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农大朱云集河南省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69MB
约23页
文档ID:3665785
河农大朱云集河南省小麦高产栽培技术_第1页
1/23

河南省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河 南 农 业大 学 朱 云 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安全,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该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强商品小麦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区土地资源有限,实现粮食安全必须走高产之路表1 2001年黄淮海主要作物产量及占全国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的7.5%左右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在夏季,小麦生长季节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需要,高产小麦需要补充灌溉中国水资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分布(%),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高产不优质不行、高产优质不高效(节水省肥)也不行!!!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是黄淮海地区、也应是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密切关系,生态环境因子主要是由气候、土壤和生物因子组成 生态因子 小麦生长发育目的: 合理利用资源和获得小麦高产优质,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 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以伏牛山主脉和淮河干流为界,其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属于黄淮海平原冬麦区,占全省麦田的80%左右;其南为北亚热带湿润其后,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省冬小麦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播种,5月底至6月初收获,全生育期220-260天秋季温度适宜,中部和南部多数年份秋雨较多,麦田底墒充足,西部和北部播种期间年际间变幅较大冬季少严寒 ,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光照足,常遇春旱,入夏气温偏高,易受干热风危害 这样的气候形成河南小麦的生长发育“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短1、光照资源丰富 生产潜力大 估算 :河南省冬小麦的最大光合潜力单产可达1600Kg左右2、热量充足 温度适宜 从小麦播种到成熟 ,需要大于摄氏零度的活动积温大约为1700-2400 ℃ ,除卢氏、栾川在1800℃以外,其他均在1900-2500 ℃ 3、大部分地区降雨比较适中 季节分布不均和年际间变化大 黄河以北地区常年少于300毫米,淮南降雨量大于500毫米,其他地区在300-500毫米小麦不同生育期及存在问题: 小麦生育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管理目标:出苗-起身 生长前期 冬壮起身-抽穗 生长中期 春稳抽穗-成熟 生长后期 夏不早衰,前期 小麦种子出苗(田间有50%以上的幼苗露出地面)后,在起身以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慢,幼苗一直处于滋生分蘖的状态常发生的问题是:因各种原因出现问题:出苗不齐、出现旺苗或弱苗和冬季冻害的问题中期 小麦从起身到抽穗为生长中期,此期茎生叶、节间、根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并建成,分蘖数达到高峰,并开始两极分化,小分蘖逐渐枯萎死亡,大分蘖生长与主茎接近一致,成为有效分蘖,抽穗期穗数趋于稳定,穗分化由护颖分化到花粉粒基本形成,但每穗粒数还不能完全确定易出现问题:晚霜冻害 病虫害 稳定足够穗数和穗粒数,并为高粒重打下基础,2007年河南省小麦部分地块受冻情况,2007年4月小麦遭受晚霜冻照片,少部分地块不得不犁掉种早秋作物,小麦生育后期 从抽穗到成熟为小麦生长后期,包括抽穗、开花、受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历时约35天左右,虽然此期所经历的天数仅占全生育期的1/6左右,但却是产量形成的直接时期,直接影响到收成的高低,而且在4月下旬到6月上旬,在我们黄淮麦区常出现问题: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并伴随着病虫害严重发生、倒伏严重,尽管前期生长良好,仍不能保证丰产丰收。

主 要 内 容,国内外小麦生产状况 国内外小麦高产研究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一、国内外小麦生产状况,(一) 世界上小麦生产形势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面积、总产量、总贸易额和库存量上居诸作物之首,据FAO统计,年均小麦收获面积33亿亩,占谷物总面积的31.7%,年均总产量549Mt,占谷物总量的28.7%,年均贸易额和库存量都在100Mt以上,分别占世界上的57.4和39.3% 小麦几乎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每个国家,从面积、总产等综合考虑,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前苏联、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7个国家的总面积占世界的65%以上二)、小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1/4左右,常年播种面积在4.5亿亩左右 小麦产量较高、稳产性好、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北方民众的主要口粮,更因其耐低温能力强,在北方二熟制地区能够利用其他作物难以利用的秋冬季节,成为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根据预测,2015年和2030年我国人口将分别增加到14.5亿和16亿,全国粮食的总需求量分别为5.8亿吨和6.6亿吨,其中,小麦的总需求量应分别达到1.41亿吨和1.74亿吨。

小麦产量高低在保障国家粮食供求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三)、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及技术途径分析 1、限制因素:品种遗传潜力、生态条件、栽培措施不当等; 2、技术途径:品种培育与改良、品种生态区划、栽培技术(水、肥等) 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协调“作物-产量-品质-环境”矛盾,通过栽培管理技术挖掘、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力,提高温、光、水、肥、土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小麦产量、品质的新突破 小麦高产、超高产是相对的概念,二、国内外小麦高产研究,◆ 小面积高产记录 ▲美国华盛顿州1965年105亩灌溉地平均亩产934公斤; ▲荷兰还创造了在小面积上折合亩产1333公斤的小面积高产典型; ▲南美智利也曾出现了小面积平均亩产1200公斤的超高产典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