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2.18KB
约7页
文档ID:246770017
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_第1页
1/7

          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医络病理论在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明显优势现就络病理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络病理论 综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1]烧灼或针刺样疼痛,感觉麻木或过敏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典型患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下肢最常见[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代医学主要采取调控血糖、抗氧化、促进微循环、加强神经营养等疗法中医运用络病理论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独特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经验1.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我国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应其临床症状可以归为“消渴”、“脉痹”等病证《内经》中便有消渴可以导致人肢体废萎的记载东汉时期《中藏经》列举了痹病的常见症状,即“又痹病或痛痒、或麻、或急、或缓”等,以上均是消渴日久出现肢体病变的描述2.络病学理论的发展关于络脉的记载古已有之,《灵枢》指出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3]。

络病理论起始于《内经》,临床基础于《伤寒杂病论》,清朝叶天士提出“久病久痛入络”说,形成病机理论及治疗用药[4],络病理论的发展为络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络病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王永炎院士将络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流通、灌注、反注[5];如吴以岭教授对络脉系统进行了归纳总结: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纵横交错,多分布于脏腑之间,渗灌到脏腑周身[6]3.络病学说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联系络病学中的络脉损伤的范畴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络脉是人体纵横交错的信息网,它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弥散于脏腑肢节,起到滋养人体,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可参照吴教授《络病学》中“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发生障碍,使得感应传导信息的调节机能失去失衡,不能把气血津液输布到组织器官[7]由于络脉属于经脉系统的末端,脉道较细,又有交换营养物质和运输废物的功能,故络中气血津液流速缓慢,本就易发生气血瘀滞糖尿病日久,燥热与阴虚并见,阴津亏虚,津血不足,再加上燥热煎灼津血,日久则易生痰浊血瘀,痰浊瘀血停滞于络脉,阻滞气血运行;阴虚日久,伤气伤阳,气虚推动无力则气虚血瘀,气虚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而入,络脉拘急,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筋脉肌肉失养。

久病入络,络脉气血运行不顺畅,经脉肌肉失养,致使不荣则痛,与此同时,也会有不通则痛因此糖尿病日久,肢体远端会呈现麻痹、针刺感甚至疼痛晚期则出现运动神经障碍[8]4.络病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指导《外台秘要》中记载,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气受损,精微输布不利,导致消渴消渴病气阴两虚阶段是本病发病的关键[9]在经脉系统中,络脉属于末端,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把气血津液运输到全身消渴病病久入络终成糖尿病神经病变,络脉受邪,气血津液运行不利,日久则会形成痰浊瘀血,致气血津液不得输布,皮肤肌肉神经等失于濡养而成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论治,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如叶天士对于络病的治疗以辛药为主,常见的络病治法包括辛润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剔通络等[10]后世医家对叶天士的理论不断继承发展,如依据辛润通络法创制的芪归糖痛宁颗粒可有效改善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11],其综合疗效确切虫类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力量迅猛,本病多瘀多滞,故在治疗本病中虫类药的应用也十分重要,东汉张仲景就开始用虫类药治疗络病,如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方中应用了动物药,特别是虫类活血化瘀通络药[6]叶天士对于虫类药物通络作用尤为重视,他认为“久则邪已混处其间……当以虫蚁疏泄”并提出虫蚁搜剔通络法。

虫类药具有搜剔络中瘀血,推陈致新之功[13]至今,虫类药物依旧被广泛运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5. 总结络脉运行营卫气血,是人体精微物质运行输布的枢纽脉络瘀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会导致肢体筋络失于濡养,产生病变糖尿病属慢性病,尚无法治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久病,燥热内生,煎灼津血,日久成痰成瘀,痹阻脉络,以致络脉出现了瘀滞与失养的状态,则变生神经病变依据络病理论,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指导思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多可以取得明显疗效参考文献:[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J].北京.科技与出版,2017(12):2405.[3]魏聪,贾振华,常丽萍.中医络病学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22):1971-1975.[4]吴以岭. 络病学概要[J]. 疑难病杂志,2004(01):37-39.[5]仝小林.糖络杂病论[M].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0.[6]吴以岭.络病学[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1-22.[7]田静峰,刘红旭.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1,30(06):405-406[8]方朝晖,吴以岭,赵进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J].中医杂志,2017,58(07):625-630.[9]高慧娟,王亚菲,冯兴中.冯兴中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8,37(11):1024-1026.[10]姚鹏宇,亓燕,程广清,刘伟,张国凯. 承前启后,阐微抉奥——浅述叶天士“络病理论体系”的内涵及意义[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20:5.[11]赵媛媛,方朝晖. 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7:1. [12]方朝晖,赵进东.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02):126-128.[13]田永林,龚婕宁.叶天士应用虫类药经验探析[J].新中医,2019,51(10):317-319.[[[[[[[[[[[[[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