞膜结构而产生细胞毒性槲寄生内生菌发酵液具有抗肿瘤作用,对人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在光合细菌培养液中添加槲寄生提取液,最高可使光合细菌活菌数增加达 8倍以上,且使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 8.4倍,从而促光合细菌生长,提高光合细菌活力,降低槲寄生所含毒肽和小分子蛋白质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参考文献】1]李永华,陈栋,朱开昕,等.对桑寄生使用混乱的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6071.3[2]孙艳秋.槲寄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6):471474.[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写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