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目 录录绪论………………………………………………………………………………………1 一 标题、摘要 、关键字…………………………………………………………………2 二 桑植民歌的起源及发展……………………………………………………………… 2 三 桑植民歌的语言特色………………………………………………………………… 4 (一) 从语音角度研究桑植民歌…………………………………………………… 4 1 桑植民歌中的“儿化音” ………………………………………………… 42 桑植民歌中的衬词艺术………………………………………………………5 3 桑植民歌中的押韵艺术………………………………………………………7 4 桑植本土方言中的卷舌音“zh、ch、sh、r” ………………………… 8 (二) 从词汇角度研究桑植民歌…………………………………………………… 9 1 桑植本土方言词汇在民歌中的运用……………………………………… 9 2 桑植民歌中的重叠式、附加式合成词…………………………………… 9 3 桑植民歌歌词的口语色彩………………………………………………… 9 (三) 从语法角度研究桑植民歌……………………………………………………10 1 从语法修辞角度研究桑植民歌…………………………………………… 10 2 从语法句式方面研究桑植民歌…………………………………………… 14 参考文献……………………………………………………………………………… 15 1桑植民歌的语言特色研究摘 要被誉为“金色的旋律”的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座瑰宝。
2005 年 10,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 年 5 月被文化部列 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吸 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在分析桑植民歌的起源、发展及 通过语言学方法粗浅地研究其民歌特色关键词】: 语言学 桑植民歌 起源 发展 语言特色 语音 词汇 语法Abstract“The Golden Melody“ ,known as SangZhi folk song, is a treasure of Hunan ethnic culture, which,in Oct.2005, was named as “ten national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n Hunan province“ and was listed as “the first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masterpiece“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May 2006.Its unique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glamour attracted numerous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study them.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angZhi folk song. Meanwhile, its features will be superficially studied through the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Key words】:23绪论近年来,国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上了日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智慧、知识、精神和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民歌也由此而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话题2006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就名列其中桑植民歌以它优美动听的旋律、贴切诙谐的歌词、丰富多变的曲调以及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等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和震撼着人们,吸引了来自英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前来学习、研究随着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增强,各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层出不穷,桑植民歌亦是如此当然,研究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有研究桑植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如 2010 年 7 月 11 日,为了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湖南师大教科院成立的以“桑植民歌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小分队抵达桑植县此次研究结果表明: 近几年,由于国家提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各个地方的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因此也就加强了其宣传力度,桑植民歌也就是在这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桑植民歌终以艺术的形式登上了国际大舞台,由桑植面向了世界。
同时,也使得民歌着这种大“俗”艺术和人们向来尊崇的大“雅”艺术达到了同等的高度还有从艺术特色方面研究桑植民歌的,如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系的唐莉敏就深入研究探讨了桑植民歌的衬词衬腔艺术;也有从修辞角度进行研究的,如王爱晖和唐莉敏的《试析比喻在桑植民歌歌词中的运用》 ,还有唐莉敏在湖南师大的硕士论文《桑植民歌歌词修辞研究》 但这些一般都单从修辞角度或者分别从语音、词汇等方面来研究桑植民歌,而鲜有人把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对桑植民歌的艺术特色了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同时,语言学也是本人乐于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且以桑植民歌的歌词艺术为切入点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4正文:被誉为“金色的旋律”的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座瑰宝2005年 10 月,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2006 年 5 月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在分析桑植民歌的起源、发展及通过语言学方法粗浅地研究其民歌特色。
一、起源及发展一、起源及发展桑植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这里依山傍水,聚居了汉族、土家族、白族等十七个民族的民众是十大元帅之一贺龙的故乡,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同时也是大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其境内高山连绵、溪流纵横,有国家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源头在这块贫瘠但却美丽的土地上,桑植民歌汲取其丰厚的营养,茁壮成长并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桑植民歌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得好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 2004年春节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厅以一首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轰动了全世界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并丰其羽翼,吸取前人的精华,重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佳曲那么,已有五千年历史的桑植民歌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吸引无数众多今人的眼球的呢?首先,追溯其历史桑植古称充县,隶属西楚荆州,相传很早以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这座山高水美之地,走出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一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古代濮人在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以歌曲表达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情感、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屈原的《九歌》就有记载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桑植民歌起初是口耳相传,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创制文字,能歌善舞的桑植先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口头文学的方式繁衍着本民族的文化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的先民长期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激越感人的劳动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代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们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她们是桑植各民族先民表达喜怒哀乐,流露情感心声的艺术结晶那么,当时人们创造这种瑰丽文化有何意义?是何初衷呢?桑植民歌实质上是一种叙事方式,只是与一定的曲调相结合,令其通俗中更有韵5味意趣其内容反映了桑植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民族、宗教、军事等关于男欢女爱的曲目也占了很重的比例,如《棒棒儿捶在岩板上》 、 《约你二会来》 、 《小郎相亲》等每每丧娶婚嫁、佳节迎庆,人们身着盛装,汇聚一起,吹打传唱有的民歌随着年代的不同便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 《马桑树儿搭灯台》 “(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与耶姐带哟,郎去当兵姐耶在家哟,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耶别处栽哟。
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与耶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年年等哟,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不到锁耶不开哟”在战争年代,它是一首保家卫国的男女恋歌,在和平年代,又是一翻忠贞爱情的表白相传,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便始终相伴战士们的征程长征时期,这首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二、桑植民歌的语言特色二、桑植民歌的语言特色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是桑植民歌的一大特色正是这些通俗而又亲切的语言,才获得桑植人民的垂青其具体分析如下:㈠桑植民歌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桑植民歌属于本土方言音乐,其民歌声调与方言声调的完美结合,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的特点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桑植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根据其内部差异,西南官话又可分为四片,即常澧片、吉永片、怀靖片、湘南片桑植方言则属于吉永片该片方言区中,也并非完全相同,桑植方言的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民歌《桑植是个好地方》中的一句“地是刮金板啦” , “地、板”,读不送气清音还有一首当中的“大路不走草成窝,胸膛不挺背要驼” ,其“膛、驼”则读送气清音。
1、桑植民歌中的“儿化音”儿化音也是桑植民歌的一大特色桑植本土方言里也带有大量儿化,尤其是在称呼和名词后面加“el”的现象如人们称呼年轻女子都叫“妹儿” ,将年轻男子称作“后生儿” 诸如此类的儿化在桑植民歌中大量出现,使其与桑植本土方言达到完美和谐地统一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 ,儿化当中的“儿”既非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一个音素,而只是一个形容性符号[见上册,P208]如“妹儿” ,即在念到“妹” (meir)这个字音的末尾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6的音色通常经过“儿化”的字词不论之前是什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