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课件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8MB
约89页
文档ID:144949580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1页
1/89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一)全面学习西学 (二)改革科举制度 (三)建立近代学制 (四)倡导女子教育,(一)全面学习西学,马建忠认为,西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应当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层次 郑观应将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陈炽批评洋务教育“弃其精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马建忠,(二)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与导入;再加科举取士只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不利于科技教育的发展 王韬:“时文不废,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真才 郑观应:建议“选材于学校” ,或者另立一科,“挂牌招考西学”王韬,(三)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郑观应是最早勾画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思想家,他认为传统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工商业人才 第一,他仿照西方学制提出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州县设小学,府及省会设中学,京师设大学” 第二,他首次建议改书院为学堂郑观应,(四)倡导女子教育,陈虬: 提出中国应当依照西方“设女学以拔取其材,分等录用”的主张,并认为占人半数的妇女不读书,是“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 郑观应:还专门撰写了盛世危言女教,讨论女子教育的相关问题。

陈虬,,,,二、维新教育实践,(一)兴办学堂 万木草堂(1890-1898) 时务学堂(1897-1898) 通艺学堂(1897-1898) 经正女学(1898-1900) (二)建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圣学会、务农会等 (三)设报馆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蒙学报时务学堂教师合影,万木草堂,1890年康有为开始在广州讲学授徒,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等,1893年冬,选定仰高祠为正式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学生达100余人 教学内容包含了各类西学,包括政治学、群学等,成为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梁启超即是典型代表湖南时务学堂,1897年,维新运动趋向高潮,湖南一些倾向维新的官员在谭嗣同的推动下,创办时务学堂于长沙,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梁启超在教学中着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民权学说,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 1895年11-12月间,成立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分别作为的机关报,南北呼应,形成甲午战争后维新宣传活动的第一高潮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广西的圣学会和广仁报,湖南的南学会和湘报等等,三、维新教育改革,(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举制度 (三)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

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孙家鼐,,,,,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获准,11月开学),京师大学堂,特点: 京师大学堂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均归其管辖; 明定大学(仕学院)、中学、小学三级制;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宗旨; 明定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内容;注重仪器设备 意义: 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学制出台的前奏; 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1897 年12 月16 日, 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 为废八股和科举打开了突破口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第一次提出废八股的要求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新学的核心是西学, 同时包含了属于封建思想体系的经世致用之学。

7 月5 日, 光绪帝发布上谕, 责成“有能独力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炮厂者, 给予特赏”第二节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生平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康有为出生于“名门望族”,自6岁始学四书,直到22岁之前,基本接受中国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中学基础 由于广东是满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所设立的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 义侵略和接受西学最早的地区,这使他的思想较早地接受了西学的影响与熏陶 ,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点康有为是从22岁开始接触西学的 1879年康有为出游香港、上海等地,看到“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自此以后,康有为开始接触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对西学优越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同 时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乃至于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最后走上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要求变法革新的呼 声越发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康有为积极主张 变法革新1888年他改变中国现状的思想变成了维新行动,这一年的12月份, 他写了5千字的上光绪皇帝书,提出学习西方,改变成法,挽救危局的变法革 新主张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向清政府正式提出改革建议2.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 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 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 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 ,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3、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 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 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 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生平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家庭,自幼攻读儒家经典,18岁开始接触西学,并拜康有为为师,就读于万木草堂,深得康有为的赏识,曾经帮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深受康有为的影响。

1895年进京参加会试,随康 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积极介绍西学,推进维新变法 运动1898年积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受命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竭力倡导教育改革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与康有为逃亡日本以后与康 有为一起沦为保皇派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尊孔复古,积极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 1920年以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作过北京图书馆馆长梁启超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其教育著作即收录在此书 2、论教育作用和任务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出发,对教育作用高度重视 他认为国家的强弱是以教育为转移的,变法维新靠教育来实现他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是“教之未善”,是“民智未开” 他说:“今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因此,他把兴 学校,办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盛衰的头等大事来看,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梁启超把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教育身上,若从发展资本主义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看,却未免本末倒置关于教育目的,梁启超在学校总论里做了明确地阐发。

他主张教育必须培养新国民,即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 他所说的新民与旧时代的人迥然不同,这种新民的精神是进取的,思想是自由的,行动是自立的,团体生活是有组织的,是重公德的,是爱国家的,是有毅力尽义务的,是勇敢尚武的 国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该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所以说梁启超所强调的新民,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精神、品格、能力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人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开民智”;育“新民”)3.教育改革主张 (1)改革科举,兴办教育梁启超认为兴学校是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但现行的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兴学校”的一大障碍 他说,八股取士造成官不能治国, 农不会种田,工不知生产,兵不能御敌,妇女不能理家的局面外强交逼,割 地赔款,“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因此他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向光绪皇帝建议:“将下科乡会 试,及此后岁科制,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以御外侮在 论科举中,梁启超提出了改革科举制的具体方案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取 代科举制度. 梁启超把变科举、兴学校作为开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提倡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并力图使各级教育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使整个教育系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论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梁启超在论幼学里明确提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主张 他提倡为孩子创办新式学校,在这新式学校里,教育内容要丰富多采,教育方法要适 合儿童年龄特征,他建议编辑一套蒙学书籍,同时,他亲自为儿童拟订了一个 教学程序表梁启超从“男女平权”的立场出发,积极提倡兴办女学 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女学一文,阐发了发展女子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女子教育的落后是导致中国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以美国、日本为例,说明女子不仅可以受教育,而且可以与男子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他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世界公理因此,他极力主张废缠足,提倡妇女解放 1898年,梁启超在上海积极参与了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提倡女学的教育家,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