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阳照在桑干河》的接受史研究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9KB
约3页
文档ID:163314643
《太阳照在桑干河》的接受史研究_第1页
1/3

《太阳照在桑干河》的接受史研究摘 要: 关键词: 一、“一鸣惊人,蜚声国际” —— 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 (一)接受过程 1、一炮走红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反映土改现实的鸿篇巨制,一经出炉,便得到了高度的赞扬著名文艺理论家陈涌竭力称颂它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惊叹它“简直是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所想象不到的并且把它当作反对“公式化”作品的范例[i]中国文学人物向来有“脸谱化”、“样板化”的传统,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抛却了那种“公式化”,写出了真实的人物,因而得到了高度赞扬 2、享誉国际   在国际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掀起了国外丁玲研究的高潮在此前后,这部长篇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进步翻译家的注意,先后被译成德、日、波、捷、匈、罗、朝、丹麦、巴西、英等各种文字与此同时,国外研究者撰写了多篇论文,对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发表了颇为精当的评论 (二)接受特征——政治主导,文学随后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人们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接受中,政治意识占了主导的地位,他们称赞的主体还是由于《太阳照在桑干河》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时代的真实,反映了革命的真实,因此在接受过程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社会功用,虽然其中也不乏对其文学成就本身的称赞,但文学艺术的成分却是退居其次了。

二、“梦断香消,痛二十载” ——50年代末70年代末 (一)接受过程 1、罪不可赦   50年代末,随着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丁玲跌入了政治生涯的低谷,她的作品也随之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甚至成了她政治罪名的证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王燎熒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中,对它的高度评价进行了全盘否定并戏谑的称它是“坏作家的好作品”,进而又说坏作家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可见,在政治错误发展到极端时,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落入政治的漩涡 2、辉煌依然   与此相反,“1972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俄文版第三版第8卷)、1978年出版的苏联《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俄文版第9卷)、1975年美国出版的《二十世纪世纪文学百科全书》,都列有丁玲的辞条作品的伟大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主导意识形态说了算,而是要有广大的接受读者去给它定论,是非功过自有公断 (二)接受特征——对文学与政治的一概抹杀   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政治的高压政策,使得知识分子被迫沉默,因此这一阶段的接受特征表现为对《太阳照在桑干河》这部作品的一概抹杀,某些在政治上占主导的人的话语权得到了“正统”的认定,在那个“批判成风”的特殊时期,这部作品也随着作者本人的沉浮而沉默了。

在那个知识分子“失语”的时代,作品只能沦为作者政治罪名的根据 三、“重见天日,褒奖连连” —— 80代初到90年代初 (一)接受过程 1、杨桂欣对它的评价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丁玲被平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得以重见天日,对它的评论文章也多了起来杨桂欣在他的《丁玲评传》中指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了农民觉醒的伟大历程歌颂作者摄取农村社会的缩影,寻求土改的正确途径并说明小说写出了浓郁的时代氛围和生动的农民翻心历程可见,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文化环境也日渐好转,伟大的作品也得以重新获得应有的评价 2、国内外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许多重要的作家及作品都得到了平反,伟大的作品又重新发出其耀眼的光芒,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重新被人们认识,重新得到公正的评价,知识分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二)接受特征——重本身艺术,兼顾其他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众多对《太阳照在桑干河》的评价随着丁玲的复出而蔚然成风此阶段的接受特征表现为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本身,兼顾其他特点在经过“文革”的剧痛之后,一个“平反的时代”里,使得人们敢于言说自己的真实观点,人们重新认识到《太阳照在桑干河》的巨大艺术价值。

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艺术本身的重视 四、“选家沉默,褒贬参半” —— 90年代初至今 (一)接受过程 1、淡出众多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进入新时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却渐渐淡出了众多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例如,钱虹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骆寒超、王嘉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严家严、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朱文华、许道明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书目中都未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现在,许多评论家仍然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可见,文中对小说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的高度现实性与人物的典型性是得到众多评论家们的认可的但是,对这部小说的反面声音也是不小的有学者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失去创作个性的产物南京师范大学胡明贵在《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消长》一文中指出,丁玲由最初的反应资产阶级女性意识的文章登上文坛,到她一步步的与政治走近,她的政治意识最终战胜了女性意识,而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表他认为这是从张扬个性到个性泯灭的经过 2、国外对其研究的缺失   在国外,人们更关注对丁玲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的研究,而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研究译成中文的篇目甚少。

人们更加关注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对女性心理的那种深刻描述 (二)接受特征——文学与政治的双重抗衡   90年代初至今,人们对《太阳照在桑干河》这部作品的褒贬不一这一阶段的接受特征表现为对这部作品在文学成就与政治功用的双重制衡,王蒙等“伤痕作家”曾对其价值进行否定,严家炎等著名学者也曾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进入新时期,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丁玲作为一个革命作家被重新提起,其作品也就相应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2010年1月到3月,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湖南常德市人民政府、中国青年报主办的首届“丁玲青少年文学奖”作品征集活动在全国开展开来,可见由于政治与教育的原因,人们对这部作为丁玲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也必然得到人们的关注其文学成就值得我们学习,而由作者本人的革命身份,它的政治功用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结论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接受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出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而作为政治大环境中的知识分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烙下了时代的踪迹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而有些经典是亘古不变的,或者是虽世殊世异,但却经历了特有的升华过程。

时代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认知与接收标准,因此,对这部作品的不同接收特征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面对网络文学和其它文化的冲击,重建阅读习惯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时净化我们心灵的一种必要方式在个体本位的时代中,我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也应该把眼光放开,多关注我们的社会,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大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人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迁,通过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接受史研究,我们正可以对历史对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人民文学, 1950.2(5). 【2】陈漱渝.观察丁玲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288. 【3】孙瑞珍 王中忱.丁玲研究在国外.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9. 【4】宋建元.丁玲评传.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3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