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劝之以学,诱之以禄的评价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60KB
约4页
文档ID:53392642
对劝之以学,诱之以禄的评价_第1页
1/4

对劝之以学,诱之以禄的评价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 是古代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古代的教育制度总是与当时的仕进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提供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与入世相结合,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是古代教育的中心思想,也是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前提下, 从中央到地方以至村社都建立起学校曾出现过“无地而不设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的情况,教育得到普遍发展 在古代教育与仕进相结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就是科举制度文人古时称 “ 儒生 ” 或“ 士人” ,是当今我国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早在汉代就有“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的谚语在古代文人都把读书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古代士人应该从事 “ 劳心者治人 ” 的事业 ———“ 治人” 是上乘大道古代文人有很强的做官意识, 迷恋仕途, 为入仕而读书, 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少年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 就是佐证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大多数求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入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学而优则仕 ” 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同时,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隋朝统一中国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需要有大量的官吏共同掌管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第一步为童试,参加县级考试,通过者称“ 秀才 ” 第二步为乡试,参加省级考试,通过者称 “ 举人” 第三步为殿试, 即中央一级考试, 通过者称 “ 进士” 进士位居前三名的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是科举制的顶端, 是全国性考试中的佼佼者这些进士是成为翰林院翰林的惟一候选人同时,这些精英还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科举制考试使无数士人为之倾注心血及才智———“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助长了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社会风气和 “ 读书做官 ” 思想的流传今天读来仍然不乏其味宋仁宗赵祯有诗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可见当时的文人是如此的看重读书与科举考试教育与科举的结合, 教材规定的死板和缺乏实用性,当然有其局限性,但科举考试终究是以一定的学习和应试成绩为等第依据的,比之过去以门第高低为入仕标准,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科举制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一方面可以为当权的封建统治者招揽一些人才,使一些下层地主和社会知识分子能够参与到政权中来,为封建统治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又成为笼络士子的重要手段,起稳定统治的作用,能扩大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对于广大士子来说,这是取得社会地位和跻进仕官之道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自隋朝以科目取士以来,科举制度便得以确立于中国社会并渐趋完备周密,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结合用人的制度由于古代的教育制度总是与当时的仕进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制定教育文化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提供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学校文化教育制度的发展宋代学校教育制度更为完备,中央仍以太学和国子学为最重要,地方的州、县学也很兴盛由于报考科举的条件放宽,出现了私人讲学的书院,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但所学的内容仅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在当时,是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 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 ” 、“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就反映了文化专制对封建统治的辅助作用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 学对古代的文人具有双重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识的丰富和思想的禁锢禄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最终目的 自隋唐科举诞生以来科举考试录取的众多官员在仕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却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仆在一定程度上,在朝为官成为文人一直的追求,却又在追求的同时失去了自己对当时的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见解,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只是一味的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 使私学应教育的需要得到了发展并受到社会的认可 科举使读书人可以取得搏争功名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由于官学生员有限, 加上报考科举的条件的逐步放宽, 从而使许多自学和私学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跻入仕途,促进了私学教育组织的发展在五代、宋时出现了“书院 “这样的私人教育组织私学虽然不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但所学的内容仍仅局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官学并无多大区别由于开办私学和担任教职的又多是退职的官僚和士大夫,因此,在私学中,儒家伦理纲常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经典及诠释则被指定为法定教材因此之故,私学能够与官学并存,并成为官学必要的补充作为古代教育的一个伴生品,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也通过教育、考试的不断强化,全力维持着封建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教育制度反映在文化上, 则表现为文化专制的不断强化唐代在中央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唐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著作如“ 五经 ” 等,由此统一的教科书成为统治阶级在思想、 文化方面专制的有力工具故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选官,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总的来说, 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对古代文人而言,是他们走向仕途,实现抱负的愿望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与体现。

在贯彻这一教育思想的同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但却禁锢了文人们的思想对封建政府而言, 劝之以学, 诱之以禄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所需人才,利于其统治的稳定与长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