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钢琴名曲鉴赏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33KB
约5页
文档ID:526072908
钢琴名曲鉴赏_第1页
1/5

一、摘要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诗人尊称为乐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 中《悲怆》奏鸣曲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 的一首之一,该奏鸣曲表达了他对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反抗,憧憬了美好理想 和幸福人生全曲三个乐章给人一种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其第 一乐章触键沉,和弦听起来有深度,声部强弱的对比比较明显,弹奏速度比较慢, 带有很悲痛的情感;第二乐章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力度比较弱,速度较 慢,节奏始终保持一致,整个乐章都充满着抒情的气氛;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 曲,节奏也是很快,这一乐章的情绪是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二、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愤、激情三、引言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具有先进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 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 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被大众所接受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当时具有进步意 义的思想跟高尚的感情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结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艺 术手法,用音乐表他非常忠实地,自觉地继承了德国优秀的音乐传统,同时,又 大胆地突破了前人的经验,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作了许多革新与创造,有力的 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悲怆》钢琴奏鸣曲表达了 贝多芬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激情在这个作品出现之前,贝多芬还没有一部作品 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磅礴的气势很多人把《悲怆》钢琴奏鸣曲看成是贝 多芬早期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 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它 结构严达出来谨,感情发展丰富伤感中带有激情,激情中暗透悲伤,至始至 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十分具有欣赏价值1、作者介绍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市, 1827年3月 26逝于维也纳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歌手,他嗜酒 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在贝多芬的童年 里,他的父亲经常喝得大醉,一直想把贝多芬锻炼成为另一个神童莫扎特,对家 人们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他最大的孙子的 音乐才能也能使老人感到极大的欣慰,但是当贝多芬3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 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 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有时老贝多芬在外面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熟睡 的小贝多芬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能结束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实在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 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 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莫扎特曾听过他 的演奏,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 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 1792 年秋他父亲死后, 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并在此拜师磨练成名后的贝多芬听力逐渐衰弱,这是很 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可以说,《悲怆》创作的成功是与其不幸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贝多芬作为以其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贝多芬的作品中, 钢琴奏鸣曲占有重要的地位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 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200 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2、《悲怆》创作背景介绍《悲怆》奏鸣曲作品 13 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 中最通俗的名曲之一,于 1797 年写成。

《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 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 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当时,正是欧洲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贝多芬早就对帝国的封建统制有着强烈的不满情 绪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兴未艾时,他很自然的接受这种进步思想,并成为一 名共和思想的追随者3、《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1)音色 《悲怆》奏鸣曲的触键及音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第一乐章 它是从带有悲怆性格的引子开始的,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 常沉闷,像是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悲壮的慢板引子揭 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这个戏剧性 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主部 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那种感觉,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 感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应该是非常强烈集中轻快的第二乐章是如歌的似的慢 板,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跟第一乐章类似,也是非常 集中轻快的。

2)力度处理 第一乐章整个来说都是非常有力的,第二乐章总的来说是非常舒缓的,弱的,第 三乐章回到快板之后力度也从第二乐章的弱变强3)节奏与速度 第一乐章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因此除引子是慢的演奏外后面的节奏都 应该是非常快速,辉煌的结尾依然要表现出悲怆的叫喊第二乐章它是由朴素 的主题开始的,带有名悠歌风格,这是贝多芬所特有的,这一乐章的慢板然,恬 静,主题几乎都是很朴素的,但在内容上,却注入无比丰富的情绪,所以弹奏速 度是比较慢的除去心情式运动而自然地产生的速度摇曳外,在原则上应该尽量 保持这个基本速度,尤其是慢板乐章中,特别容易因感情的奔泻而使得脚步变乱, 因此引起的速度动摇,一定不能破坏乐曲的大结构第三乐章快板,情绪比较活 泼、乐观,因此速度也是比较欢快的4)情感表达《悲怆》奏鸣曲在弹奏时的情感表达与是很值得回味的:其中第一乐章开头的引 子,弹出极为悲怆的感觉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激动紧张的情绪,从低音区冲向 高音区,猛烈地抗争着,咆哮着,犹如乐曲的主人公:“扼住命运的咽喉”爆发 出愤怒的呼声表现作曲家思想矛盾的激化和不断高涨的革命热情在引子结束 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 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 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 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在这个乐章 里,作曲家心中的郁闷,愤怒和不甘于现状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表现接着, 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 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最后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 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 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第二乐章,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形式为三段体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 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 第三乐章它的主题带有田园风味,情绪比较活泼这一乐章的情绪比较乐观,欢 快贝多芬把这个末乐章写得比较积极向上,不仅是因为他继承了传统的写法, 更主要是因为他的这首乐曲的思想情绪,既有着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着他对未 来抱着赤诚的希望的一面乐章的中部,出现了一小段近似民间舞曲的音调它 表达作者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的乐观情绪最后出现坚定的曲调,表现出斗争的意 志和必胜的信心。

前面第二乐章的主题,如同是悲怆性的凝固体,到了这第三乐 章,我们仿佛又接触到明朗、天真的童心只是这个外表爽朗的回旋曲的性格, 却好象具有少女腼腆的、羞怯的感觉《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 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 激情三个乐章富有逻辑性的发展,出色地反映了贝多芬从早年开始,就以顽强 的精神对待生活,社会带给他的各种不幸和痛苦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勇敢地正视 现实,不停地在斗争中,争取获得自由与幸福五、结论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 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更有贝多芬自己的特征,主题的 对比力度及戏剧性的发展,调性转换的大胆,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呼应,并且充 分发挥新式钢琴在力度,音乐和歌唱性方面的潜力全曲结构严谨,感情发展丰 富伤感中略带激情,激情中暗透悲伤,至始至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 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通过对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的分析和论述, 可以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风格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赏析和 演奏该奏鸣曲六、参考文献表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2. 蔡良玉《外国音乐欣赏丛书》3. 邵义强《古典乐派乐曲赏析》4. 唯民《钢琴演奏之道》、《贝多芬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5.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年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钢琴名曲鉴赏结课论文贝多芬的忧悲——《悲怆》奏鸣曲姓名:李阳院系:理工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 L141学号:14LO206123指导老师:师毅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