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江苏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2010-07-02 15:51:00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跟贴 4 条 看新闻 一名农村基层党的干部,让村民打心眼里叹服并时常念叨着,不容易;让百姓含泪感慨,赞为“好人”、“好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更不容易张雅琴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 10 年间,张雅琴带领干部党员和群众,艰苦奋斗,呕心沥血,跨越赶超,在 3 个合并的贫困村上崛起一个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金桥,她以对党性的忠诚坚守、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对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创新创造,不仅生动书写了一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先进事迹,更集中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迎难而上 勇挑重担丹阳市东北角坐落着中国工具之乡后巷镇、中国汽配之乡新桥镇、中国灯具之乡界牌镇,因工业发达、经济富裕被誉为“金三角”地区迈入 21 世纪新纪元,在“金三角”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跨越发展的道路中,仍有部分经济薄弱村停滞不前其中新桥镇木桥村就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经历多任支书都没能摆脱贫困,到 2000 年集体负债 20 多万元,没有谁愿意来接这个烂摊子镇党委领导思虑再三,将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了 48 岁的张雅琴。
张雅琴 18 岁时就以敢拼敢干的作风而远近闻名,1973 年正是农村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高中刚毕业的张雅琴一回老家新桥乡红楼大队(群楼村前身),就被任命为副大队长兼一个落后村组的村民小组长,当时新桥乡正大兴水利建设,家家户户都要出劳力去挖河挑泥,副大队长张雅琴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她带头上阵,主动揽下难方河段,连续干一个多月,创下平均每天挖挑五方的记录,超出了体力承受的极限,累得吐血在工地上新桥闻名全国的“三河五沟”排灌水系就是那时建成的1975 年张雅琴被乡政府推荐到句容农业学校栽培专业大专班脱产学习 2 年毕业后任乡农科站副站长,197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 年,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集体身份干部,转任镇自来水厂会计;1994 年镇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她通过招聘考试担任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镇党委正是相中了张雅琴对农村工作有经验、肯吃苦,精通财务、擅长农经张雅琴的家就在木桥村,临时主持木桥村工作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陆荣华正是她的丈夫,对木桥村的家底,他太了解了,他不愿妻子回村当这个穷家:“雅琴啊,村里基础这么差,群众期望又那么高,一个个男子汉也都是怀着雄心壮志而来,却是垂头丧气而走你一个女同志,能顶得下来?再说我们也有自己的工厂,你在农副中心干得很有成就,就别回来受这个罪了。
张雅琴和丈夫彻夜长谈:“穷家也要有当家人,我是一名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我有一份责任,组织推荐我,是信得过我,不能辜负了组织和群众信任深深了解妻子性格的陆荣华知道劝不住,他给了雅琴一颗定心丸:“我辞掉村干部职务,你专心搞革命,放开手脚干;我一心促生产,全力支持你2000 年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走马上任的张雅琴召集第一次村支委扩大会,她清秀的面容透着女性的柔弱,平静的话语却坚定执着:“作为新时期的村党支部,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实力增强了,村民富裕了,党支部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根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攒越多、生活越过越好张雅琴深入村民家中走访调研,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理顺干部群众的思想,分析经济贫困的原因,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引导班子形成发展共识张雅琴的到来,为木桥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艰苦创业 身先士卒在多个岗位上都被同事称赞为“有经济头脑、善于创造效益”的张雅琴,经济思维果然不同一般,经过充分走访调研,一个“优化投资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加大开发力度”的发展思路很快在她脑海中形成,也很快在班子中达成共识木桥村位于集镇南面,70 年代兴修的的南河东西向穿村而过,河上仅一座危桥通往集镇,桥面狭窄,年久失修,离集镇三里远却因行路难而遥不可及。
近些年,新桥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创业办厂的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张雅琴第一步就是要造桥修路拉通村与集镇,使木桥村成为集镇的核心区,吸引人们来投资兴业集体账上除了欠款,没有一分钱!张雅琴将南河沿线工厂跑了个遍寻求赞助,她带头捐款 5000 元,并召集党员和群众你三百我一千自愿捐款在村民会议上,她推心置腹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村里困难,没有启动资金,只有靠大家合力帮助作为我们村支部,第一次伸手向企业向群众要钱,大家很理解也很慷慨在我们木桥,不会有第二、第三次2000 年冬天下着大雪,张雅琴用筹集到的 60 万元资金启动了桥、路建设工程为节省开支,她带着 6 名村干部到港口去挑废弃的残砖破砖,跟窑厂老板说尽好话让点砖价当造桥工程师赶到现场,为了赶进度,张雅琴像当年开河挑泥一样,卷起裤腿就跳进冰冷的河水挑土方其他村干部纷纷回家取来扁担、篓筐,几百立方的土方在齐心协力的号子声中消失了,不久,一座新桥展现在村民面前2001 年,修建了集镇规划中的新兴路(镇中心至金桥村)1.5 公里路段,路两旁全部装上了路灯,并按集镇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了多层住宅和门面房,宽阔的新兴路将木桥村与新桥镇连为一体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只有靠我们自己!村干部不仅是老百姓的服务者,也是为集体挣收入的劳动者、经营者。
2002 年,张雅琴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所有村干部是工程队队员,她带头不拿一分钱工程收入,四处推销工程队,拼命找活干不顾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这支不拿工程报酬的村干部绿化队一上工地,就像普通民工那样头顶草帽、肩搭毛巾,挥汗如雨,辛苦劳动,为集体挣收入2004 年,工程队经过招投标接下天工集团绿化工程项目,此时,张雅琴的肩周炎发作,一只手臂疼痛难忍连穿衣服都困难,她加大用药量想使身体赶紧好起来,结果造成腿部不听使唤,又正是夏季高温季节,张雅琴坚持来到工地上,用一只手干活,赶来送饭的丈夫陆荣华又心疼又生气,把饭盒往她怀里一塞:“你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不怪你,家里的事你顾不上我也不怪你,可你不吃早饭瞎吃药,身体不好还上工地,不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嘛!”当按期完成工程,领回79 万元工程款时,张雅琴和自嘲晒成“煤炭部部长”的村干部队员们喜不自禁、热泪盈眶精于财务的张雅琴将这一笔笔浸透汗水辛苦挣来的资金用活、用巧,发挥出最大的实际效用她首先将南河以南沿线的老房子拆迁,沿河边相继建成命名为百乐楼、千禧楼、万安楼的门面房,在村民一片疑惑、没有一个人敢买门面房的情况下,她让丈夫陆荣华第一个购买门面房创办广告公司,给村民做样子,鼓励村民购买门面房发展三产服务业,带动了人气旺、商气旺。
同时,启动村级工业园建设,盘活 450 余亩存量土地,共建标准厂房 300 多间 3.2 万平方米张雅琴八次登门,以一片诚心打动在外创业的本村人崔洪昌第一个回村创办了江苏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准备上市众多企业纷纷落户工业园,仅此一项村年租金收入就达 180 多万元,解决村民就业 400 多人短短 4 年,贫困的木桥村以焕然一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展现在人们眼前就在这时,镇党委在二轮村组合并中,决定将木桥村与另外两个经济薄弱村闸桥村、八字桥村合并为金桥村张雅琴又一次以临危受命的勇气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勇气来自于懂经济的头脑,智慧来源于生动的实践,一个更具远见的发展思路在张雅琴脑海中越来越明晰金桥,你投资的热土,创业的摇篮,辉煌的阶梯,安居的乐园”,这挂在村口的烫金字诉说着一个个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也见证着张雅琴实现“三桥合一变金桥”的创业创新、跨越赶超之路矢志发展 跨越赶超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金桥延续,创新创造的激情和能量在金桥迸发2005 年 10 月,张雅琴组织村干部们一遍遍学习讨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她在全村干部群众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90 年代我们错过了发展机遇而落在后面,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再错过了,这是金桥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新提升!”张雅琴常说:“一个人要有好脑子,要出金点子,要走好路子。
她邀请南京规划设计院、丹阳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高标准科学规划、高起点合理定位,制定了金桥村的城镇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将总面积 6 平方公里的金桥村划分为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河岸风景区、人工湖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区等功能区,实现工业向园区、农民向集中居住点、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张雅琴加速推进工业化建立闸桥工业区、八字桥工业区招商引资,村两委委员每人包一个重点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现在村里年销售 500 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 20 家2007 年,张雅琴以敏锐的眼光判断在汽配产业发达的新桥镇发展流通业潜力大,前途广阔她果断拍板,选择在交通便捷但因高压线横贯、利用价值不高的上游路与南环路交汇处,先后投入 1500 万元,因地制宜建起了金桥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总建筑面积达 9000 平方米的 168 间商铺已全部出租,年创收 150 多万元,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拆除老的自然村,把全村所有村民集中起来居住,既能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又可以腾出更多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2005 年,首批整齐气派的 51 栋别墅集中区矗立在金桥村按照“新建一批、拆除一批、保留一批”的思路,5 年来,整治出新10 个自然村,拆迁 15 个自然村,建设了占地 573 亩、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的 2 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目前,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 4500 余万元,已完成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成 10 幢 6 层公寓楼,1 幢 12 层的“金桥大厦”住宅楼成为新桥镇标志性工程为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金桥村为进小区农民办理各种保障,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补贴;先后复垦存量土地 850 亩还地于民张雅琴还积极倡导全民创业,村干部带头创业,村 11 个两委委员和 80%的组干部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转变观念,短短几年全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大大小小的企业有 100 余家全村 1200 户中超过 1/3 的家庭有经济实体,“不打工,做老板”的豪气在金桥得到张扬张雅琴心目中的新农村不仅有漂亮的楼房,更要有高素质的村民和高品位的生态环境2006 年,投入 30 多万元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网络开展科技素质培训,培育新型农民,赢得村民一片叫好村集体对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投入逐年加大,先后投入 1000多万元,修筑大桥 4 座、排涝站 3 座,疏浚河道支沟 3000 多米,浇筑村级道路 4.5 万平方米,安装路灯 45 盏,修建垃圾箱(房)56 只,增加绿化面积 1.5 万平方米;改造老九曲河金桥段为景观河;利用高压线下的废地引进外地盆景商建了“青松园”;建起农民公园,村民茶余饭后多了健身休闲的场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全村 90%的家庭住上了楼房或别墅,70%的家庭购买了汽车或摩托车,50%的家庭装上了宽带……一个规划科学、配套齐全、人景相宜、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初步形成,金桥村成为镇江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2008 年,村集体收入达 540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 15400元,综合实力跻身新桥镇 8 个行政村前列,一举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向经济强村的跨越发展无私奉献 忘我工作熟悉张雅琴的人一致评价她:“工作太卖命了,一点不服老丈夫陆荣华最清楚:“自从到村里工作后,雅琴基本上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到晚都在忙她把村里的事情看得比自家的事情还重,做什么都想力求完美,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她天天这样干,天天连饭都吃不好觉也睡不踏实,50 多岁的人了,越做越有劲,我们家雅琴是入迷了,痴掉了做农村工作是张雅琴的兴奋点,可很多时候她除了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和责难拆老村建农民集中区,拆迁难成了头号难题,张雅琴带领村组党员干部没日没夜地逐户解释政策,做好思想工作某些村民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