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章的政治哲学解读毕业论文范文

ZJ****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50KB
约7页
文档ID:57766280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章的政治哲学解读毕业论文范文_第1页
1/7

免费毕业论文请上 免费论文写作指导 《《论语论语》“》“夫子不为卫君夫子不为卫君””章的政治哲章的政治哲 学解读学解读摘要:在卫君继嗣正统不足上,《论语·述而》篇中的“夫子不为卫君”章 与《公羊春秋》哀公三年传里的讲法,表面看起来似有抵牾但是,通过对春 秋正统思想的梳理,以及对《论语》所蕴舍的春秋微言的解读,可以发现二者 在政治哲学思想上的深层一致其一致性可以归结为通三统而大一统的“春秋 道统”关键词:正统;《论语》;《春秋》;微言大义“政治哲学”的不足意识在解释学策略上意味着:人物、情节和对话所承 载的微言大义,而不是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观念,才是经典解释中的关键正 是立足于此,施特劳斯才能把“哲学的”柏拉图读成“政治的”,并以而表明 苏格拉底是真正的乃至唯一的哲学家;伯纳德特也才能把希腊神话、史诗、悲 剧和历史读成“哲学的”,并以而表明这些上古文史决不是现代人所谓“文学” 和“历史”所能矩范,而是西方文明最初的贤哲教诲这样一种“政治哲学” 及其解释学的形态对于中国来说是不陌生的,或者毋宁说恰恰是我们一直以来 的主流《孟子》载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如何通过经典记述的人物、情节和应答言语来解说经文 的政治哲学涵义,向来是中国经学工作的核心下面就尝试以《论语·述而》 篇中的“夫子不为卫君”一章出发,看看《论语》所载孔子与弟子在卫国蒯聩 之乱中的问答如何体现了《春秋》在正统不足上的大义和微言一、卫君何指:《论语》有异于《春秋》?《春秋》的笔削写作,是在孔子自卫反鲁之后个人生命的最后几年在那 些年的春秋政治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便是卫国君位的继嗣之争获 麟的第二年,子路就在这场纷争中戴正他的象征君子尊严和正统的冠冕,壮烈 牺牲卫君继嗣之乱和子路之死,《春秋》经传和《论语》都有相关反映但 是在这两部经典的记述中,面对卫君继嗣不足和子路之死事件的态度,似乎有 看起来不完全一致的地方或许,仔细辨析这种表面的不一致和深层的一致性,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卫君继嗣的正统性不足上,已经变得徒具其表的周文礼 法如何只是《春秋》的“大义”,而《春秋》的“微言”及其隐含的“春秋道 统”(如果可以用这么个词来说的话),则是只能通过字里行间的阅读和思索才 能略有领会的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春秋》读解来说,《论语》提供了重要 的线索孔子自卫反鲁是在鲁哀公十一年,其时卫出公辄已在位九年。

此前九年, 即鲁哀公二年,曾于鲁定公十四年弑母未遂而出奔的卫世子蒯聩,也就是辄的 父亲,在晋大夫赵鞅的支持下回国争位,这是卫国之乱的开始;此后四年,即 鲁哀公十五年,蒯聩强盟卫大夫孔悝,子路结缨而死,随即蒯聩篡位,辄奔鲁, 这是卫乱的高潮这件事情之后的第二年,孔子就辞世了再过一年,卫庄公 蒯聩死于戎州,晋、齐相继扶立公子般师、起而旋皆被逐,于是出公辄复入, 立二十一年而卒于越然后,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至此,免费毕业论文请上 免费论文写作指导 蒯聩与辄父子争国的乱象,才算落定故事的主角父子二人,一个非正统继承 人,一个正统继承人,结局都死于夷狄这个共同的结局,或许并不是毫无作 用的论文范文 在卫乱初起的时候,即鲁哀公二三年间,在卫君继嗣不足的背景下,自卫 反鲁前夕的孔子与弟子们发生了一场谈及商周之际的古贤高隐伯夷叔齐的对话: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 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 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乎”句下,何晏集郑注日:“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 卫灵公逐太子蒯聩,公薨而立孙辄。

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城,卫石曼姑帅师围 之,故问其意助辄不乎”夫子不为也”句下郑曰:“父子争国,恶行孔 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所谓“不为卫君”,根据郑注也就是不助卫出公辄然而,在《春秋公羊 传》中,正是以辄为卫君之位的正统继承人,认可辄对其父蒯聩的抗拒:辄者曷为者也?蒯聩之子也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灵公 逐蒯聩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日: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 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 行乎下也《春秋公羊传·哀公三年》)如此看来,在对待卫君的不足上,在《论语》与《春秋》之间,似乎出现 了某种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夫子不为卫君意味着夫子不为辄的话,那么,难道 《论语》之意竟是夫子要为蒯聩么?初看起来,这似乎有点道理,因为,根据通 俗所谓“儒家传统”,父亲必定是拥有对于儿子的绝对权力父子争国,“儒 家”自然应该站在支持父亲的一方难道不是根据这种所谓“孝道政治原则”, 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是一种以私乱公的“父权政治形态”么?这种似是而非的 看法,显然是在毫不了解孝为何物的前提下,想当然地把孝道混同于罗马法作 用上的父权,又稀里糊涂地陷入了现代性对父权和专制恐怖的受虐想象之中不 能自拔。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显然不是以这种现代人虚构的所谓“孝 道”出发,以蒯聩为卫君继位正统,不助辄而助蒯聩儒家的忠孝以来就是与正名的思想连在一起讲的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意思是说,以君臣父子礼待之,前提必须是受礼之人是合格的君臣父子, 以及,通过行礼使得君臣父子更象君臣父子礼首先是相互的责任、教育和提 高,然后才是权利和权力礼以节情,但不是单纯依据自然血亲的私情;礼以 达义,但不是单纯根据理性主体订约的所谓公义礼的作用毋宁说正在于对这 种虚构的公私之分的双重超越《左传》备载蒯聩之恶行,表明他作为卫灵公的臣子不臣不子;作为辄的 父亲不父,作为卫国之君(谥庄公)不君:蒯聩谋弑君夫人及生母南子,可谓不 忠不孝;出奔可谓自绝于卫;倚外邦之力回国争位,可谓盗国;至于以诈入戚、 强盟孔悝,倚重小人浑良夫,纵姊通奸,不以来远人之道待戎州,髡己氏妻发 以逞淫欲等诸般细行,无一合乎他的身份所要求的德与礼对于这样一个无论 以礼法正统性上还是以个人德性上皆无可取的前卫太子,孔子绝无支持之理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何集郑注有误呢?《论语》所谓“夫子不为卫君”,免费毕业论文请上 免费论文写作指导 意思是不是说“夫子不助蒯聩”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卫君”似乎就不应该解 释为“辄”,而是应该解释为“蒯聩”了。

或者,如果郑注不误的话,那么, 是不是《论语》与《春秋》在继嗣正统不足上有不一致的看法呢?也就是说,是 不是《论语》的夫子以蒯聩为正统,而《春秋》三传都以辄为正统呢?这些疑问的出发点,都来自一个缺乏经文支持的推测,即以为夫子既不为 甲君,就必定为乙君根据这种推测,如果《论语》经文中的卫君被解释为辄, 那么夫子就应该是为蒯聩了;如果卫君被解释为蒯聩,夫子就必定是为辄了 根据这种推测,如释卫君为蒯聩,则夫子不为者蒯聩,与《春秋》经传合但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相合:如果对话发生之时,辄尚未出,言意卫君自 然谓辄;即使当时蒯聩已 本文来源: 华融经济学论文网 入,辄已出,据春秋 之义,夫子与师生也绝不可能立刻就在言谈中用卫君来称呼蒯聩;甚至,即使 在鲁哀公十六年蒯聩人卫称君、辄奔鲁之后,假设夫子与师生在某次问答中提 及“卫君”,虽然字面上自然是指蒯聩,不可能指辄,但其心中或许仍然是不 愿意完全接受蒯聩为卫君这个事实的无论如何,在蒯聩与辄父子争国的当时, 夫子与弟子乃至普通卫国人或鲁国人对话中的卫君,自然只能是指当时的合法 继承人辄,无论文、实都不可能以卫君这个称呼来指蒯聩二、何以夫子不为卫君:《春秋》与《论语》大义的一贯卫君既不可能指蒯聩,则夫子之意就成了“不为辄”。

何谓“不为辄”?显 然,这并不意味着“为蒯聩”正如前文所论,蒯聩不足为,《春秋》经传备 言之矣那么,现在不足在于:蒯聩既不足为,辄是否值得为?这正是冉有要问 的不足这是个困难的不足,否则冉有也无须来问夫子了这个不足在《春秋》 中是没有也无须问出来的对这个不足及其回答的记录,是《论语》的任务 《论语》和《春秋》之间,有某种相互发明和补充的联系《论语》所载,夫 子答问,教弟子之言也;《春秋》经传,夫子笔削口传,因王侯大夫之行事而 立法垂教之辞也师生问答,实有默契,宜据实而敷其文;笔削史记,文多歧 异,宜缘文而求其实冉有要问的,不是在春秋大义和周文礼法的层面上问谁是卫君的正统继承 人,而是问,作为正统卫君继承人的辄在与其父争国的时候,是否值得去为?作 为历史人物的辄与蒯聩,谁在周文礼法上可居卫君正统,这是历史书写对一个 《春秋》笔削者提出的不足;而当这一对父子正在争国的时候,是否值得一位 客居此国的前鲁国大夫去“为”,则是一个以游士子对他的夫子提出的不足 前者是在事情发生过后问如何书写,后者是在事情发生过程中问如何行动郑 注释“为”曰“助”,精当之至:不为辄,不是在礼义上不认可他继承卫君的 正统性,而是在行动上不去帮助他。

《春秋》书写上,辄居正统自无疑义,这 一点在《论语》对话发生的当时,无论夫子本人,还是冉有、子贡,应该都是 清楚明白,毫无疑义的;而正是这点上的毫无疑义带来了行动上的疑问:既然 如此,我们是否一定要去助辄呢,冉有心中拿不定主意但这有什么疑问呢?既然辄居正统,蒯聩僭国,那就去帮助辄,驱逐蒯聩啊?除 了夫子的身份是否应该直接卷入事件这个考虑之外,在这件事情中令冉有感觉 值得一问的因素,还在于如下事实,也是使得蒯聩与辄争国事件不同于众多继免费毕业论文请上 免费论文写作指导 位纠纷事件的一点事实:那就是这个正统继承人是子,而回国争位的人是他的 父亲诚然,《春秋》大义,“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不以家事辞王事”(鲁哀公 三年公羊传国夏石曼姑围戚),但这个被辞命的人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虽然三年 前(鲁定公十四年)“卫世子蒯聩出奔宋”,可谓已自绝于卫,如今又在异邦扶 持下反国争位,亦可谓盗国,但是,在这些大义面前仍然无法转变的是:这个 不够格的父亲仍然是父亲,虽然他已自绝于卫公室所以,《春秋》大义虽然 一方面重本尊统,以辄居正,行王事于家事之上而认可子对父命的抗拒,但另 一方面也并不因此而不再承认这个盗国者是正统卫君的父亲:“戚者何,卫之 邑也。

曷为不言人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哀公二年公羊传赵鞅纳蒯聩 于戚)公羊传义之精微若此《春秋》的这种精微,完美地体现在《论语》的冉有问“夫子为卫君乎” 一章:体现在冉有在知辄居正位的前提下来问是否要采取助之的行动,体现在 子贡为避免不足的两难促逼而转换问及伯夷叔齐何人,体现在夫子心知所问卫 乱而答以求仁得仁何怨,也体现在康成注“父子争国恶行”,双遣父子不仁 以冉有之问卫君一个人到子贡之问伯夷叔齐两个人,以夫子答伯夷叔齐兄弟之 仁让,到康成注父子争国之不仁,所有的问答和注释都保持了《春秋》书写的 精微:一方面以辄居正,所谓卫君必定是辄;另一方面,辄之拒父,义虽无疑, 但毕竟无如伯夷叔齐让国之仁但是,反过来,辄之不仁是可以直接在当时就说出来的吗?不行因为,如 果夫子那样说的话,他就是在作出为蒯聩的行动了而且,伯夷叔齐的让国之 仁,可以用来取代辄辞父命的义吗?不能因为这个父并不像伯夷叔齐兄弟中的 任何一个那样具有受让的资格正如伯夷叔齐相让的故事所启迪的那样,也正 如仁这个字(二人为仁)所启迪的那样,仁和让必定是双方的,相互的,否则便 是私渎,如燕哙王之让子之面对一个不具有受让资格的争国者,如果放弃拒 亲的大义而行让国的妇人之仁,这与其说是求仁而得仁,还不如说是徇私情而 渎王命。

所以,当冉有问夫子是否为卫君,子贡的转问却并无半句问及卫君, 夫子的回答也没有半句谈及卫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