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许地山简介落花生资料,许地山简介(Word可编辑版)

h****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50KB
约6页
文档ID:167664329
许地山简介落花生资料,许地山简介(Word可编辑版)_第1页
1/6

优质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地山简介落花生资料,许地山简介(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一):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此刻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许地山简介(二):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许地山简介(三):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生平简介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用心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修改《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感情受阻而厌世。

期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资料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用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情绪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修改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用心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用心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许地山简介(四):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感情杯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用心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推荐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忙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忙寄存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透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