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6MB
约18页
文档ID:34355272
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_第1页
1/18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课程论文课 程 名 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论 文 题 目 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 学 生 姓 名 罗长明 学 生 学 号 131312029 指 导 老 师 李铌 龙卿富老师 2013 年 12 月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摘 要】 本文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简介,并详细阐述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的原理、理论发展、主要贡献与理论不足并利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北京商业中心演变和亚运村图书大厦选址三个案例对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提出在实践应用中改进中心地理论的方向与建议关键词】 中心地理论 等级规模分布 实践应用 改进建议一、 关于理论1.1 理论由来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1933 年和 1940 年提出的, 50 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人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 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1.2 理论简介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中心地(Central Place) ,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1.3 理论特点中心地等级规模分布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详细描述的,是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性的中心课题是研究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其特点表现为:1)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2)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3)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4)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5)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一定等级的中心地只向同等级别和低层次级别的地方供应货物1.4 理论四因素1)假设条件中心地均质分布在平原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同,统一的交通系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服务半径是相同半径的圆形区 2)市场区形状的决定由于竞争存在, 中心地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服务区出现重叠, 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于是每个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 6 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 (如图 1)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所有的中心地都能按其提供货物和服务等级的高低有序地排列成一个等级体系,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规模等级体系 (如图 2,图 3) 4)城市规模影响力 K 值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会对数个下一等级的中心地产生影响,这个影响量用 K 值描述K=3;K=4 ;K=71.5 理论发展1.5.1 六边形网络1)基本前提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2)均衡模式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 服务范围是相同半径的圆形区每三个相邻 B 级中心地之间有一个空白区,得不到这 3 个中心地任何一个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因此,在这个空白区的中心会产生 1 个次一级 K 级的中心地,以满足居民消费.而每 3 个 K 级中心地之间又出现空白,会出现次一级中心地 A 级依此类推中心地可以分为许多等级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现重叠,根据到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 6 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如图 4,图 5) 1.5.2 理论模型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 K 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1)市场原则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 K=3 的系统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 3 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 3 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 3 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 9 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 K=3 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 , 6,18 ,… 市场区 的等级序列为 1,3,9, 27,81,… 。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 6 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 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如图 6,图 7) 2)交通原则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 B 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像 K=3 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和 K=3 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 6 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 6 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 包括 4 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 K=4 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4 ,16 ,64,… 。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 4 倍的速度递增与 K=3 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 K=4 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如图 8,图 9) 3)行政原则在 K=3 和 K=4 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 K=7 的系统在 K=7 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 6 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 7 倍(最高等级除外) ,即: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l,7 , 49,343,… 在 K=7 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如图 10)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适用范围.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和市场区域构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给情况,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交通原则适合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大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过境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行政原则的作用也比较强此外,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 先锋性 ”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 级城市 1 个,B级城市 2 个,C 级城市 6 至 12 个,D 级城市42 至 54 个, E 级城市 118 个。

(如图 11) 1.6 理论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