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505号台风“海棠”特征分析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6.11KB
约5页
文档ID:208855781
0505号台风“海棠”特征分析_第1页
1/5

0505号台风“海棠”特征分析作者简介:姚圣谈(1964-),男,上海人,预报T程师,从事海洋环境预报T作 ftlifi 56637190 E—mail: yskyjn@126. com姚圣康摘要:通过对0505号“海棠”台风的岛空背景场及云图的分析,揭示了台风“海棠”的特征海棠”台风具吩移速稳定,路径怪异,强度、雨ft强,范M大,破坏力强,两次登陆的特点副高、台湾岛的地形对“海棠”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台风、副高、台湾岛、地形、云阌1引言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于2005年7月12日08吋在关岛东北部600km的海面上生成 (23.2 N,151.8 E),生成后向西南方向行,7月14円14吋发展成台风,并分别于7月18 U下午14时50分和7刀19 U下午17时10分在台湾省宜兰永澳及福建省连汀黄岐两次登陆, 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分别达15级(45m/s)和12级(33m/s), 20日15时移入江西省境内,20 门20吋减弱为热带低压,21门凌晨入湖鹵省后减弱消失海棠”登陆福建连江时,福建省和 浙江省沿海风力啓遍达到12级以上,10级以上大风持续近4 0小时受“海棠”台风的影响, 台湾、福建、浙江、江两、安徽、湖南、河南等宵普降人到暴雨,多处地方电力、交通受阻,水 产养殖遭毁,沿海岸堤受损,发生泥石流、房屋倒塌,经济损失严重。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海棠”台风的资料、日本GMS卫星云图及韩国500hPa高空 图,通过对“海棠”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对应高空背景场的分析,找出其特征产生的原因,以 期对相似台风的预报提供借鉴2 0505号台风“海棠”特征2.1路径怪异、移速稳定、两次登陆“海棠”台风路径(阁1)经历了西南行、西北行、徘徊打转、登陆后西北西行、偏北行、 西北行6个阶段海棠”从12日08时生成后,难本向两南行;15 H 14时起向西北方向行; 18 U 07时至14吋海棠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市近海海血上逆时针方14打转,转了一个逆时针三允形的半圈:先是由西北偏西方向转向西南偏南方向行进,沿着台湾东部海岸线行进到台湾中部 G,突然再往永北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再往两北偏北方转M花莲附近洋妞,14时又转|叫北 纬23. 9度、东经121. 8度,也就是上午07时的位置;14时50分“海棠”在我国台湾省立兰 总尔澳附近沿海登陆登陆后叫西北偏西移动,18円夜里入台湾海峡,19日02时昀偏北方昀 移动,19 |_1 14时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19日下亇17时10分在福建连江黄岐市第二次登陆, 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海棠”台风移速经历了由慢变快,再由快减慢的过程移速基木稳定,平均移速为20km/h 生成时移述为10km/h,始大移速达30km/h狼一次登陆时减至15km/h,访二次登陆时减兮: 10km/ho由上可见,“海棠”台风移速较稳定,路径较为怪异,第一次登陆前的徘徊打转(持续7 小吋)及第二次登陆前的走向偏北(持续12小时),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与其它台风路径相 比,较为特殊,路径怪异是其特点之一2.2强度强、近海减弱“海棠”在12円08时编报为热带风暴,14円14时发展为台风,16 FI 20吋“海棠”强度达 到它的鼎盛期,中心气压910hPa,中心最大风速65m/s; 17日14时,在离台湾岛东部400km 的海囬上,强度开始缓慢减弱,第一次登陆时中心最人风速降至45m/s,第二次登陆时,中心 敁大风速降到33m/s,登陆后的20 U 20时,减弱为热带低压海棠”是近5年来影响台湾强度最强的台风,它在近海减弱,又迕台湾岛登陆,强度大 大减弱,因此在福建连江登陆吋,风力虽然达12级,但并不是在强度最强吋登陆,比起近海增 强的台风来,造成的损失相对小些2.3尺度范围大、雨量强、破坏力大“海棠”生成后,随着其强度的不断加强,范围不断扩大,7级风阁半径从180km发展至 最强时的550km。

受灾面积极大,造成福建、浙江848万人受灾,十儿人死亡(包括失踪);台 湾农业损失32.6亿元,福建、浙江经济损失达80亿元从台湾、禍建一直到浙江东南部,狂 风暴雨横扫沿海地区福建楫东部人部分县市、台湾全岛、浙江全宵出现人到暴雨,有的达到 特大暴雨,福鼎市和温州市出现50年一遇大洪水,水位暴涨6-8米浙江敁大降雨fi为乐清市 的砩失达792袋米,台湾宜兰2日雨量达到1500毫米此次高强度的降雨,致使机场、高速公 路关闭;大片农HI受淹,宵禽和农作物受损;道路出现积水、路段发生塌方;致使山洪暴发、 山体滑坡3环流形势分析卜‘而我们以500hPa高空环流场及卫星云阁的变化来分析“海棠”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原因3.1路径变化原因分析12 U 08时,“海棠”从热带低Ik发展成热带风暴时,500hPa高空为两槽一脊形势,槽分别 位于W湖两部及我国东部沿海,高压脊位于W湖东部,太平洋副高呈带状,副高脊线位于26 N左右,呈东北东-西南西向立于“海棠”西北侧,“海棠”受副高东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向 西南行,移速逐渐加快,强度不断增强15日14时,贝湖尔部脊已移入鄂崔次克海,贝湖西 部槽与我国东部槽合并收缩,海上副高也收缩北抬,脊线位置移至27 N,“海棠”处于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脊南侧,受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的引导,“海棠”开始向西北行,18日08 (图2-a) 吋,海上副高与人陆副尚己合丼,副尚己由带状变为块状,副商脊线呈西北-东南M处于“海棠” 的东北侧,“海棠”东北部分受偏南气流的影响,西北部分受西南气流的影响,再加上台湾岛中 央山脉地形的影响,至使“海棠”台风自身的A力和外力矩时产生不平衡,造成“海棠”在花 莲以东30公里的洋面上徘徊打转。

18日1丨时,随着人陆副高的东夥,“海棠”受人陆副高南 部偏东气流和海上副高函南侧偏南气流的共同引导向西北方向移动,于18闩14时50分在台湾 宜兰尔澳登陆18日20时(阁2-b),受副高大陆部分南部偏尔气流的影响,“海棠”昀偏西方 向移动19日02时副高大陆部分北抬,“海棠”受副高海上部分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向偏北方向 移动19日08吋,人陆副高和海上副髙相连(图2),副髙海上部分收缩变为倒三角状,“海棠” 转受副高南侧永南气流的影响,向丙北移,19 H 17吋10分在福建省连江黄岐第二次登陆登 陆后继续向西北行,仴强度大大减小、移速渐趋缓慢,23闩消失由上可见,副高由带状变成的块状,伲始终较强人,位置较偏南,因此使得“海棠”能在 台湾岛和福建登陆台湾岛山脉地形的影响使“海棠”第一次登陆前在台湾花莲以东30km 的海面上徘徊打转第二次登陆前,分别受副高海上部分的引导,“海棠”向偏北移动a 2005年7月18日08时 b 2005年7月18日20时 c 2005年7月19日08时 图2 500hPa高空形势图3.2强度变化原因分析a b图3 (a) 7月17日20时GMS卫星云图(C) 7月18日15时GMS卫星云图c d(b) 7月18 0 08 W GMS卫星云图 (d) 7月19日17时GMS卫星云阁17 日 20 18 日20 19H20 20 日 20 21 日 20时闾/日:时12 U 08时“海棠”刚编成热带风暴时(18m/s),位于乖直风切变微弱及高空辐散较佳的 环境中,随着其往西南方向移动,进入海温稍高的海面,能量不断聚集,强度不断增强。

14曰 08时,海棠已增强成为强热带风鉍,此时在“海棠”以尔高空热带对流层形成一支小槽,给“海 棠”带来较佳的窈空辐散,使得“海棠”增强速度加快,中心密集云团区的结构加强,台风眼 逐渐在低层形成;7月15日14时,台风“海棠”继续增强,卫星云图上隐约可见台风眼的存 在,中心密集云团区的直径扩大至3 0 0 km, 16 tl 20时,“海棠”强度达最大65m/s (17级以 上),台风眼淸晰可见随卷500 hPa高压脊东移发展,在我国华东高层形成的反气旋率先抑制 了海棠北而的辐散流场,于此M时“海棠”从水温较高海区进入水溫相对低的海而,当热带气 旋从暖海面移到冷海面时,海温会对强度的变化产生影响[1],在内力和外力影响卜\ “海棠”开 始缓慢减弱17 FI 20吋(阁3-a),强度己减弱到60m/s18円08吋(|冬I 3-b),台湾中央山脉 进入到海棠的气流场之A,以致海棠尔北部环流矩时减弱,风暴中心密集云团区的对流亦较先 前松散,“海棠”两北半圆的环流结构已呈现减弱趋势,“海棠”的台风眼也已部份崩溃,内力 和外力的不T•衡导致“海棠”在台湾东部海面徘徊打转,18门14时50分,“海棠”第一次登 陆时(阁3-c),台风中心云系己散幵,强度降至45m/s。

海棠”掠过台湾岛,受陆地摩擦作用 的影响,强度继续减弱,第二次登陆时(阁3-d),台风云带变得很稀疏,强度降至33m/s由此可见,地形、海水温度及台风周围反气旋的强弱对台风强度的变化冇重要作用4 一些物理量场的变化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周赶在0505号“海棠”台风逼近东海前完成了 18号浮标的布放,浮标 位B为27.3 N,122.6 E,距离“海棠”台风路径最近时只有200多公里,比较完整地记录卜 “海棠”登陆前盾的风、浪变化过程平潭海洋站(25.5 N,119.5 E)亦是离“海棠”登陆点 最近的海洋站下血我们以平潭海洋站和18号浮标的风、浪资料来分析“海棠”台风引起的一 些物理量的变化4.1风场变化:图4 平潭站(实线)及18号浮标(虚线)7月17门20吋-22门17吋风速变化图 图4是平潭站7月16日08时-7月20日08时及18号浮标7月17日20时-22日17时风 速变化图,可以看出:风力是逐渐增大的,两站都于18 U 17时左心达到极值,平潭站为27m/s, 18号浮标站为32m/s由于浮标位置在外海,在“海棠”路径的北边,而平潭海洋站在近海, 在“海棠”路径的南边,所以比较明地从图中看出浮标站的风比T潭海洋站大,而且凼于“海 棠”移动路径叫西北方叫,所以浮标站的风比T•潭海洋站晚36个小吋减小到lOm/s。

4.2海浪18号浮标刚开始正常观测时,波高已经有3米多了,18曰05时“海棠”逼近台湾岛永海岸时,18号浮标测得最 大波高为4.6米,“海棠”在台湾岛尔海岸打转和登陆期间 波高也逐渐减小,当19円“海棠”进入台湾海峡后,波高图5 7月17日20时到21日17时18号浮标波浪变化图又渐渐增大,在“海棠”登陆时波高仍冇4.2米,随活便迅速减小,到21 U 05时,波高已经只冇1 米左右了图5)4.3风鉍潮:“海棠”台风登陆时,强度大,范围广,雨量足,至使台湾、福建、浙江沿 海地区潮位增水较人,平潭最商潮位达6.33米,增水26厘米,坎门最高潮位达654厘米,增 水33庳米,瑞安最岛潮位达5.96米,超钤戒潮位36庳米;温州站最萵潮位达6.32米,超膂戒 潮位52厘米;最大增水是三沙海洋站为116厘米5 结论1 “海棠”台风有如下特征:移速稳定,路径怪异,强度、bhf景强,范ra人,二次登陆2 中高纬度经句环流弱,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强,中心位置偏南,脊轴主耍呈东西叫,并J1受西风槽影响副尚东返过后再次西仲,致使“海棠”受副高东南气流引导,西行在台湾岛和福 建二次登陆3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东北-西南向带状,转为西北-尔南向块状,对“海棠”路径的变 化有重要影响。

4台湾岛山脉的附挡使台风云系瞬间不平衡,重新调整的结果就足台风强度的减弱同时陆地摩擦作用消耗“海棠”的能fi,而从高海温海区移动到低海温区,“海棠”得到的能fi乂 开始减弱,这些内外环境条件的综合促使“海棠”强度迅速减弱参考文献:[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