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歌女风雨儿女 (黑白电影)的插曲剧情介绍辛白华是个诗人,他有一个极其要好的朋友是大学生梁质甫,两人都是东北人 “九· 一八”爆发以后,他们两人从家乡出来,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但他们一直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辛白华和梁质甫的二楼住着生活十分贫苦的少女阿凤和她的母亲,辛白华和梁质甫非常同情她们母女,并且时常帮助她们后来,梁质甫因和革命者有关系,被捕入狱而辛白华却和富孀施夫人堕入了情网刚刚离婚的少妇施夫人对辛白华很有好感,白华也深受施夫人吸引阿凤的母亲去世了,白华很同情她就把阿凤送到学校读书无依无靠的阿凤到了歌舞班,经常去各地演出梁质甫被释放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革命,英勇抗敌白华躲到了施夫人家,被施夫人带到青岛游玩阿凤所在的歌舞团到青岛演出,遇见了辛白华看了阿凤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开爱情的束缚,那股热情又冷却了下去最后,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牺牲了,辛白华得知这一消息,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享乐的生活,走上了抗敌的最前线 这是电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第二部,故事由田汉编写,田汉被捕后,由夏衍编为摄制台本。
虽在当时国民党和租界当局有不准拍摄抗日影片的明令,但影片还是有明确的抗日主题,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影片编剧壮怀激烈,然思想主题稍嫌外露;许幸之初执导筒,技艺相对稚拙;袁牧之有千面人之称,但台词却有话剧痕迹影片主旨显然不在儿女情感,而在时代风云尤其是它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让当年的电影观众热血沸腾,吹响了抗战时代的进军号角,从此响彻云霄,成为广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聂耳聂耳(1912-1935)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 、《大路歌》 、 《码头工人》 、 《新女性》 、 《毕业歌》 、 《飞花歌》 、 《铁蹄下的歌女》 、 《卖报歌》 、 《梅娘曲》等。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榜样铁蹄下的歌女(背景介绍)影 片 描 写 一 位 从 东 北 农 村 流 落 到 上 海 的 贫 苦 少 女 , 得 到 了 一 些 进 步 青 年 的 帮 助 , 进 学 校 读 书 , 后 来 因 帮助 她 的 进 步 青 年 , 有 的 被 捕 , 有 的 被 迫 出 走 , 她 失 学 了 , 孤 苦 一 人 , 被 迫 进 入 一 个 歌 舞 班 , 到 处 跑 码 头演 出 , 靠 卖 艺 为 生 这 首 歌 正 是 她 在 卖 艺 时 演 唱 的 , 情 绪 深 沉 而 悲 痛 , 但 却 哀 而 不 伤 , 怨 中 有 怒 , 富 有内 在 的 、 戏 剧 性 的 、 鼓 舞 人 们 起 来 斗 争 的 力 量 聂 耳 以 深 厚 的 无 产 阶 级 感 情 , 为 一 个 被 社 会 所 损 害 被 人们 贱 视 的 歌 女 , 发 出 了 沉 重 的 控 诉 他 深 刻 地 揭 示 了 这 个 歌 女 内 心 所 蕴 藏 的 崇 高 的 爱 国 热 情 。
这 首 歌 成功 地 塑 造 一 个 在 中 国 三 十 年 代 三 座 大 山 压 迫 下 , 受 尽 生 活 锁 折 磨 而 又 善 良 的 中 国 妇 女 的 典 型 形 象 歌 词我 们 到 处 卖 唱 , 我 们 到 处 献 舞 , 谁 不 知 道 国 家 将 亡 , 为 什 么 被 人 当 作 商 女 ? 为 了 饥 寒 交 迫 , 我 们 到 处 哀歌 , 尝 尽 了 人 生 的 滋 味 , 舞 女 是 永 远 的 漂 流 谁 甘 心 做 人 的 奴 隶 , 谁 愿 意 让 乡 土 沦 丧 ? 可 怜 是 铁 蹄 下 的歌 女 , 被 鞭 挞 得 遍 体 鳞 伤 简 介《 思 乡 曲 》 是 马 思 聪 ( 1912-1987) 于 1937 年 所 写 《 内 蒙 组 曲 》 ( 又 名《 绥 远 组 曲 》 ) 中 的 第 二 首 ( 《 塞 外 舞 曲 》 是 另 一 首 , 但 《 思 乡 曲 》 是 他的 代 表 作 ) , 主 题 音 乐 来 自 内 蒙 民 歌 《 城 墙 上 跑 马 》 马 思 聪 是 我 国 著 名小 提 琴 演 奏 家 、 作 曲 家 和 音 乐 教 育 家 , 早 年 留 学 法 国 , 1931 年 回 国 后 主要 从 事 音 乐 教 育 工 作 , 解 放 后 曾 担 任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首 任 院 长 , 1967 年 在“文 革 ”中 被 迫 出 走 美 国 , 1987 年 在 美 国 费 城 逝 世 。
创 作 背 景《 思 乡 曲 》 作 于 72 年 前 的 1937 年 当 年 , 日 寇 的 铁 蹄 蹂 躏 了 满 蒙华 北 大 地 , 东 三 省 的 学 生 唱 着 “我 的 家 在 东 北 松 花 江 上 ”流 亡 关 内 马 思聪 行 脚 北 国 之 后 折 回 广 州 , 从 一 首 绥 远 民 歌 中 引 发 灵 感 , 谱 下 了 这 首《 思 乡 曲 》 , 拨 动 了 多 少 为 抗 日 救 亡 而 奋 战 的 中 华 儿 女 的 心 弦 , 并 且 一 直流 传 下 来 , 引 发 了 一 代 代 爱 国 爱 乡 的 炎 黄 子 孙 的 共 鸣 , 成 为 了 中 国 现 代民 族 音 乐 不 朽 的 经 典 《 思 乡 曲 》 曾 为 中 央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对 台 湾 和 海 外侨 胞 广 播 的 开 始 曲 , 但 是 在 文 革 期 间 , >被 停 播 , 改 为 > 此 举 使 得 马 思 聪 在 文 革 受 批 斗 期 间 内 的 唯 一 对 "中 央 "的 希 望 破 灭 曲 子 赏 析《 思 乡 曲 》 衷 情 于 一 场 作 曲 家 所 熟 悉 的 内 蒙 沃 土 。
原 是 “马 思 聪1937 年 所 作 《 绥 远 组 曲 》 ( 现 称 《 内 蒙 组 曲 》 ) 中 的 第 二 首 慢 板 , 以 如歌 似 诉 的 旋 律 表 现 出 远 离 家 乡 的 人 们 对 故 乡 所 怀 的 思 念 之 情 乐 曲 的 主 题直 接 采 用 内 蒙 民 歌 《 城 墙 上 跑 马 》 的 旋 律 , 由 四 个 短 小 、 均 等 的 乐 句 组成 , 每 一 乐 句 都 呈 波 浪 型 线 条 而 递 次 下 降 , 加 之 商 调 式 柔 和 的 色 彩 , 使 旋律 具 有 怀 念 和 忧 伤 的 情 调 乐 曲 在 使 用 传 统 的 再 现 三 部 曲 式 的 同 时 , 运 用了 民 间 创 作 中 最 常 用 的 变 奏 手 法 , 体 现 出 具 有 三 部 曲 式 与 变 奏 曲 式 混 合 的结 构 原 则 乐 曲 中 的 三 次 变 奏 , 一 方 面 不 断 赋 于 主 题 新 的 形 象 , 另 一 方 面又 情 感 递 次 高 涨 的 作 用 第 一 、 二 变 奏 , 分 别 从 调 式 、 节 奏 和 音 域 等 方 面揭 示 了 主 题 所 含 的 因 素 。
第 三 变 奏 是 乐 曲 的 高 潮 , 除 了 将 原 商 调 式 的 主 题改 变 为 宫 调 式 以 外 , 在 内 部 结 构 、 旋 律 密 度 、 调 性 、 速 度 等 方 面 都 进 行 了较 大 的 变 化 , 使 音 乐 具 有 活 泼 明 朗 的 气 息 主 题 的 再 使 用 了 音 区 的 调 动 ,明 亮 的 高 音 区 , 既 表 现 出 小 提 琴 的 丰 富 音 色 , 又 使 情 感 的 表 达 更 加 细 腻 最 后 , 乐 曲 以 简 短 的 结 尾 结 束 使 人 回 味 无 穷 的 是 , 乐 曲 最 后 落 在 羽 调 式的 属 和 弦 上 造 成 期 待 感 , 使 思 念 之 情 久 久 回 荡 着 ······管 弦 乐 队 就 是 以 管 弦 乐 器 为 主 的 乐 队 你 知 道 它 是 由 哪 几 类 乐 器 组 成 的 吗 ?管弦乐队是由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型器乐合奏乐队由于演奏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以及演出场地、功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大型管弦乐队称“交响乐队”;而演奏室内乐作品、乐队编制较小的称“室内管弦乐队” 等。
首批为管弦乐队写作的作曲家是海顿和莫扎特现代管弦乐队的真正缔造者是贝多芬,此后,乐队的发展,总是保持着古典乐派时期管弦乐队的基本骨架,仅在局部有的扩充和变化现代交响乐队编制约 80—100 人,为庆典活动等特殊需要,可临时大为 400—500 至 1000 人乐 队 组 成近代大型管弦乐队通常由 4 组乐器组成它们是:弦乐、木管、铜管和打 击 乐 器 每组各包括若干件乐器,具体如下: 弦 乐 器小提琴,中 提 琴 ,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 木 管 乐 器短笛,长笛,双 簧 管 ,英国管,单 簧 管 ,低音单簧管,大管,低音大管 铜 管 乐 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低音大号 打 击 乐 器定 音 鼓 , 大 鼓 , 小 鼓 , 钹 锣 , 三 角 铁 除 上 述 乐 器 外 , 作 曲 家 可 按 作 品 需 要 减 少 或 增 加 乐 器 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吕 其 明 (1930.5——) 中 国 最 杰 出 的 交 响 乐 作 曲 家 , 著 名 电 影 音 乐 作 曲 家 。
以 其 管 弦 乐 序 曲 《 红 旗 颂 》 、交 响 叙 事 诗 《 白 求 恩 》 等 一 批 大 气 磅 礴 的 交 响 乐 杰 作 , 开 一 代 先 河 , 奠 定 了 他 在 中 国 音 乐 史 上 不 可 撼 动的 地 位 红 旗 颂 是 由 中 国 大 陆 作 曲 家 吕 其 明 创 作 的 交 响 诗 该 作 品 于 1965 年 创 作 并 首 演 成 功 红 旗 颂 以 红 旗 为 主 题 , 描 绘 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时 第 一 面 五 星 红 旗升 起 的 情 景 . 同 样 , 它 以 宏 伟 庄 严 的 歌 唱 性 的 旋 律 , 表 现 了 中 国 人 民 在 红 旗 的 指 引 下 , 英 勇 顽强 , 奋 发 向 上 的 革 命 气 概 , 热 烈 讴 歌 了 伟 大 祖 国 蒸 蒸 日 上 的 繁 荣 景 象 该 乐 曲 融 入 了 国 歌 、 东 方 红 、 和 国 际 歌 的 旋 律 这 是 一 首 赞 美 革 命 红 旗 的 颂 歌 乐 曲 开 始 , 小 号 奏 出 以 国 歌 为 素 材 的 引 子 , 紧 接 着 , 弦 乐奏 出 舒 展 、 优 美 的 颂 歌 主 题 , 描 写 一 九 四 九 年 十 月 一 日 , 天 安 门 广 场 升 起 了 第 一 面 五 星 红 旗——新 中 国 诞 生 了 ! 人 们 仰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