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 国统区“反 饥饿,反内 战”大游行 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 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入了饥饿和死亡 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 ,大发国难财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的小推 车推出来的 ————粟裕我们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是被自己 人打败的 ——蒋介石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 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 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稷_____ 粢乘_______ 桀____ 獭___圹_____ 谆_____ 朝觐____jìzī chéngjiétǎkuàngzhūnjìn2、正确朗读下列句子的读音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6,舜相尧二十有载 7,尧崩,三年之丧毕Zhuàn wàng wù xù pù xiàng sāng古义:祭祀用的牲畜。
今义:为 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生命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jìzī chéng改立,另行设立 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因此庶民,众民使危害按照古义:官职,位于卿之下, 士之上今义:医生形容词作名词,最 重要的力量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 ,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 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 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 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 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 就改立土谷之神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jiéZhuàn“之乎”传记杀害伤害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 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 :“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 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 “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 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 独夫”。
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 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 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者,鹧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 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 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 溺 此之谓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 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 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 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 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 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 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 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 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 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 ,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 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 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 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 ,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 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 侯把大夫之位授与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 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 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 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 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 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 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 ,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 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
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 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 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 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第一节: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指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重立新的第二节:汤流放桀、武王伐纣不是“臣弑君”,而是杀一独夫而已第三节:通过分析桀、纣失天下原因,论述了如果想以王道统一天下 ,必须得民心第四节: 事理结合充分阐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第五节: 阐述了教育对人民的重要性1.孟子是如何看待民、社稷、君的关系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整体感知2、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4、《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 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5、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 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 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 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 (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6、“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重点揣摩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 的影响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 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 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 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 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 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 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 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 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 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孟子“民贵贵君轻轻”和“诛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 通吗吗?为为什么?•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 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他根据战国时期的经 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 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 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民为贵……”其实仅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 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生,为老百姓谋福利,这种思想在专 制时代固然“民本”,也很了不起,但说到底仍只是一种教化 君主采用什么手段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已,而绝不是 让君主把权力交给人民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看到过 短暂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后者在“君主的体恤”下 还恩威并施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家法”,大兴文 字狱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君主之轻”很有当时的时代意义2、你还还能从中国历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 子吗吗?例如:周幽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炀帝、南陈 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等3、《孟子·万章上》选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现了“以民为为本” 的思想?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个人的,天子不能拿天下 给别给别 人,否定了专权专权 ;其次是以舜为为例说说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 他。
说说明君权权是天和百姓同授探究创创新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吗 ?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别吗 ?请结请结 合历历史原因与现实现实 条件谈谈谈谈 你的理解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 ,性善论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论基础础,仁政论论是其德治思 想的归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 区别别,民本思想进进步性表现现在“民贵贵君轻轻”和对对“天、神、 鬼”观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历史上对统对统 治阶级阶级 治国安邦起 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对今天贯彻贯彻 以德治国的 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 说说是对对古人进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发展无论论是什么时时代, 每一个当权权者都应该应该 善待百姓,因为为只有百姓安,才能 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兴 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 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 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 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 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 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 伦理关系。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 观上对百姓有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