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他是数学家,认为“一切皆数”在他看来,音乐 由数字决定,并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四音音阶四音音阶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他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 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多利亚,弗利 吉亚,里底亚,混合里底亚,副多利亚,副弗利吉亚,副里底亚都是一四音音 阶为基础连接方式有两种,“衔接式”“分离式”四个四音音阶可以连成 一个由 15 个音构成的较大的音阶,叫做“大完整体系”三个衔接式四音音阶构 成的较小的音阶,叫做“小完整体系”里拉琴里拉琴里拉琴是最重要的弦乐器,类似小竖琴,在一个碗状的,抱着兽皮的共鸣体 (最初用龟壳制成)上有两根弯曲的支柱,在支柱的横档上系着 5 至 12 根羊肠 弦,用手或拨子弹奏,是供业余演奏者使用的比较简单的乐器它的一种变体 叫基萨拉琴简答题简答题:第一章第一章1 1、简述古希腊在音程、音阶和调式方面的理论简述古希腊在音程、音阶和调式方面的理论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皆数”,因此音乐也与数学密不可分,他把音高关系 (音程)与数字的比例联系起来托勒密把音程和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对于 音阶和调式的理论,亚里斯多西诺斯和克里奥尼德斯,首先对音高进行了研究, 指出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
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 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2 2、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他们都认为,音乐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音 乐中不同的调式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柏拉图限定一些吊事和节奏,音 乐与体育结合,可培养优秀人才但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经验和实用,并认为音 乐也可以利用于人们的娱乐,另外,他还提出了“模仿说”,相信音乐是对人 的感情或各种情感状态的模仿他们二人的这种强调音乐对人的道德品性的教 育作用的观点,就是所谓的“音教化作用说”第二章第二章1 1.弥撒:.弥撒:弥撒是基督教会主要仪式,是对耶稣最后的晚餐的象征性再现,中心 内容是圣餐仪式,用象征基督的鲜血和肉体的葡萄酒和面饼献祭和分享其中的特定弥撒为特定的宗教节日所用,歌词可变,形成较早,常规弥撒的歌词固 定不变,形成较晚,14 世纪后形成作曲家创作的复调套曲这两类弥撒的音乐 部分各有五段2 2.教会调式系统:.教会调式系统:中世纪圣咏的调式系统,也称教会调式系统,是在 7~9 世 纪之间形成的由法兰克人在整理和记录圣咏时归纳而成,整个调式系统在 11 世纪基本完成,并在随后的很多世纪中被当作音乐理论的基础。
这个调式系统 包括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和混合利第亚这四种基本调式(称为正调式), 和它们的变格形式(比正格低四度,称为副调式),共有八种调式每种调式 都有自己的常用音和结束音八种调式的名称虽然从古希腊的调式沿用下来, 但所指的音阶却不相同,音阶的排列也改为自下而上1 1、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格里高利圣咏是基督教的仪式音乐,据说它是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收集编 订,并在各国教会推荐使用,它的基本风格特征是1.有男声演唱,纯人声无伴奏2.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3.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多呈拱形4.音乐结构由歌词段落的划分决定.5.节奏自由,由歌词韵律决定6.音乐具有节制和超脱的表情特征它的旋律风格大致有三种:1.音节式 2.花腔式 3.纽姆式圣咏的演唱方式也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齐唱 2.交替圣歌 3.应答圣咏历史意义:它是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 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 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尤其是 17 世纪之前的音乐,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2.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概述:.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概述:从 11 世纪起,欧洲各地的地方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等)逐渐兴起用这些 地方语言创作和演唱的世俗歌曲在 12~13 世纪盛极一时,形成了欧洲最早的世 俗音乐的传统它与用拉丁文演唱的宗教音乐传统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其主 要的代表之一便是法国的游吟诗人兴盛于 11 世纪至 13 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等地, 叫做“特罗巴多”(Troubadour),大多来自贵族、骑士阶层或封建王侯和一 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用普罗旺斯语(奥克语) 这种统一的书面语写作歌词并为之谱曲他们的歌曲盛行于 1130~1210 年间12 世纪中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 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 (奥依语)写作,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南部的特罗巴多,但 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些歌曲盛行于 1170~1240 年间南部与北部的游吟诗人的歌曲在题材上是近似的,中心题材是爱情,最重要的 主题是“宫廷之恋”表达游吟诗人对宫廷贵妇人之间的难以得到的爱情。
除 此之外,游吟诗人的歌曲还涉及相当丰富的题材,包括社会、政治、道德、文 学,战争、宗教和大自然等诸多方面.第三章第三章1.奥尔加农奥尔加农:9 世纪末,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它被称作“奥 尔加农”,由圣咏和下方的平行声部构成,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2.花腔奥尔加农:.花腔奥尔加农:12 世纪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奥尔加农,其中的圣咏声部用无 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演唱悠长而富有装饰性的花腔 乐句3.节奏式.节奏式:12 至 13 世纪的记谱法中标记节奏的系统,一共有六种节奏式,它 们都是用长、短两种时值构成的节奏型,运用在当时的复调作品中4 4.克劳苏拉.克劳苏拉:在 12 世纪的复调作品中,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叫做“克劳 苏拉”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佩罗坦经常用它代替过去的奥尔加农段落它也是 13 世纪经文歌的直接来源5 5.有量记谱法.有量记谱法:13 世纪的音乐理论家科隆的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 术》(约 1260 年)中总结了 1225 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 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这种记谱 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 符,音符时值都以三分法为主。
1 1、简述、简述 9 9 世纪到世纪到 1212 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1.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是 9 世纪末被称为“奥尔加农”的唱法,即一首圣咏 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 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 生的,早期的奥尔加农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度,一种是五度的锌价的声 部都在圣咏下方,规多在 1030 年也对四度的奥尔加农作了解释,他的创作中包 含了同度、二度和三度等许多音程1313 世纪经文歌的形成与发展世纪经文歌的形成与发展:13 世纪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它是 从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克劳苏拉派生而来的在那里原来无词的上方声部在加 上新的歌词后,便被称作经文歌 不久,人们便开始更自由地处理这种体裁 作曲家们经常要重写上方声部或增加新的声部他们先加上了第三声部,但与 下方的第二声部唱同样的歌词然后,第三声部也被换上了新词这样,三个 声部便各唱不同的歌词,被称为二重经文歌这种三声部的二重经文歌是 13 世 纪最典型的经文歌其中上方声部的歌词既可以是拉丁文的,也可以是法文的 拉丁文词较注意于圣咏歌词之间的联系,而法文歌词则大部分是情歌。
最下方 的圣咏保持不变,但通常不写歌词,暗示用乐器演奏 这种宗教与世俗内容相 混合的经文歌在当时是很典型的,它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互相影 响,在这种影响下,经文歌这种宗教体裁正在逐渐世俗化经文歌在后期的发 展中,出现了一种叫做弗朗科经文歌的形式,它是以 13 世纪的作曲家和理论家 科隆的弗朗科命名的,流行于 13 世纪后半叶与早期经文歌不同的是,三个声 部之间的时值和节奏上的对比增大了第四章第四章等节奏:等节奏:这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其中,支撑声部有一 个不断重复着的节奏,叫做“塔利亚”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旋律,叫“克勒” 克勒与塔利亚在周期性的反复中结合在一起马绍:马绍:法国“新艺术”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年轻时做过牧师他的音乐作品 有 23 首经文歌,大量的的复调世俗歌曲叙事歌叙事歌:马绍的复调世俗歌曲重要形式之一结构是 aabC常用二到三声部的 复调1 1、、1414 世纪的世纪的““新艺术新艺术””新在哪里?新在哪里?①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时值增多,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②音符时 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过去认为“不完满的”二 分法现在得到了官方的感受,可以与“完满的”三分法并用,这导致音乐在节 奏和节拍上有了更多的变化,这些新特征在这个时期的经文歌中有突出的体现。
③“新艺术”经文歌还经常运用“等节奏”的手法,这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 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其中,支撑声部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节奏叫做“塔利亚” 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着旋律,叫做“克勒”,克勒与塔利亚在周期性的反复中结 合在一起④这个时期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一种新的和声感,终止式作为结 构的标点,首先出现在作品中的一些和声点上,它促进了调性组织的清晰法 国作曲家和诗人菲利普·德·维特里,他在 1322 年前后写了一篇名为《新艺术》 的论文,主要讨论了记谱法的革新第五章第五章邓斯泰布尔:邓斯泰布尔:1390-1453.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 播其音乐语言的基本因素到体裁,都对 15 世纪初的大陆音乐产生了更深远的 影响他除了创作常规弥撒的套曲之外,还写了很多三声部的经文歌勃艮第尚松:勃艮第尚松:尚松是勃艮第乐派最有特色的作品,他们继承了 14 世纪的传统, 仍是采用三声部织体和以支撑声部——高音部的二重唱作为结构的基础旋律 和对位中出现了更多三和弦的音响,三个声部的音响更加一体化1 1、什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解释他对当时音乐艺术的影响什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解释他对当时音乐艺术的影响。
人文主义是指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哲学态度,也用来指 14—15 世纪遍 及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潮也导致了音乐风格的一些变 化,例如这时的作曲家开始有意识的追求用音乐更好的表现歌词的音韵、意义 和情感,使音乐与诗歌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结果,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出现了很 多具有强烈个性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音乐风格,而且最终形成一种遍西欧的 国际性的音乐语言和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体裁,这时的音乐家已不再把自己仅仅 看做教会的仆人或艺术工匠,而是看作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即面向来 世也通向现实,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能被神所接受,又能得到人的理解和欣赏 他们在创造中追求从中世纪的思想方式和作曲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音乐 剧有了更多的人的个性与情感的表现2 2、简述杜费和若斯堪的音乐风格简述杜费和若斯堪的音乐风格①杜费是 15 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综合了来自英国、法国、 意大利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风格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 作品包括了 15 世纪所有主要的音乐体裁——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其中以弥 撒曲和经文歌的创作最为突出②若斯堪·德·普雷是 16 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 尼德兰与意大利音乐文化的撞击,使北方的作曲家们对和声的可能性和调性的 组织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若斯堪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文化复兴的 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表现力,更适于表达作曲家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