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 籍 • 中国古代的文字 • 中国古代的书籍一、中国古代的文字汉字的起源 (1)六书 (2)甲骨文 (3)金文 (4)籀文,石鼓文 (5)蝌蚪文、鸟虫书 (6)篆书 (7)隶书 (8)草书 (9)楷书、行书 (10)宋体、仿宋体 一、中国古代的文字汉字的起源 关于中国古代文字的的产生,古书上有“仓颉作书 ”的传说作书”就是创造文字《荀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献中都有这方面的 记载以《说文解字·叙》记载较细:“黄帝之史仓颉( 也作苍吉),见鸟兽蹄XIAO(辶加亢)之迹,知分理 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周易·系辞下》也说:“上 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是写,“契” 是刻。
这说明文字是古人继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图形 记事之后创造出的一种更先进的记事工具文字从产生 的那一天起就具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但是仓颉也好, 圣人也好都已无法考知他们的具体生活时代和造字情况 所以,目前也无法确定汉字到底产生于何时 一个比较合乎情理的说法是,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成果,非一人一时一 地所造在汉字产生之后 ,又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演变 ,才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音、形、义相结合以方块字为特 征的汉字基本格局伴随着汉字的出现,又逐渐形成了以 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体系,性质,文字形、音、 义的关系以及其它与文字有关的总是的专门学问,我们称 之为文字学古人习惯上称它为“小学”这是因为古人 八岁入小学,首先要学文字因而以小学一词代称关于文 字的学问隋唐以后,人们把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范 围都归入“小学”范围当今许多学者仍以“小学”一词 来称呼清代以前的语音、文字,训诂几方面的学问我们 这里只是重点了解一下汉字学发展,变化方面的知识在 汉字产生之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有些汉字形式在汉字发 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汉字形体在我们现代印刷出 版业和自己用,平时用电脑打字时也还不断碰到这些名称 。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些汉字字形名称的意义1)六书:这是汉代学者归纳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造字的六种 方法六书”之名始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它们 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 礼解诂》列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 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称六书为:指事、象形、 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学者多采用许慎所称的 名目和班固所列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后人有时也称“六书”为“六体”六书之中 ,象形造字法产生最早,是汉字最基本的造字法它的 描摹实物形状为主如 等,指事是在象形 基础上,再加上一些象征符号来表示意义造字法如 等;会意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指事字符,依 照事物的情理进行组合来表达一种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如: 等;形声字是指由一半形符(即意符)一半 声符组合用来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木为树的总 称,都可以木表示但树的种类很多,为了加以区别, 再加上表示的部就代表不同的树了如:桃、樟、椿、 松、柏等 形声字的造字法是六书中功能最大的一种造字法。
它的出现 ,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发展,有利于大量造汉字,直至今天, 我们还在利用形声字的造字原理不断地创造新字和改造已有 的汉字,(如简化汉字)前四者,是六书中较易理解的造 字法后两种转注和假借较难理解许慎《说文解字》中也 解释得不清楚因而后代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不是造字法 ,而是“用字法”一般理解转注是指同一部首内,两个意思 相近并且互相解释本字如考、老同属老部,且都有“年岁大 ”的意思故许慎列它们为转注而假借则指当没有一个相应 的字用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时,先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来 表示这个意思的方法,这和一般的通假不同如:“來”原指 麥穗,后借作往来的来又”本意是右手,后借以表示“又一 次”的又亦”本意腋下,后借以表示副词亦六书” 理论对我们了解汉字本意,认识、区分和改造汉字都有重要 意义2)甲骨文: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主要是指十九世 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市西南郊的小屯村陆续挖 出的一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经学者 们的研究断定,这些文字是商朝后期从盘庚 迁都于殷到纣亡期间的占卜记录和一些与占 卜有关的文字它是我国大陆上至今为止所 发现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并且断定河南安 阳西南小屯甲骨文出土处是商朝后期的都城 殷的遗址。
因而又称这些甲骨文为殷墟甲骨 卜辞在殷墟先后共出土了有文字的甲骨共 十万余片整理出单字约四千五百余个其 中有两千余个已经破译认识这些文字从结 构上看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且有大批形声 字,因而人们断定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 的文字从王懿荣在1899年发现甲骨文并断定为商朝文字, 刘鹗在1903年编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研究著作《契文 举例》1908年罗振玉首先确证甲骨文出土的准确地点 并与王国维一起考定殷墟为商朝后期都城,并对甲骨文 进行全面地清理和研究,使之成为文字学领域中一门专 门的学问,称为“甲骨学” 但甲骨文并非商代所独有二十世纪中后期,我国考 古工作者又在黄河中游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字特 别是1979年,在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等处发掘出了属于 西周时期的甲骨共一万七千多片其中有字甲骨290多 片共有单字900多个,人称“周原甲骨”其内容也多 为卜辞,反映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前后一段时间统治者 征伐,祭祀,出行等活动情况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文 献资料也使用“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可参看中 科院历史所胡厚宣等人编的《甲骨文合集》3)金文:泛指铸刻在先秦至汉代各种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由于 先秦时期曾把铜称为“金”、“吉金”,故人们习惯上称这些 文字为金文。
又由于这些铜器中以礼器、乐器居绝大多数 ,而礼器中以鼎为最多,乐器中以钟为最多故人们又称 金文为“钟鼎文”合称以前的金文的内容多为与祭祀、征 伐有关的文字战国后的金文内容多为督造者名或铸工名 ,器名等• 金文字体是直接由甲骨文发展而成的商末 周初的金文与甲骨文很相似只是由于金文中 ,浇涛在铜器上的,因此原来的直线折笔变成 了屈原圆粗的线条,笔划也比较粗肥丰满,有 的甚至变成了一个黑点或黑块西周中期以后 ,金文的笔划变细,甚至出现了刀刻的金文 线条平直均匀,更具符号化的特点金文的字 数由几个到几百个不等,一般受器物的大小限 制现今所见文字最多的一件铜器是西周后期 宣王时的“毛公鼎”,共有497个字另外,懿王 时的“曶(HU)鼎”423字,厉王时的“散氏盘 ”350字,孝王时的“大克鼎”290字,恭王时的“ 墙盘”284字都是金文中的珍品有人对金文 单字进行过统计共有四千余个与甲骨文单 字差不多,现今也只认识了近半数因此,研 究金文在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具 有突出的意义4)籀文,石鼓文:传说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曾编过一部供小儿识字的读本 叫《史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有著录。
其书早已失 传,其字体原豸当然也不可知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 称名“籀文”的有223字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 于西土秦国的文字字体比小篆繁复,所以将它归入大篆 范围有人直称它为大篆另外,唐初于当时大兴县三时 原(今陕西宝鸡市南)发现了十个刻有文字的石鼓内容 记录君王游猎情况的四言诗学者断为春秋末战国初时的 秦国文字,属籀文大篆类唐时,杜甫、韦应物、韩愈等 大诗人都写有《石鼓歌》,叙写此事石鼓历尽沧桑,今 藏故宫博物院,文字多录筛不清,其中一鼓已不存一字 石鼓文字不仅是珍贵的文字学资料,也被书法界视为瑰宝 5)蝌蚪文、鸟虫书:都是先秦时期的书体,属大篆类,实物均已不存传说先秦时人们用漆书写,下笔处粗重,行笔时纤细,其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名之蝌蚪文鸟虫书是篆书的变体,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大多用在兵器上,字体呈鸟形或虫形图案或鸟形虫形杂见,这种字体难写难认,可能是当时装饰性的艺术字,并不流行《说文·叙》说它:“所以书幡信也”当时正确的后代的瓦当、印文、织品的边角等处还能看到这类文字 (6)篆书: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小篆两种关于大篆,所指范围 尚有争议有人将秦统一全国以前的文字统称大篆它 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等。
有人将春秋战 国时期通行于各诸侯国的古文称为大篆也有人仅将秦 籀文称为大篆等等说法至今不统一公元前221年, 秦国统一天下,随行便统一文字,推行一套由丞相李斯 等人以原秦国文字为主体,参照各国文字而写定的规范 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当时有李斯编的《仓颉篇》, 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三种识字本( 合称“三苍”),都用小篆写出,供人学习小篆的笔画 比大篆减少了象形的程度降低了,字体更加符号化 现在发现的小篆文字,大多是刻在山崖、石碑及一些青 铜器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泰山刻石》、《琅牙台刻 石》据说是李斯的手迹其风格虽仍保持弯笔圆笔居多 ,但线条、粗细、疏密匀称字体呈长方形,秀美整齐 是书法界的珍品7)隶书:《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 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 殳书,八曰隶书可见“隶书”在战国时已经存在据学 者考证,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付大量的公文抄写工作, 官府中任用了一批隶人(专门负责处理官狱公文的下层小 吏)做抄写工作他们为了运用毛笔书写方便迅速,将篆 书圆转的笔画写成方折,形成一种比较草率简捷的字体 统治阶层中人将这种字体称为徒隶之书。
相传秦时狱吏程 邈曾经把社会上流传的隶书写法进行搜集整理,编订成册 故后世有程邈创造隶书的说法秦统一文字后,小篆与 隶书并行,但民间更喜欢隶书的简便,因此至汉代无论官 方公文还是私人文字都普遍采用隶书了从汉字发展来看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形体演变中的一大转折文字学中称 为“隶变”如果说小篆还属于古文字的话,那么隶书则可 视为今字的开端小篆还有些象形化,而隶书则彻底改变 了象形在汉字形体中的残迹,使之基本成了象征符号书写风格上也变篆书的圆笔、弧笔为 方笔折笔横平竖直,基本上具备了汉 字的点,横、竖、撇、捺、钩、挑、折 八种笔法,字体呈扁方形,字字有波磔 ,个个有棱角一般说来,隶书形成初 期,人们为了书写迅疾,字体比较草率 ,不太讲究笔势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 篆书形迹,西汉后期,人们在用隶书写 字时,逐渐讲究撇、捺的波势和上挑, 把它艺术化后来人们常用“蝉头燕尾” 形容这种字并称这时期的隶书为“今隶 ”或“汉隶”,以区别西汉以前的古隶直 至今天,隶书仍是书法爱好者爱写的一 种字体,现代印刷业和当今的电脑排版 时也有隶书一体8)草书:草书是一种在隶书通行后而产生的为求书写快捷而连 笔草率书写的字体。
它打破了隶书的结构和笔画,大量使 用连笔,减少了部分笔画一幅字中每个字大小不一,有 的字一笔拉得很长,可占据好几个字的位置,有时却几个 字连在一起写象一个字草书又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三种章草产生于西汉末,是一种草率的隶书,往往还保 留着隶书的“波势”,字与字之间没有连笔现存章草如吴 皇象《急就章》松江本今草是在摹草的基础上写得更加 草率,写起来往往一笔到底偏旁互相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