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教学设计乌兰浩特一中 姜忠目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KB
约3页
文档ID:548040920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教学设计乌兰浩特一中 姜忠目_第1页
1/3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教学设计乌兰浩特一中 姜忠目标设计依据2017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业要求】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情、教材分析生活与电紧密相连,学生对于电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电有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物理学中电流、电压的学习,学生对电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于电化学知识却所知甚少生活中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最完美的实例便是电池,因此本节课的成功关键因素就是把学生对于生活中电的感性认识与本节的电化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本章教材对电化学做了初步的介绍,从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使学生对能量的转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奠定了思维基础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试验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辨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2)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依据证据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意识(3)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能够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仪器,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评价目标(1)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方案设计、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的判断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的认识2)通过对原电池工作现象的分析和原理推测的交流与引导,诊断并发展学生收集证据,宏观与微观结合分析问题水平3)通过对小组实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整体表现及个体表现的点评与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及科学探究水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驱动性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课题:化学能与电能我们生活中的电来自于哪里呢?火力发电有何利弊?能源转化率为何如此低?能否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来自于发电厂让学生了解生活供电现状,及火力发电的利弊,引起学生的思考及解决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内能—机械能—电能学生思考二、教师引领探究:原电池电子的由来及去处铜片的气泡如何产生?如何验证我们的推测?完成实验探究一:铜锌接触浸入硫酸产生电流,交流分析并推测铜片产生气泡原因完成实验探究二:验证电流的存在并分析电子移动情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移动能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及通过对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情况探究分析,让学生感受闭合回路的含义,为原电池概念引入及原理剖析做铺垫;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对电子移动情况的认识,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及证据推理素养三、教师引领探究:原电池离子的由来及去处内电路中的阴阳离子如何移动?完成实验探究三:断开内电路是否有电流产生并讨论分析原因四:系统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电子由锌出发,物理学中电子出发极为正极还是负极?负极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什么反应?电子流向哪一极?被哪种物质得到?观看微观示意图,试着描述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闭合回路的含义,初步形成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思路五、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原理尝试组装原电池1、小组自主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2、小组展示实验方案3、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4、记录分析实验现象5、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若存在失败组,成功组要帮助分析出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能够从原电池工作原理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进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到小组汇报展示(到可能存在失败实验的分析)诊断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及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六、自主生成: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基于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实验经验,结合课堂真实情况选择分析或者实验探究哪种组装能成功,哪种组装不能成功,学生自主生成构成原电池的要素)发现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或继续实验探究如何成功组装原电池通过分析认识原电池构成要素七、课堂总结及知识检测通过本节课获得哪些知识与体验?(习题测试)回答评价学生知识与素养的达成程度板书设计原电池e-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负极(Zn) (Cu) 正极 Zn-2e-=Zn2+ 2H++2e-=H2↑ SO42- 阴离子 阳离子 H+/Zn2+ 电解质溶液(H2SO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