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第13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授课学期八年级下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讲授式;情景探究式;操练与练习模式;讨论学习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式;支架式;抛锚式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参考书: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十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中国现代史. 下册 [专著] / 王桧林主编 ; 鲁振祥等编著. -- 2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提升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事件的分析,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通过近代史事件的比较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政权巩固的措施分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发放导学案;公布相关网址。
预习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创设情景问题引入多媒体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频,渲染氛围,让学生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观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思考问题讲授教学模式1、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图片问题“20世纪三位历史人物领导了中国的三次转折分别是什么?”2、 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学生回答问题:开国大典的概括和意义观察思考概括总结认识问题合合作探究,展展示交流1、 多媒体播放新中国领土解放的图片,引出西藏问题,通过回顾历史,认识的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2、 多媒体播放抗美援朝的短片,认识抗美援朝的概括、原因和意义3、 多媒体播放土地改动的短片,认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学生讨论,发言合作式;支架式;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营运突破重难点练习拓展延伸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基本方针,请探讨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哪些?(2)中外历史上关于民生措施和政策?(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4)世界史上各国的相关土地政策有哪些?(5)调整土地政策的启示?分组讨论讨论练习归纳总结请你用网络的形式为本课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制作展示形成知识结构四练习巩固1、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十一长假成为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活动和旅游的好时期。
而和“十一”有关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平津战役的胜利 2、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3、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材料二: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材料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阅读材料二,如果农民不组织起来,有哪些弊端?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3)、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4、探究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3)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练习抢答检测拓展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困惑提问释疑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学情,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设计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在教学中对历史的基本观点讲述较少,需进一步探索作业全效学习练习;预习第14课 湖南长沙 长沙外国语学校 余红文 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